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劑》~ 卷之一 (20)
卷之一 (20)
1. 竹葉黃耆湯
即竹葉石膏湯去半夏、粳米,加參、耆、四物、黃芩、淡竹葉,治發背諸瘡,大渴,血液衰耗。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減去半夏、粳米,加入人參、黃耆、四物湯、黃芩、淡竹葉,用於治療發背瘡,口渴,血液衰耗。
2. 竹葉湯
即麥門冬湯無半夏、粳米、人參、大棗加茯苓、防風、黃芩,治妊婦子煩驚怯。
白話文:
麥門冬湯去除了半夏、粳米、人參、大棗,加入茯苓、防風、黃芩,用於治療妊婦情緒煩躁、容易受到驚嚇和膽怯的症狀。
3. 小柴胡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滿,不欲食,心煩喜嘔者
柴胡(半斤,苦微寒) 黃芩(三兩,苦寒) 人參(三兩,甘溫) 甘草(三兩,甘平) 半夏(半升,洗,辛溫) 生薑(三兩,切,辛溫) 大棗(十二枚,擘,甘溫)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用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升(洗淨)、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加水一斗二升,煮到剩下六升,去渣,再煮到剩下三升,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三次。
成無己云:內經曰:「熱淫於內,以苦發之。」柴胡、黃芩之苦,以發傳邪之熱。里不足者,以甘緩之。人參、甘草之甘,以緩中和之。氣邪半入里,則裡氣逆,辛以散之。半夏,以除煩嘔。邪在半表,則營衛爭之,辛甘解之。薑、棗,以和營衛。又曰:「邪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在裡者,必盪滌以為利。
白話文:
成無己說:〈內經〉說:「熱盛於內,以苦味藥來宣洩它。」柴胡、黃芩的苦味,可以宣洩由外來引起的熱。內裡不足的,以甘味緩和藥來解決。人參、甘草的甘味,可以緩和中焦,使之調和。邪氣有一半進入內部,則內氣逆亂,用辛味藥來散它。半夏,可以消除煩悶嘔吐。邪氣在半表,則營衛之氣爭奪它,用辛甘味藥來調解它。生薑、大棗,可以調和營衛之氣。〈內經〉又說:「邪在表的人,一定要使形體出汗;邪在裡的人,一定要使大便暢通。」
其於不外不內,半表半裡,既非發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小柴胡和解表裡之劑也。」加減法: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白話文:
它不屬於外也不屬於內,既不適合發汗,也不適合吐下,因此應當和解,可以用小柴胡這種和解表裡之劑。加減法:胸中煩悶但沒有嘔吐的,去除半夏,加入栝蔞實(一枚)。如果口渴的,去除半夏,加入人參,和前者合起來成為四兩半,栝蔞根(四兩)。如果肚子痛的,去除黃芩,加入芍藥(三兩)。如果脅下痞硬的,去除大棗,加入牡蠣(四兩)。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即本方去半夏,加栝蔞根(四兩),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白話文:
如果出現心悸、小便不利的症狀,將黃芩去掉,加入茯苓(四兩)。如果沒有口渴,但有輕微發熱,將人參和桂枝去掉(三兩),溫暖覆蓋身體,待微汗出即可痊癒。如果咳嗽,將人參、大棗、生薑去掉,加入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就是本方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四兩),用來治療瘧疾發作時口渴的症狀,也可以治療勞倦引起的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