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沛

《祖劑》~ 卷之一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7)

1. 厚朴麻黃湯

即三拗加石膏、厚朴、半夏、五味子、乾薑、細辛、小麥,治咳脈浮者。

白話文:

厚朴麻黃湯

這是三拗湯加了石膏、厚朴、半夏、五味子、乾薑、細辛、小麥,用於治療咳嗽且脈象浮的患者。

2. 款冬花散

即三拗湯加款冬花、阿膠、知母、貝母、半夏、桑葉、生薑

白話文:

款冬花散就是三拗湯再加上款冬花、阿膠、知母、貝母、半夏、桑葉和生薑。

3. 華蓋散

即三拗湯加蘇子、桑皮、赤茯苓、橘紅、薑、棗煎服,治肺受風寒咳嗽聲重、胸膈煩滿、頭昏眩。

白話文:

華蓋散

這是三拗湯加上蘇子、桑白皮、赤茯苓、橘紅、生薑、大棗一起煎服的藥方,用於治療因風寒侵犯肺部而引起的咳嗽聲重、胸悶、頭暈等症狀。

4. 麻黃升麻湯

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

麻黃(二兩半去節) 升麻(一兩一分) 當歸(一兩一分) 知母 黃芩 葳蕤(各十一銖) 石膏 白朮 乾薑 芍藥 天門冬 桂枝 茯苓 甘草(各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煩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玉函曰: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以汗發之。麻黃升麻之甘以發浮熱,正氣虛者以辛潤之,當歸桂姜之辛以散寒,上熱者以苦泄之,知母黃芩之苦涼心去熱,津液少者以甘潤之,茯苓白朮之甘緩脾生津,肺燥氣熱以酸收之,以甘緩之,芍藥之酸以斂逆氣,葳蕤天門冬石膏甘草之甘潤肺除熱。

白話文:

麻黃升麻湯

治療傷寒病發六七天,腹瀉嚴重之後,寸脈沉而遲緩,手腳冰冷,下腹部脈搏微弱或摸不到,咽喉腫痛不適,吐出膿血,腹瀉不止的症狀。

藥方組成:麻黃(去節,2.5兩)、升麻(1.1兩)、當歸(1.1兩)、知母、黃芩、葳蕤(各11銖)、石膏、白朮、乾薑、芍藥、天門冬、桂枝、茯苓、甘草(各6銖)。

用法:以上十四味藥材,用水一斗,先煎煮麻黃一兩,水沸後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分三次溫服,每次服藥時間間隔約三斗米煮熟的時間,需使其汗出即痊癒。 古籍《玉函》記載:高熱之症,用寒涼之法治療;極度高熱,則需發汗治療。麻黃和升麻的辛甘之性可以發散浮熱,正氣虛弱者則用其辛溫之性來滋補;當歸、桂枝、乾薑的辛味可以散寒,上焦有熱者用苦味藥物瀉熱;知母、黃芩的苦寒之性可以清心瀉火,津液不足者則用甘味滋潤;茯苓、白朮的甘味可以健脾生津;肺燥氣熱則用酸味收斂,並佐以甘味緩和;芍藥的酸味可以收斂逆氣;葳蕤、天門冬、石膏、甘草的甘味則可以滋潤肺部,清熱除煩。

5. 射干麻黃湯

用射干(十三枚)一法(三兩)麻黃生薑(各四兩)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大棗(七枚)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治咳而上氣,喉中作水雞聲者。

烏頭湯 用麻黃芍藥黃耆(各三兩)甘草(炙)川烏(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餘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白話文:

射干麻黃湯:用十三枚射干、一法(三兩)的麻黃、四兩的生薑、三兩的細辛、三兩的紫菀、三兩的款冬花、半升的五味子、半升的半夏、七枚大棗,加十二升水,先煮一兩麻黃,煮沸後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三升,分三次溫服。主治咳嗽伴隨呼吸困難,喉嚨有像水雞叫一樣的聲音。

烏頭湯:用三兩麻黃、三兩芍藥、三兩黃耆、炙甘草、五枚川烏(切碎),加二升蜂蜜,煎煮到一升,取出川烏,再用剩下的三兩麻黃、三兩芍藥、三兩黃耆、炙甘草加三升水煎煮到一升,過濾去渣,加入先前蜂蜜煎煮液中,再次煎煮,服用七合(約350毫升),服用量可依情況調整。主治腳氣疼痛,導致關節無法彎曲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