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劑》~ 卷之一 (15)
卷之一 (15)
1. 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
即麻黃湯去桂加薏苡仁,治風濕一身盡疼,日晡發熱,得之汗出當風及取冷所致者。
白話文:
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是用麻黃湯去桂枝,再加入薏苡仁所組成的方劑。它用於治療風濕引起的全身疼痛,以及午後發熱的症狀,這類症狀通常是因為出汗後受風或受寒引起的。
2.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即麻黃湯去桂,加連軺(二兩),赤小豆(一升),梓白皮(一斤),薑、棗煎服。治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此湯主之。
白話文: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這是麻黃湯去掉桂枝,再加入連翹(二兩)、赤小豆(一升)、梓白皮(一斤),用薑、棗煎煮服用。治療傷寒導致的瘀熱停滯於內,身體必然發黃的病症,此方為主治方劑。
3. 麻黃加生地黃湯
即麻黃湯加生地,治婦人傷寒,脈浮而緊,頭痛身熱惡寒無汗,發汗後恐熱入血室者用之。
白話文:
麻黃加生地黃湯是用麻黃湯加上生地黃組成的方劑,治療婦女傷寒,脈象浮緊,頭痛、發熱、惡寒、無汗,用麻黃湯發汗後擔心熱邪入侵血室的患者。
4. 麻黃黃芩湯
即麻黃湯加黃芩治喘渴氣壅,一方去杏仁,加芍藥、黃芩,治小兒傷寒,寒熱無汗、頭痛。
白話文:
麻黃黃芩湯:就是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加入黃芩來治療喘息、口渴、氣機阻滯的症狀。也有一種方子,去除杏仁,再加入芍藥和黃芩,用於治療小兒傷寒,症狀表現為寒熱交替、無汗、頭痛。
5. 大青龍湯
即麻黄汤加生姜大枣石膏,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又治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按成无己曰:青龙东方木神也,应春而主肝,专发生之令,为敷荣之主。草木甲柝则有两岐,肝有两叶以应之,故青龙汤主两伤之邪。如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则为荣卫两伤,风兼寒,寒兼风,此汤专主之也。又云:辛甘均为发散,然风宜辛散,寒宜甘发,以辛甘相合,乃能发散荣卫之风寒。
麻黄甘草石膏杏仁以发散荣中之寒,桂枝姜枣以解除卫中之风。详伤寒明理论。
白話文:
大青龍湯
這是麻黃湯加入生薑、大棗、石膏後的方劑,用來治療太陽中風,症狀是脈搏浮而緊,發燒怕冷,全身疼痛,不出汗卻感到煩躁不安。也用於治療傷寒,症狀是脈搏浮而緩,身體不痛,但病情時重時輕,沒有少陰症的表現。如果脈搏微弱,出汗怕風,就不能服用此方,否則會導致手腳厥冷,肌肉抽搐,這是服用錯誤的結果。
成無己說:青龍是東方木神,應春而主肝,專司生發的職能,是使萬物生機勃勃的主宰。草木的生長有兩個枝椏,肝臟也有兩個葉片與之相對應,所以大青龍湯主治兩種病邪的傷害。例如中風出現寒邪的脈象,傷寒出現風邪的脈象,就屬於榮衛兩者都受傷,風寒兼雜的情況,這個方劑專門治療這種情況。又說:辛味和甘味都具有發散的作用,但是風邪宜用辛味發散,寒邪宜用甘味發散,將辛甘合用,才能發散榮衛中的風寒。
麻黃、甘草、石膏、杏仁用於發散榮位中的寒邪;桂枝、生薑、大棗用於解除衛位中的風邪。詳見《傷寒論》。
6. 小青龍湯
即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乾姜、细辛、半夏、五味子,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又治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成无己曰:伤寒表不解,则麻黄汤可以发;中风表不解,则桂枝汤可以散。惟其表且不解,而又心下有水气,则非麻黄、桂枝所能发散,必用小青龙汤,始可祛除表里之邪气耳。又曰:寒邪在表,非辛甘不能散之。
麻黄、甘草之辛甘,以发散表邪。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乾姜、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加减法: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蕘花如鸡子熬令赤色。
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麻黄发其阳,水渍入胃,必作利。蕘花下十二水,水去利则止。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两。辛燥而苦润。半夏辛而燥,津液非渴者所宜,故去之。栝蔞味苦而生津液,故加之。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经曰: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𩜺。
加附子温散水寒。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去麻黄恶发汗。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水畜下焦,不行为小便不利、少腹满。麻黄发津液于外,非所宜也。茯苓泄畜水于下,加所当也。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金匱要略曰:其人形肿,故不内麻黄。
内杏子,以麻黄发其阳故也。喘呼、形肿,水气标本之疾。
白話文: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是由麻黃湯去杏仁,再加入芍藥、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組成。它主要治療外感風寒,寒邪未解,胸腹部有水腫積液,伴隨噁心嘔吐、發熱咳嗽,可能出現口渴、腹瀉、吞嚥困難、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或呼吸喘促等症狀。 也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胸腹部有水腫積液,咳嗽並伴有輕微喘息的病症。
成無己說:傷寒表證未解,可用麻黃湯發汗;中風表證未解,可用桂枝湯疏散。但如果表證未解,同時胸腹部又有水腫積液,單用麻黃湯或桂枝湯就不能有效發散寒邪,必須使用小青龍湯,才能祛除表裡寒邪。他又說:寒邪在表,必須用辛甘溫熱的藥物才能散寒。麻黃、甘草辛甘溫熱,可以發散表邪。若水液停積於胸腹部而不能運行,則腎氣會變得乾燥。 《內經》說:腎臟怕乾燥,應服用辛溫藥物滋潤。乾薑、半夏辛溫,可以運行水液並滋潤腎臟。咳嗽逆氣且喘息,是肺氣逆亂。 《內經》說:肺氣需要收斂,應服用酸味藥物收斂。芍藥、五味子酸味,可以收斂逆氣,安撫肺氣。
加減法:如果病人稍微腹瀉,去掉麻黃,加入蕘花(用雞蛋大小的量煎煮至赤紅色)。下痢者,不可再服用發汗的藥物,因為出汗會導致腹脹。麻黃發散陽氣,如果體內水液停滯於胃部,會加重腹瀉。蕘花可以利水消腫,水液排出,腹瀉自然停止。如果病人口渴,去掉半夏,加入栝樓根三兩。半夏辛溫燥烈,口渴的病人不宜服用,而栝樓根苦寒,能生津液,所以要加入它。如果病人吞嚥困難,去掉麻黃,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一枚。經書上說:水液遇到寒邪變冷,就會互相搏結,使人感到不舒服。加入附子溫散水寒。病人如果本身就有寒邪,再服用發汗藥物,胃中受寒,就會嘔吐蛔蟲。去掉麻黃,避免過度發汗。如果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去掉麻黃,加入茯苓四兩。水液停積在下焦,就會導致小便不利、小腹脹滿。麻黃會發散體表津液,不宜使用。茯苓能利水消腫,所以要加入。如果病人呼吸喘促,去掉麻黃,加入去皮尖的杏仁半升。《金匱要略》說:如果病人形體浮腫,就不應該服用麻黃。加入杏仁,是因為麻黃能發散陽氣,而喘息、形體浮腫是水氣表裡俱傷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