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沛

《祖劑》~ 卷之一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5)

1. 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

即麻黃湯去桂加薏苡仁,治風濕一身盡疼,日晡發熱,得之汗出當風及取冷所致者。

白話文:

只使用麻黃湯,去除桂枝,加入薏苡仁,治療風濕導致全身疼痛、下午發燒、出汗後吹風或受涼造成的疾病。

2.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即麻黃湯去桂,加連軺(二兩),赤小豆(一升),梓白皮(一斤),薑、棗煎服。治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此湯主之。

白話文:

把麻黃湯中的桂枝去除,改加入連軺(二兩)、赤小豆(一升)、梓白皮(一斤),並加入薑、棗一起煮服。這個方子用於治療因外感傷寒而導致的熱邪內襲、身體發黃,是針對這種情況而制定出的主要方劑。

3. 麻黃加生地黃湯

即麻黃湯加生地,治婦人傷寒,脈浮而緊,頭痛身熱惡寒無汗,發汗後恐熱入血室者用之。

白話文:

麻黃湯加入生地,用於治療女性傷寒,脈象浮緊,頭痛、身體發熱、畏寒、無汗,發汗後擔心熱氣會進入血室而使用的藥方。

4. 麻黃黃芩湯

即麻黃湯加黃芩治喘渴氣壅,一方去杏仁,加芍藥、黃芩,治小兒傷寒,寒熱無汗、頭痛。

白話文:

如果患者出現喘息、乾渴、氣壅,可以服用麻黃湯並加入黃芩;如果患者是兒童,出現傷寒、寒熱無汗、頭痛等症狀,則可以在麻黃湯中去除杏仁,並加入芍藥、黃芩。

5. 大青龍湯

即麻黄汤加生薑大枣石膏,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又治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白話文:

麻黃湯加上生薑、大棗和石膏,用來治療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畏寒,身體疼痛,不出汗而煩躁。又用來治療傷寒,脈浮緩,身體不疼痛,但忽而加重忽而減輕,沒有少陰證的人。如果脈搏很弱,出汗怕風的人,不能服用,服用了就會出現厥逆,筋惕肉跳,這是因為藥性與病勢相逆。

按成无己曰:青龙东方木神也,应春而主肝,专发生之令,为敷荣之主。草木甲柝则有两岐,肝有两叶以应之,故青龙汤主两伤之邪。如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则为荣卫两伤,风兼寒,寒兼风,此汤专主之也。又云:辛甘均为发散,然风宜辛散,寒宜甘发,以辛甘相合,乃能发散荣卫之风寒。

白話文:

根據成無己的說法:青龍是東方木神,他與春天相應,掌管肝臟,具有使人體生髮、暢達經血的作用。而草木發芽,便會有兩個分枝,肝臟有兩個葉片與之相應,因此青龍湯可以治療兩傷之邪。例如中風患者出現畏寒的脈象,傷寒患者出現風熱的脈象,那麼就是榮衛兩傷,風兼寒,寒兼風,這時就可以服用青龍湯進行治療。另外,辛甘相合均能發散,但風宜用辛散,寒宜用甘發,將辛甘相合,才能發散榮衛之中的風寒之邪。

麻黄甘草石膏杏仁以发散荣中之寒,桂枝薑枣以解除卫中之风。详伤寒明理论。

白話文:

麻黃、甘草、石膏、杏仁用以發散體內的寒氣,桂枝、生薑、大棗用以解除表面的風寒之邪。詳情請參考 《傷寒論》的理論。

6. 小青龍湯

即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乾薑、细辛、半夏、五味子,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又治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成无己曰:伤寒表不解,则麻黄汤可以发;中风表不解,则桂枝汤可以散。惟其表且不解,而又心下有水气,则非麻黄、桂枝所能发散,必用小青龙汤,始可祛除表里之邪气耳。又曰:寒邪在表,非辛甘不能散之。

白話文:

麻黃湯去除杏仁,加入芍藥、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用以治療傷寒表面病狀未解,心下水氣,導致乾嘔、發熱咳嗽,或口渴、腹瀉、咽喉阻塞,或小便不利、少腹滿脹,或呼吸急促。此方還適用於治療傷寒心下水氣,咳嗽伴有輕微喘息的症狀。成無己說:傷寒表面病狀未解,麻黃湯即可發散表寒;中風表面病狀未解,桂枝湯即可散去風寒。唯有表寒未解,且心下水氣,光是使用麻黃、桂枝無法發散,必須使用小青龍湯,才能祛除體表的邪氣。成無己還說:寒邪存在體表,非辛甘藥物不能發散。

麻黄、甘草之辛甘,以发散表邪。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乾薑、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加减法: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蕘花如鸡子熬令赤色。

白話文:

麻黃和甘草的辛甘之味,可以發散表邪。水停留在心以下而不運行,則腎氣乾燥。內經說:腎怕乾燥,如果幹燥了,要趕緊吃辛味的食物來滋潤它。乾薑和半夏的辛味,可以行水氣而滋潤腎。咳嗽而喘氣,則肺氣逆亂。內經說:肺想收斂,如果逆亂了,要趕緊吃酸味的食物來収斂它。芍藥和五味子的酸味,可以收斂逆氣而安撫肺。加減法:如果有輕微泄瀉,就去掉麻黃,加入蕘花,像煮雞蛋一樣熬製到發紅。

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麻黄发其阳,水渍入胃,必作利。蕘花下十二水,水去利则止。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两。辛燥而苦润。半夏辛而燥,津液非渴者所宜,故去之。栝蔞味苦而生津液,故加之。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经曰: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𩜺。

白話文:

腹瀉的,不可驅散外表的症狀。出汗的病人,一定會腹脹滿悶。麻黃能發散身體的陽氣,而水份積聚於胃部,一定會導致腹瀉。蕘花能瀉去十二種水份,水份消除,腹瀉就會停止。如果同時口渴,要去除半夏,加入三兩栝蔞根,辛燥而苦能生津。半夏辛而燥,津液並非口渴的人所宜,所以要除去它。栝蔞味苦能產生津液,所以要加入它。如果有胸悶不舒的,要去掉麻黃,加入附子(一枚,炮製過)。經文說過:水遇寒氣則寒冷,一定會衝擊使人發病。

加附子温散水寒。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去麻黄恶发汗。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水畜下焦,不行为小便不利、少腹满。麻黄发津液于外,非所宜也。茯苓泄畜水于下,加所当也。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金匱要略曰:其人形肿,故不内麻黄。

内杏子,以麻黄发其阳故也。喘呼、形肿,水气标本之疾。

白話文:

用附子暖散身體裡的水寒之氣。病人有寒氣,發汗之後,胃裡寒冷,必定吐出蛔蟲。除去麻黃,可以避免惡性發汗。如果小便不利、小腹滿脹,則除去麻黃,加入茯苓四兩。水液蘊積在下焦,不能運行,所以小便不利、小腹滿脹。麻黃發散津液於體外,並不合適。茯苓能瀉出蘊積在下焦的水液,所以應該加入茯苓。如果喘息,則除去麻黃,加入杏仁(去皮尖,半升)。《金匱要略》說:這種病人的身體浮腫,所以不能加入麻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