祖劑

《祖劑》一書,乃明代醫家施沛的經典著作。書名開宗明義地揭示了作者的編撰宗旨:尊崇和傳承古代醫學方劑,特別是醫聖張仲景的經方,視其為後世方劑的源頭與基礎(「祖」)。施沛旨在透過對這些「祖劑」的整理與分析,發揚其精髓,並指導臨床實踐。全書貫穿著簡約、高效的用藥理念,強調經典方劑的基礎作用及其在複雜病症中的靈活變通。

施沛在書首〈祖劑小敘〉中,開宗明義地闡述了其醫學淵源與方劑觀。他追溯醫方之學,認為仲景之法源自伊尹的湯液,而伊尹又承襲神農、軒岐之道,可謂醫學的真正祖師。他特別推崇仲景方劑的特點:藥品精簡,用之多驗。這一點與伊尹經方中藥味不過三四味的風格一脈相承,如書中首載的「澤術麋銜湯」等便體現了這種簡潔。施沛將此與後世醫家,如金元時期潔古、東垣等人動輒三四十味藥的複雜方劑形成對比,雖肯定後世有所創新(如東垣的補中益氣湯、丹溪的越鞠丸),但更欣賞仲景式的「簡要精專」,認為這與古人用藥的精神更為契合。因此,本書以素靈、伊尹之法為宗,以仲景之方為「祖」,並收錄局方常用方如二陳湯、四物湯、四君子湯等,亦採集戴元禮《證治要訣》、薛新甫《明醫雜著》等近代簡方派醫家的經驗,形成其獨特的方劑體系。施沛提出的「方者仿也,醫者意也」更是其方法論的精髓,意即方劑是前人經驗的模範,但醫者在臨床運用時,必須結合自己的理解與患者的具體病情,靈活變通,才能真正得法。

全書架構以病症為核心,並圍繞經典方劑展開。作者將大量的方劑進行歸類,詳細闡述其組成、功效、主治病症以及可能的加減變化。這種編排方式使得讀者能從病證出發,找到相應的基礎方劑,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在方劑原則與應用方面,《祖劑》固然推崇「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並將其視為方劑結構的基礎。四君子湯、二陳湯等作為調補脾胃、化濕祛痰的基礎方,在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被視為許多複雜方劑的「母方」,通過加減化裁應對更廣泛的病症。這體現了作者強調基礎方劑普適性和變通性的思想。

書中對具體方劑的解析,體現了病理機制與臨床應用的緊密結合。以五苓散為例,書中不僅列出其組成(茯苓、豬苓、白朮、澤瀉、桂枝),詳細描述其主治(傷寒溫熱表裡未解之頭痛發熱、煩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霍亂吐利,瘦人臍下動悸、吐涎沫而巔眩等濕熱水飲病症),更引用成無己的注釋,闡述方中各藥的功用——茯苓為號令、通行津液,二苓白朮潤燥利水,澤瀉鹹以泄水,桂枝辛甘以和肌表,指出此方乃「太陽膀胱經下藥」,使邪從小便而出。這種深入的機制解析,指導了臨床上的精準辨證用藥。

更為豐富和精彩的是,《祖劑》詳細展示了經典方劑的多樣化改良。單是五苓散,書中就列舉了眾多變方,如:

  • 四苓散:去桂枝,專治內濕水瀉、小便不利。
  • 茵陳五苓散:加茵陳(有時去桂枝),用於傷寒發黃、小便不利,針對濕熱兼黃疸。
  • 豬苓湯:去白朮加阿膠、滑石,治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側重利水清熱養陰。
  • 茯苓澤瀉湯:去豬苓加生薑、甘草,治胃反吐而渴,強調溫化降逆利水。
  • 加味五苓散:加車前子、生薑、燈心,治伏暑濕泄、反胃、小便閉澀等。
  • 山梔五苓散:加山梔子,治小兒臍突,用以清熱利濕。
  • 金沙五苓散:加海金沙、芍藥、甘草、滑石、石葦,治各種淋症,強化清熱利濕通淋。
  • 辰砂五苓散:加辰砂,治中暑兼見精神恍惚等症,兼顧清熱安神。
  • 桂苓白朮丸:去豬苓加生薑、硝、半夏、陳皮等,並可加黃連、黃柏成堅中丸,用於煩渴等證。
  • 胃苓湯:合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治水瀉兼外感暑濕或飲食不節所致。
  • 春澤湯:合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治無病或病後、汗下後、霍亂後津液虧損的煩渴。
  • 甘露飲/桂苓甘露飲:合益元散(滑石、甘草)並加石膏、寒水石或僅加寒水石、石膏,治暑濕熱盛之吐瀉、煩渴等。
  • 桂苓白朮散:合益元散加寒水石、石膏,治冒暑濕熱吐瀉、轉筋、腹痛。

這一系列的五苓散變方,生動地體現了作者「方者仿也,醫者意也」的思想。他以五苓散為基石,通過增減藥味或與其他基礎方組合,精準地拓展其治療範圍,應對濕、水、熱、暑、痰等多種病理夾雜的情況,展現了方劑應用的高度靈活性和創造性。

除了五苓散,書中也重點解析了其他經典方劑及其變方,例如:

  • 桂枝湯:作為調和營衛、解太陽表證的代表方,其加減變化(如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附子湯)用於應對兼夾不同病邪或體質差異的患者,體現了辨證論治的精神。
  • 小建中湯:治虛勞裡急,強調氣血的調理,其變方如黃建中湯、當歸建中湯,則針對不同側重的虛損狀態。
  • 麻黃湯:經典的發汗解表方,用於表寒無汗,而從小青龍湯(麻黃湯加半夏、五味子等)用於治療表寒裡飲,則展示了如何將單純的表證方拓展到複雜的表裡同病。
  • 白虎湯:清熱瀉火的代表方,治氣分實熱證,其加人參、五味子等變方,則考慮到熱盛傷津耗氣的情況,兼顧扶正。

《祖劑》的方法論體現了對傳統的尊重與創新。作者既嚴守仲景經方,又吸收金元以降各家學說的精華,融會貫通。他提倡的簡單高效用藥原則,對於藥物資源有限或追求臨床實效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因時因地制宜的思想,提示醫者在臨床應用中必須考慮環境、季節和個體差異,這也是中醫辨證論治精神的體現。

總而言之,《祖劑》的核心精神在於將複雜的病證病機,歸結到經典基礎方劑的應用與變通之中。它不僅是一部方劑的匯集,更是一部闡釋如何靈活運用方劑的臨證指南。施沛通過詳盡的方劑解析及其豐富的加減變化,將理論寓於實踐之中,為後世醫家提供了一條清晰的思路:以「祖劑」為根,結合臨床實際「得意」,才能在千變萬化的病症面前遊刃有餘。這對於當代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尤其是臨證思維的培養,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提醒我們,經典是基礎,創新是發展,而一切的終點都應服務於對患者的有效治療。


祖齊小敘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1)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3)

卷之一 (14)

卷之一 (15)

卷之一 (16)

卷之一 (17)

卷之一 (18)

卷之一 (19)

卷之一 (20)

卷之一 (21)

卷之一 (22)

卷之一 (23)

卷之一 (24)

卷之一 (25)

卷之一 (26)

卷之一 (27)

卷之一 (28)

卷之一 (29)

卷之一 (30)

卷之一 (31)

卷之一 (32)

卷之一 (33)

卷之一 (34)

卷之一 (35)

卷之一 (36)

卷之一 (37)

卷之一 (38)

卷之一 (39)

卷之一 (40)

卷之一 (41)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2)

卷之二 (13)

卷之二 (14)

卷之二 (15)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三 (6)

卷之三 (7)

卷之三 (8)

卷之三 (9)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1)

卷之三 (12)

卷之三 (13)

卷之三 (14)

卷之三 (15)

卷之三 (16)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卷之四 (5)

卷之四 (6)

卷之四 (7)

卷之四 (8)

卷之四 (9)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1)

卷之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