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劑》~ 卷之二 (8)
卷之二 (8)
1. 控涎丹
即十棗湯去芫花、大棗,加白芥子、桃仁泥糊丸,每服五、七丸,漸加至十丸,薑湯下。治一身及兩脅走痛,痰挾死血者。
白話文:
控涎丹是用十棗湯的藥方去掉芫花和大棗,再加入白芥子和桃仁,製成泥糊狀丸劑。每次服用五到七丸,逐漸增加到十丸,用薑湯送服。此方主治全身以及兩脅疼痛,因痰濕和瘀血阻滯所引起的病症。
2. 小胃丹
即十棗湯去大棗,加大黃、黃柏水丸,臨臥津液下二三十丸,或白湯下。製法詳《準繩》。取膈上濕痰、熱積,以意消息之,欲利空心服。
白話文:
小胃丹
此方由十棗湯去棗,加入大黃、黃柏製成水丸。睡前用唾液或溫水送服二三十丸,用以治療上焦(膈膜以上)的濕痰和熱積,服用劑量需根據病情調整。服用此藥宜空腹。 詳細的製作方法可參考《準繩》。
3. 舟車神祐丸
即舟車丸合神祐丸,加檳榔取蟲,加蕪荑為末,水丸,空心服五丸,日三服。
河間依仲景十棗湯例製出此方,主療一切水濕為病。戴人云:「十棗泄諸水之上藥,所謂溫藥下者是已。」如中滿腹脹、喘嗽淋閉、水氣蟲腫、留飲癖積、氣血壅滯不得宣通、風熱燥郁、肢體麻痹、走注疼痛、久新瘧痢等病,婦人經痛帶下,皆令按法治之,病去如掃,故賈同知稱為神仙之奇藥也。
按婁全善曰:舟車祐丸,乃河間所定。初服五丸,日三服,如至快利,後卻常服,以病去為度。設病愈後,平人能常服保養,宣通氣血,消運飲食。若病痞悶極甚者,多服反煩渴不開,轉加痛悶,宜初服二丸,每服加二丸,加至快利為度,以意消息。小兒丸如麻子大,隨強弱增損。三四歲者,三五丸,依前法加減。至戴人變為神芎丸,神秘不傳,然每令人夜臥先服百餘粒,繼以濬川等物投之,五更當下種種病出,投下少末,再服和膈藥,須以利為度。五日一下者,三日一下者,病輕者可一二度止,重者五六度方愈,是擒縱卷舒之妙,臨證制宜,非言可諭。
觀其藥雖峻急,認病的確,自非老手諳練,有大負荷者,焉敢見諸行事?余每親制用之,若合符節,然又隨人強弱,當依河間漸次進服,強實之人,依戴人治法行之,神效。
白話文:
舟車神祐丸乃取舟車丸與神祐丸合方,再加入檳榔以驅蟲,並添加蕪荑,研磨成末,製成水丸。空腹服用五丸,一日三次。此方是河間先生仿效仲景《十棗湯》的例子所製,主治一切因水濕引起的疾病。戴人說:「十棗湯能瀉去所有水濕,是溫藥中最好的瀉下藥。」此方如同十棗湯一樣,能治療中滿、腹脹、喘嗽、淋症、閉經、水腫、蟲積、留飲、癖積、氣血壅滯不通、風熱燥郁、肢體麻痺、疼痛遊走、久病新發的瘧疾、痢疾等病症,婦人的經痛、帶下等症,都能依法治療,療效顯著,如同清掃一般。因此賈同知稱之為「神仙之奇藥」。
婁全善記載:舟車神祐丸是河間先生所確定的方劑,初次服用五丸,一日三次。若服藥後瀉下過快,則應減少服用劑量,以病癒為度。若病癒後,健康者也可常服以保養身體,使氣血通暢,飲食消化良好。但若病情嚴重,出現痞滿、悶脹等症狀,服用過多反而會導致口乾舌燥、難以進食,加重疼痛和悶脹,這時應從服用二丸開始,每次增加二丸,直至瀉下順暢為止。劑量需根據情況調整。小兒的藥丸如麻子般大小,劑量需根據兒童的年齡和體質增減。三四歲的小孩服用三到五丸,依此法加減。戴人將此方改良為「神芎丸」,秘而不傳,但記載其用法:病人夜間睡前先服用百餘粒,接著服用峻下之藥(如濬川等),五更時,各種病症就會隨大便排出,之後再服用少量藥末,再服用和胃藥,以瀉下為度。瀉下的頻率,五日瀉一次的,三日瀉一次的,病情輕的,一到二次即可,病情重的,則需要瀉五六次才能痊癒。此方用藥雖峻急,但若能準確辨證,非經驗豐富的老醫師不敢使用。我親自使用此方,療效確實如法,但需根據病人體質強弱,依河間先生的方法逐漸增加劑量,體質強壯的人,則可依戴人的方法使用,療效神奇。
4. 大聖濬川散
即神祐丸去芫花、大戟、大棗、輕粉,加郁李仁、芒硝
樓全善評曰:此下諸積之聖藥也。諸濕為土,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濕復燥。乾溼病本不自生,因干火熱怫鬱,水液不能宣通,停滯而生水濕也。凡病濕者多自熱生,而熱氣多為兼病。內經云:「明知標本,正行無問者是也。」夫濕在上者目黃而面浮,在下者股膝腫厥,在中者肢滿痞膈痿逆。
在陽不去者久則化氣,在陰不去者久則成形。世俗不詳內經所言「留者攻之」,但執補燥之劑,怫鬱轉加而病愈甚也。法當求病之所在而為施治,瀉實補虛,除邪養正,以平為期而已。又嘗考戴人治法。假如肝木乘脾土,此土不勝木也不勝之氣,尋救於子巳土能生庚金,庚為大腸,味辛者為金,故大加生薑使伐肝木。然不開脾土無由行也,遂以舟車丸先通閉塞之路,是先瀉其所不勝。
後以薑汁調濬川散大下之,是瀉其所勝也。戴人每言導水丸必用禹功散繼之,舟車丸必以濬川散隨後。如寒疝氣發動,腰腳胯急痛者,亦當下之以瀉其寒水。世俗暗於治體,一概鹵莽,有當下而非其藥,終致萎頓而已。豈知巴豆可以下寒,甘遂、芫花可以下濕,大黃、芒硝可以下燥。
如是分經下藥,兼食療之,非守一方求其備也。故戴人曰:「養生與攻疴本自不同。」今人以補劑療病,宜乎不效也。
白話文:
大聖濬川散
此方由神祐丸去芫花、大戟、大棗、輕粉,再加入郁李仁、芒硝而成。
樓全善認為,此方是治療各種積聚的良藥。濕邪的產生,是因為火熱之邪,火熱能使濕土滋生。夏天炎熱,萬物濕潤;秋天轉涼,濕邪又與燥邪相結合。乾濕病並非天生,而是由於燥熱之邪鬱結於體內,水液運行不暢,停滯而成。凡是濕邪作祟的疾病,大多由熱邪引起,而熱邪往往是兼雜的病因。《內經》說:「明曉標本,對症下藥即可。」濕邪在上,則表現為目黃面浮;在下,則表現為腿膝腫脹;在中焦,則表現為肢體沉重、胸悶痞塞、嘔逆等。
濕邪停留在陽氣部位不去,久則化為氣;停留在陰氣部位不去,久則形成固定的病理産物。世人不明《內經》中「留邪則攻之」的道理,只執著於溫燥的藥物,反而加重了鬱結,病情更為嚴重。治療應當根據病邪所在部位施治,瀉去實邪,補益虛損,去除邪氣,培育正氣,以恢復平衡為目的。
我曾經研究戴氏的治療方法。例如肝木克脾土,脾土不勝木,則需借助子午土來滋生庚金,庚金屬大腸,辛味屬金,因此大量使用生薑來抑制肝木。但若脾土不通,則藥物難以運行,所以先用舟車丸疏通閉塞的通道,這是先瀉去其所不勝之物。
然後用薑汁調和濬川散服用,以達到大瀉的目的,這是瀉去其所勝之物。戴氏常說,服用導水丸後,必須接著服用禹功散;服用舟車丸後,必須接著服用濬川散。如寒疝氣發作,腰腳胯部疼痛劇烈,也應服用此方以瀉去寒濕。世人往往不了解治療的根本,一概而論,胡亂用藥,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殊不知,巴豆可以瀉寒,甘遂、芫花可以瀉濕,大黃、芒硝可以瀉燥。
如此分經下藥,配合食療,而非拘泥於單一藥方。戴氏說:「養生與治療疾病的原則本就不同。」今人用補藥治療疾病,當然不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