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劑》~ 卷之一 (18)
卷之一 (18)
1. 麻黃醇酒湯
用麻黃(三兩)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頓服盡,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治黃疸。
白話文:
使用麻黃三兩,以好的清酒五升煎煮至剩二升半,一次服完。冬天使用酒,春天則用水煮,用於治療黃疸。
2. 三黃湯
用麻黃(五分)獨活(四分)黃芩(三分)黃耆(二分)細辛(二分)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一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白話文:
將麻黃(五分)、獨活(四分)、黃芩(三分)、黃耆(二分)、細辛(二分)放入六升水中煮,取用兩升湯汁,分三次溫熱飲服。服用一次會微微出汗,服用兩次會大量出汗。如果患者心臟發熱,可以增加大黃(二分);如果腹部脹滿,可以增加枳實(一枚);如果出現氣逆,可以增加人參(三分);如果出現心悸,可以增加牡蠣(三分);如果感到口渴,可以增加栝蔞根(三分);如果之前有畏寒症狀,可以增加附子(一枚)。此方用於治療中風,症狀包括手足拘急、全身疼痛、煩熱、心亂、惡寒,並且一整天都不想吃東西。
3. 疏風湯
即麻黃湯去桂枝加益智仁、升麻煎服,腳蹬熱水葫蘆,候大汗出去之。治表中風邪,半身不遂,麻木,語言微澀。季春初夏宜服,冬月忌用。
白話文:
治療表中風,半身不遂、麻木、說話微澀。應該將麻黃湯去掉桂枝,加入益智仁、升麻煎服,並用熱水葫蘆熱敷直到大汗流出即可。此方適宜初春服,冬季忌用。
4. 麻黃羌活湯
用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甘草(各半兩),每用五錢水煎服,治瘧,處暑前發,頭項痛,脈浮,惡風,無汗等症。
白話文:
將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甘草(各半兩),每次用五錢水煎服,可以治療瘧疾。症狀為處暑前發作,頭痛、頸部疼痛,脈搏浮動,怕風,沒有汗等。
5. 麻黃桂枝湯
用麻黃(一兩)、黃芩(五錢)、甘草(二錢)、桂枝(二錢)、桃仁(三十個)去皮尖,每劑五錢,水煎服,治瘧惡風寒無汗等症。
白話文:
使用麻黃一兩、黃芩五錢、甘草二錢、桂枝二錢、桃仁三十個去皮尖,每劑用量為五錢,加水煎服。此方可用於治療瘧疾、感冒、發冷、不流汗等症狀。
6. 白虎湯
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白話文:
治療傷寒病癒後,大汗淋漓,表面的症狀已經解除,但心胸煩悶,口渴想喝水。或者在吐瀉後七八天,邪毒沒有化解,熱氣結在體內,表裡都發熱,時常怕風,口渴,舌頭乾燥煩躁,想喝很多水的人,適合服用此藥方。也適用於治療夏季中暑後大汗淋漓,怕冷身體發熱、口渴的症狀。
知母(六兩,苦寒) 石膏(一斤,碎,甘寒) 甘草(二兩,炙,甘平) 粳米(六合,甘平)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
知母:苦寒,六兩
-
石膏:甘寒,一斤(研碎)
-
甘草:甘平,二兩(炙)
-
粳米:甘平,六合
按成無己云:白虎,西方金神也,應秋而歸肺。熱甚於內者,以寒下之;熱甚於外者,以涼解之。其有中外俱熱,內不得泄,外不得發者,非此湯則不能解之也。又云:內經曰:熱淫所勝,佐以苦甘。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熱,熱則傷氣,甘以緩之。甘草粳米之甘以益氣。
白話文:
根據成無己的說法:白虎湯代表著西方的金神,適合在秋天使用,功效可歸屬於肺部。內熱嚴重的,可以用寒冷的藥物來治療;外熱嚴重的,可以用涼性的藥物來調理。如果內外都有熱症,內熱無法宣洩,外熱無法發散,那麼除了白虎湯之外,沒有其他藥方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成無己還說:「《內經》中提到:治療熱症,可以使用苦甘的藥物。知母和石膏的苦甘之性可以散熱,因為熱症會損傷元氣,所以要用甘味來緩和。甘草和粳米的甘味可以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