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劑》~ 卷之四 (9)
卷之四 (9)
1. 五味子丸
用破故紙炒人參、五味子、白朮(各二兩)、山藥、炒白茯苓(各一兩半)、吳茱萸、川巴戟去心、肉果麵裹煨(各一兩)、龍骨煅(五錢),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治下元虛寒,火不生土及腎中之土不足,以致關門不閉,名曰腎泄,亦名脾腎泄。
白話文:
五味子丸
以炒過的破故紙(一種藥材)拌炒人參、五味子、白朮(各兩錢重)、山藥、炒白茯苓(各一兩半錢重)、吳茱萸、去心的川巴戟天、用麵粉裹後煨過的肉豆蔻(各一兩錢重)、煅燒過的龍骨(五錢重),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時用鹽湯送服。此方用於治療下焦虛寒,命門火衰不能溫養脾土,以及腎土不足,導致腎氣不固,精關不閉,出現遺精、滑精等症狀,稱為腎泄或脾腎兩虛引起的泄瀉。
2. 縮泉丸
治小便頻數,此脬氣不足也。
留州益智子(鹽炒去鹽) 天台烏藥
上二味等分為末,酒煮山藥粉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白話文:
縮泉丸
治小便頻繁,是因為膀胱氣虛。
將留州益智子(用鹽炒過後去除鹽分)和天台烏藥等量研磨成粉,用酒煮的山藥粉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用鹽湯送服。
3. 萆薢分清飲
用前方加萆薢、石菖蒲等分,每服四錢,水一盞,入鹽一捻,煎七分,食前溫服。治白濁頻數,淤面如油,澄下如膏,乃真元不足,下焦虛寒。按楊子建云:凡人小便頻數,不計度數,便時莖內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先大腑秘熱不通水液,只就小腸大腑愈加干竭,甚則渾身熱,心思水,如此即重證也。一方加茯苓、甘草。
白話文:
萆薢分清飲的製作方法是:將萆薢和石菖蒲等量混合,每次服用四錢(約12克),用一杯水(約200毫升),加少許鹽,煎煮至七分(約140毫升),溫熱後飯前服用。此方主治白濁頻繁,排出的濁液表面像油,沉澱物像膏狀,這是由於腎氣不足,下焦虛寒所致。楊子建認為:如果小便次數頻繁,且每次小便時尿道疼痛難忍,則病症多半是因為大腸和小腸積熱,導致體液運行不暢,小腸和大腸更加乾燥,嚴重者還會全身發熱、口渴想喝水,這就屬於重症了。另外一種配方則在此基礎上加入茯苓和甘草。
4. 烏沉湯
用天台烏藥(一百兩)沉香(五十兩)人參(三兩)甘草(爁四兩)為末,每服半錢,姜鹽湯空心點服,治一切氣,一切冷,補五臟,調中,壯陽,暖腰膝,去邪氣,冷風麻痹,膀胱腎間冷氣攻衝背膂,俯仰不利,風水毒腫,吐瀉轉筋症癖刺痛中惡心腹痛,鬼氣疰忤,天行瘴疫,婦人血氣痛。一方用香附子(二兩)烏藥(一兩)甘草(一分)為末,薑湯服,名小烏沉湯。
白話文:
烏沉湯
取天台烏藥一百克,沉香五十克,人參三克,炙甘草四克,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克,空腹以薑鹽湯送服。此方可治療各種氣虛、寒症,補益五臟,調理脾胃,壯陽,溫暖腰膝,驅除邪氣,治療風寒麻痺、膀胱及腎臟寒氣衝擊背部,導致俯仰不便等症狀,以及風濕水腫、嘔吐腹瀉、轉筋、各種疼痛、中惡、心腹痛、鬼氣、疰忤、流行性疫病,以及婦女血氣痛。
另有一方名為小烏沉湯,用香附子二克,烏藥一克,炙甘草零點一克,研磨成粉末,以薑湯送服。
5. 香烏散
用香附、烏藥等分為末,每服一、二錢,飲食不進,薑棗湯下。瘧疾,乾薑、白鹽湯下。腹中有蟲,檳榔湯下。頭風虛腫,茶湯下。婦人冷氣,米飲下。產後血攻心脾痛,童便下。婦人血海痛,男子疝氣,茴香湯下。
白話文:
香烏散
將香附子與烏藥等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約3-6克)。一般情況下,空腹,用生薑紅棗水送服。若是瘧疾,則用乾薑、鹽水送服;若是腹中有蟲,則用檳榔水送服;若是頭痛伴有頭部腫脹,則用茶水送服;若是婦女體寒,則用米湯送服;若是產後血瘀導致心脾疼痛,則用童尿送服;若是婦女痛經或男子疝氣,則用茴香水送服。
6. 四磨湯
用人參、烏藥、檳榔、沉香各磨濃汁七分,合煎細細嚥之,治七情鬱結,上氣喘急。
白話文:
四磨湯
將人參、烏藥、檳榔、沉香磨成濃汁,各取七分,混合後煎煮,慢慢吞服,可以治療七情鬱結導致的上氣喘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