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沛

《祖劑》~ 卷之二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0)

1. 黃芩湯

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活人治挾熱自利,名黃芩芍藥湯

白話文:

治療太陽少陽合病自發性下痢的人,用以清熱止瀉的方劑,名叫黃芩芍藥湯。

黃芩(三兩,苦寒) 甘草(二兩,炙,甘平) 芍藥(二兩,酸平) 大棗(十二枚,擘,甘溫)

白話文:

黃芩(三兩,苦寒):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甘草(二兩,炙,甘平):性味甘平,具有補氣益中、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

芍藥(二兩,酸平):性味酸平,具有養血調經、緩急止痛、平肝的作用。

大棗(十二枚,擘,甘溫):性味甘溫,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胃、潤肺生津的功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嘔者,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名黃芩半夏生薑湯。成無己云:虛而不實者,苦以堅之,酸以收之。黃芩芍藥之苦酸,以堅斂腸胃之氣。弱而不足者,甘以補之。甘草大棗之甘,以補固腸胃之弱。又曰: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病在半表半裡,非汗下所宜。

故用黃芩湯以和解表裡之邪。嘔者,胃氣逆也。故加半夏生薑以散逆氣。

白話文:

以上四種藥材,以一斗水煮取三升,去除渣滓,溫服一升,每天兩次,晚上一次。如果嘔吐,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名叫黃芩半夏生薑湯。成無己說:虛而不實的人,用苦藥來增強,用酸藥來收斂。黃芩、芍藥的苦酸,用來增強收斂腸胃之氣。虛弱不足的人,用甘藥來補養。甘草、大棗的甘,用來補固腸胃的虛弱。又說:太陽病與少陽病合病而瀉利,病在半表半裡,不適合用發汗、瀉下的方法。

2. 防風芍藥湯

即黃芩湯加防風,治泄痢、飧泄,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

白話文:

在黃芩湯中加入防風,治療腹瀉、消化不良,身體發熱,脈搏弦緊,腹痛口渴,以及頭痛、出虛汗的症狀。

3. 白朮芍藥湯

即黃芩湯加白朮無黃芩,治太陰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微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暴瀉無數,水穀不化,先宜此湯和之。

白話文:

換句話說,黃芩湯加上白朮,但沒有黃芩,用於治療太陰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微微沉重、微微脹滿,疲倦無力、不想飲食,突然腹瀉不止,水穀不消化,首先應該用這個湯來調和。

4. 蒼朮芍藥湯

用蒼朮(二兩)芍藥(一兩)黃芩肉桂(各半兩)為粗散,每用一兩水煎服。治痢疾痛甚者。

白話文:

將蒼朮(二兩)、芍藥(一兩)、黃芩、肉桂(各半兩)研成粗末,每次取一兩藥粉,加水煎服。主治痢疾疼痛劇烈者。

5. 芍藥甘草湯

治小腸腑發咳咳而失氣

芍藥(四兩) 甘草(炙四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治療小腸部位發作的咳嗽並伴有放屁的情況。

使用芍藥四兩,甘草(炒)四兩。

將上述兩種藥材用水三升煎煮,取汁一升五合,去掉渣滓後,溫熱分兩次服用。

6. 生薑甘草湯

用生薑(五兩)甘草(四兩)人參(三兩)大棗(十五枚)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白話文:

用生薑(250公克)甘草(200公克)人參(150公克)大棗(15顆)加入7000毫升的水煮成3000毫升,分成溫熱的三碗服用。治療肺部虛弱引起的咳嗽、吐痰、口水不止、咽喉乾燥口渴。

7. 茯苓杏仁甘草湯

治胸痹胸中氣塞短氣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白話文:

茯苓(一百五十公克) 杏仁(五十顆) 甘草(五十公克)

8. 桂苓五味甘草湯

用桂枝(四兩)去皮,茯苓(四兩),五味子(半升),甘草(炙三兩),治咳逆倚息不得臥。

白話文:

  1. 桂枝(四兩):去除樹皮,並切成小段。

  2. 茯苓(四兩):洗淨、切片或磨成粉末。

  3. 五味子(半升):洗淨,並搗碎或磨成粉末。

  4. 甘草(炙三兩):將甘草切成小段,然後用炭火烘烤至表面微焦,以減少其寒性。

將以上四種中藥材混合在一起,並以清水煎煮,直到藥液濃縮約一半左右,即可服用。此方用於治療咳嗽、逆氣上衝、呼吸困難,以至於無法平躺睡覺的症狀。

用小青龍湯主之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用此湯治其氣衝。

白話文:

使用小青龍湯的主治病症包括:咳唾多、口乾舌燥、寸脈沉伏、尺脈微弱、手腳冰涼,以及氣從小腹上升到胸部和咽喉,手腳麻木,臉部發紅發熱像喝醉酒的樣子,然後又向下流到陰股部,小便困難,有時會突然昏迷。用此湯治療氣衝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