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劑》~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梔子豉湯
治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及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傷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又治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不能食,但頭汗出者
白話文:
-
治療因為使用了汗法、吐法、下法而導致虛煩失眠、心中煩悶以及因為發汗或者下法致使煩熱、胸中窒息者,傷寒病症持續五六日以後,大量下瀉,身體高燒不退,心中煩悶疼痛。
-
治療陽明病下法治療後,身體外面有熱,手腳溫熱,胸中不結熱,心中煩悶不能飲食,頭部出汗。
梔子(十四枚擘,苦寒) 香豉(四合,綿裹,苦寒)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止,後服
白話文:
梔子(十四個,破開,性味苦寒) 香豉(四合,用布包裹,性味苦寒)
以上兩味藥材,用水四升,先煮梔子至剩二升半,再加入香豉煮至剩一升半,濾去藥渣,分成兩份服用,溫服一份,若服後得吐則停服,剩下的一份留待後用。
按成無己云:內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治傷寒之妙,雖有變通,終不越此數法也。傷寒邪氣自表傳裡,留於胸中,邪在高分,則可吐之,是越之之法。然吐症亦自不同,如未經汗下,實邪蘊郁,謂之膈實,宜瓜蒂散,乃吐胸中實邪也。
白話文:
按成無己說:《內經》中說:「那些過高的,就要引導它高出(而消散),那些過低的,就要引導它低出;(身體的)裡面滿了,就要引導它從內部瀉出來;那些有邪氣的,就要滲透人體的形體,使之發汗;那些在皮毛的,就要讓人出汗而發散它。」治療傷寒的妙法,雖然有多種變化,但終歸不超過這幾種方法。傷寒的邪氣從表傳到裡,留在胸中,邪氣處於高位,就可以用吐法來治療,這是引導它高出的方法。但是吐證也不盡相同,比如未經過發汗和攻下的治療,實邪鬱結,叫做膈實,應該使用瓜蒂散,這纔是吐出胸中的實邪。
若發汗吐下,邪氣乘虛留於胸中,謂之虛煩,宜用梔子豉湯,乃吐胸中虛邪也。又曰:「酸苦湧泄為陰,苦以湧吐,寒以勝熱,梔子香豉相合而為吐劑宜矣。」又曰:「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服。」
白話文:
如果使用發汗或吐下法治療,邪氣會乘虛而入,滯留在胸中,稱為「虛煩」,應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以吐出胸中的虛邪。古人說:「酸苦湧泄屬於陰性,苦藥可以湧吐,寒藥可以勝熱,梔子和香豉相合而成為吐劑,是合適的。」另外,古人說:「凡是使用梔子湯,原本就有輕微腹瀉的病人,不能服用。」
2. 梔子甘草豉湯
即梔子豉湯加甘草(二兩)治症同前而少氣者。蓋少氣則氣為熱搏散而不收者,甘以補之也。
白話文:
把梔子豉湯加上甘草(二兩)來治療癥狀跟前面講的一樣,但比較氣短。因為氣短就是氣被熱所散開而不能收斂的緣故,用甘草來補足它。
3. 梔子生薑豉湯
即梔子豉湯加生薑(五兩)治證同前而嘔者。蓋嘔則氣為熱搏逆而不散者,辛以散之也。
白話文:
梔子豉湯加入生薑(二兩半)治療的證狀與前面一樣,但有嘔吐的症狀。嘔吐是由於是氣被熱氣所衝擊,逆而不能散發,所以用辛味藥來散發熱氣。
4. 梔子厚朴湯
即梔子豉湯去豉,加厚朴(四兩),薑炙,枳實(四枚),去穰,炙令黃。治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蓋用梔子之苦以湧虛煩,枳樸之苦以泄腹滿也。
白話文:
梔子豉湯去除豆豉,加入厚朴(四兩),烘焙過的生薑,枳實(四枚),去除內穰,烘焙至微黃。治療傷寒下痢後,出現煩躁不安、腹脹滿,難以躺臥和起牀。因為梔子的苦味要消除虛煩,枳樸的苦味要疏泄腹脹。
5. 梔子乾薑湯
即梔子豉湯去豉加乾薑(二兩)治傷寒,醫以圓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蓋用乾薑之辛熱以復正氣也。
白話文:
就是用梔子豉湯去除豆豉,加上乾薑(四錢)治療傷寒,醫生用圓藥大量排出,身體的熱量沒有消退,輕微煩躁的人,這是利用乾薑的辛熱來恢復正氣。
6. 梔子柏皮湯
即梔子豉湯去豉加炙甘草、黃柏(各一兩),治傷寒身黃、發熱者。
白話文:
用梔子豉湯,除去蒼耳子,加上炙甘草、黃柏(各一兩),治療傷寒導致的身體發黃、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