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沛

《祖劑》~ 卷之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9)

1. 甘草瀉心湯

治狐惑狀如傷寒蝕於上部則聲喝此湯主之

甘草(四兩甘平) 半夏(半升辛平)黃連(一兩苦寒) 黃芩(三兩苦寒) 乾薑(三兩辛熱) 人參(三兩甘溫) 大棗(十二枚擘甘溫)

白話文:

  • 甘草(四兩,性甘,味平):甘草具有甘味,具有補益脾胃、益氣益血的功效。

  • 半夏(半升,辛平):半夏具有辛味,性平。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 黃連(一兩,苦寒):黃連具有苦味,性寒。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消炎的功效。

  • 黃芩(三兩,苦寒):黃芩具有苦味,性寒。具有清熱祛火、解毒消炎的功效。

  • 乾薑(三兩,辛熱):乾薑具有辛味,性熱。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瀉的功效。

  • 人參(三兩,甘溫):人蔘具有甘味,性溫。具有補氣益血、強壯身體的功效。

  • 大棗(十二枚擘甘溫):大棗具有甘味,性溫。具有補氣補血、健脾益胃的功效。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王海藏云伊尹湯液此湯也七味今監本無人參脫落之也。宋林億等云又按千金外臺治傷寒䘌食用此方皆有人參故知脫落無疑。成無己云辛人肺而散氣半夏之辛以散結氣苦人心而瀉熱黃連黃芩之苦以泄痞熱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緩之也。

白話文:

把上列七種藥物用一斗(相當於十升)水煮沸,熬成六升,去渣以後再煎,把藥液溫熱後服一升,每天服用三次。王海藏說伊尹的湯液就是這個湯藥,現在的本草中刪掉了人參。宋林億等人說又根據《千金方外臺方》,用這個藥方治療傷寒感邪,藥方中都有記載人參,所以刪掉人參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成無己說辛能入肺而散發肺氣,半夏的辛能散結氣;苦能入心而瀉火,黃連、黃芩的苦能瀉除痞熱;脾臟希望緩和急促,甘能緩和脾臟,人參、甘草、大棗的甘能緩和脾臟。

2. 生薑瀉心湯

即甘草瀉心湯減甘草(一兩)乾薑(二兩)加生薑(四兩)

白話文:

依然是甘草瀉心湯,但減少了甘草(一兩)和乾薑(二兩),增加了生薑(四兩)。

林億等謹按上生薑瀉心湯法本云理中人參黃芩湯今詳瀉心以療痞,痞氣因發陰而生,是半夏生薑甘草三方皆本於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參,今甘草瀉心湯中無者脫落之也,治汗解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白話文:

林億等人謹慎的根據上生薑瀉心湯中記載的方法為理中人參黃芩湯,現在詳細說明瀉心可以治療痞證,痞氣因為在陰氣發作時而產生,因此半夏生薑甘草這三種藥方都是源自於理中法。這些藥方的內容一定各有生地黃、人參,現在,甘草瀉心湯中沒有人參應該是遺漏了。可以用此方治療汗症解除後,心下痞硬、乾噫反胃、食物腐臭、脅下水氣、腹中雷鳴、下利等症狀。

3. 半夏瀉心湯

即甘草瀉心湯減甘草一兩,治胸但滿而不痛,此為痞也,痛即為結胸。

白話文:

就是甘草瀉心湯減去一兩甘草,只治胸部脹滿而不疼痛,這種情況叫痞;如果有疼痛就是結胸。

4. 黃連湯

即半夏瀉心湯加黃連(二兩)桂枝(三兩)減人參(一兩)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林億云此湯疑非仲景方。

白話文:

將半夏瀉心湯加入黃連(二兩)、桂枝(三兩),減少人參(一兩),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疼痛欲嘔吐的症狀。林億認為這個方子可能不是仲景的方子。

按成無己云凡陷胸湯攻結也,瀉心湯攻痞也。氣結而不散,壅而不通為結胸,陷胸湯為直達之劑。塞而不通,否而不恭為痞,瀉心湯為分解之劑。所以謂之瀉心者,謂瀉心下之邪也。痞與結胸有高下焉。結胸者邪結胸中,故治結胸曰陷胸湯。痞者邪留心下,故治痞曰瀉心湯。

白話文:

按照成無己所說,凡是陷胸湯,是攻破結塊的,瀉心湯是緩解痞滿的。氣體結塊而不散開,壅塞而不通暢,就叫做結胸,陷胸湯是直達病所的方劑。胸滿閉塞不通,閉塞不通,煩悶鬱悶,就叫做痞,瀉心湯是分解的方劑。因此將它叫做瀉心湯,是指緩解心下部的邪氣。痞與結胸是有高下的。結胸是邪氣結聚在胸中,所以治療結胸的方劑叫做陷胸湯。痞是邪氣積留在心下,所以治療痞的方劑叫做瀉心湯。

苦先入心,以苦瀉之,故用黃連之苦寒為君,黃芩之苦寒為臣,以降陽而升陰也。辛走氣,辛以散之,故用半夏之辛溫,乾薑之辛熱散痞為佐,以分陰而行陽也。陰陽不交曰痞,上下不通為滿,欲通上下交,陰陽必和其中,故用甘草之甘平,大棗人參之甘溫為使,補脾而和中,使痞消而熱已,而大汗解矣。

白話文:

當病症最先出現苦味時,需要用苦寒藥物來治療,所以用了苦寒的黃連為君藥,苦寒的黃芩為臣藥,以降低陽氣而升高陰氣。辛味藥能促進氣的運行,所以參用了辛溫的半夏,辛熱的乾薑以助消化為佐藥,以分散陰氣而促進陽氣的運行。陰陽不交會導致消化不良,上下不通會導致腹部脹滿,要想上下交通,陰陽必定要在其中調和,所以參用了甘平的甘草,甘溫的人參和大棗為使藥,補養脾胃而調和中氣,使消化不良消退而熱邪消除,從而大汗得以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