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劑》~ 卷之二 (20)
卷之二 (20)
1. 黃芩湯
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活人治挾熱自利,名黃芩芍藥湯
黃芩(三兩,苦寒) 甘草(二兩,炙,甘平) 芍藥(二兩,酸平) 大棗(十二枚,擘,甘溫)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嘔者,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名黃芩半夏生薑湯。成無己云:虛而不實者,苦以堅之,酸以收之。黃芩芍藥之苦酸,以堅斂腸胃之氣。弱而不足者,甘以補之。甘草大棗之甘,以補固腸胃之弱。又曰: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病在半表半裡,非汗下所宜。
故用黃芩湯以和解表裡之邪。嘔者,胃氣逆也。故加半夏生薑以散逆氣。
白話文:
黃芩湯
治療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生病,導致腹瀉的病症。如果病人是因體內有熱邪而腹瀉,則稱為黃芩芍藥湯。
藥方組成:黃芩(三兩,性味苦寒)、炙甘草(二兩,性味甘平)、芍藥(二兩,性味酸平)、大棗(十二枚,掰開,性味甘溫)。
用法:以上四味藥材,加水一斗,煎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如果病人嘔吐,則加入半夏(半升)和生薑(三兩),稱為黃芩半夏生薑湯。
成無己說:體虛不實的病人,用苦味藥物來收斂,用酸味藥物來固澀;黃芩和芍藥的苦酸之性,可以收斂腸胃之氣。身體虛弱不足的病人,用甘味藥物來補益;甘草和大棗的甘味,可以補益和鞏固腸胃的虛弱。
又說: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生病導致腹瀉,病邪位於半表半裡,不宜用發汗或攻下之法治療。
因此使用黃芩湯來調和解表裡之邪氣。如果病人嘔吐,是胃氣逆亂所致,因此加入半夏和生薑來散解逆氣。
2. 防風芍藥湯
即黃芩湯加防風,治泄痢、飧泄,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
白話文:
防風芍藥湯:
此方為黃芩湯加防風而成,用於治療泄瀉、久瀉,伴隨發熱、脈搏弦細、腹痛口渴,以及頭痛、輕微出汗等症狀。
3. 白朮芍藥湯
即黃芩湯加白朮無黃芩,治太陰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微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暴瀉無數,水穀不化,先宜此湯和之。
白話文:
白朮芍藥湯
此方是黃芩湯去除黃芩,再加入白朮所組成的方劑。用於治療脾經受濕邪侵犯,導致下體沉重、腹部微脹、身體倦怠無力、不想吃東西、頻繁腹瀉、吃進去的食物無法消化吸收的情況,此時宜先服用此湯調理。
4. 蒼朮芍藥湯
用蒼朮(二兩)芍藥(一兩)黃芩肉桂(各半兩)為粗散,每用一兩水煎服。治痢疾痛甚者。
白話文:
蒼朮芍藥湯
用二兩蒼朮、一兩芍藥、半兩黃芩、半兩肉桂,研成粗粉。每次取一兩藥粉,用水煎服。此方主治痢疾疼痛劇烈者。
5. 芍藥甘草湯
治小腸腑發咳咳而失氣
芍藥(四兩) 甘草(炙四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芍藥甘草湯
治療小腸氣虛引起的咳嗽。
用芍藥四兩,炙甘草四兩。 將這兩種藥材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五合,過濾掉藥渣,分溫服。
6. 生薑甘草湯
用生薑(五兩)甘草(四兩)人參(三兩)大棗(十五枚)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白話文:
生薑甘草湯
用五兩生薑、四兩甘草、三兩人參、十五枚大棗,加七升水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此方主治肺部虛弱引起的咳嗽、咳出唾液不止,咽喉乾燥口渴的症狀。
7. 茯苓杏仁甘草湯
治胸痹胸中氣塞短氣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白話文:
茯苓杏仁甘草湯
治療胸部阻塞、胸中氣體阻塞、呼吸短促。
用茯苓三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一兩,加水一斗,煎煮至五升,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如果病情沒有好轉,繼續服用。
8. 桂苓五味甘草湯
用桂枝(四兩)去皮,茯苓(四兩),五味子(半升),甘草(炙三兩),治咳逆倚息不得臥。
用小青龍湯主之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用此湯治其氣衝。
白話文:
桂苓五味甘草湯:
此方用去皮桂枝四兩、茯苓四兩、五味子半升、炙甘草三兩,治療咳嗽氣逆、呼吸困難、無法平臥的症狀。
若患者服用小青龍湯後,出現唾液增多、口乾、寸脈沉弱、尺脈微弱、手足厥冷、氣從小腹上衝至胸咽、手足麻痹、臉色潮紅似醉酒狀,並伴隨陰部流液、小便困難、時而發熱等症狀,則可用此方治療其氣逆上衝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