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劑》~ 卷之四 (16)
卷之四 (16)
1. 順氣木香散
即藿香正氣散加木香、玄胡索治心腹痛、嘔惡
白話文:
順氣木香散:就是藿香正氣散再加入木香和玄胡索,用來治療心腹疼痛和嘔吐。
2. 二香湯
即藿香正氣散加香藿、扁豆、葛根,治暑月熱病兼有內傷生冷飲食停滯、嘔吐、噁心、中脘痞悶或憎寒、惡風、手足拘急者。
白話文:
二香湯
此方為藿香正氣散加香薷、扁豆、葛根而成,適用於夏季暑熱病症,並伴隨因食用生冷寒涼食物導致的內傷、消化不良、嘔吐、噁心、胃脘部脹滿不適,或畏寒、怕風、四肢拘攣等症狀者。
3. 棗肉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生薑、紅棗(各二兩)。上伴銼碎,拌勻,以水浸過面上半寸許,煮令水乾,取出焙燥,碾為細末,每服二錢,用鹽湯點,空心食前服。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隋、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入痞、膈氣、反胃,並宜服之。
複方
白話文:
棗肉平胃散
此方在平胃散的基礎上,加入生薑、紅棗各二兩。將藥材切碎拌勻,加水浸泡至藥材表面以上約半寸,煮至水分完全蒸乾,取出烘乾,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鹽湯送服,空腹飯前服用。
本方主治脾胃不和,食欲不振,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悶、呼吸短促、嘔吐、噁心、呃逆、反酸,面色萎黃,身體消瘦、倦怠嗜睡、身體沉重、關節疼痛,經常腹瀉或霍亂,以及飲食哽塞、痞塊、膈氣、反胃等症狀,均可服用。
4. 白朮附子湯
即平胃散合四苓散去甘草,加半夏、桂、附,治勞倦所傷,量虛實加減。
白話文:
白朮附子湯
這是將平胃散和四苓散的藥方,去除甘草後,再加入半夏、桂枝和附子所組成的方劑。用於治療因過度勞累而導致的身體損傷,需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增減藥量。
5. 對金飲子
一名胃苓湯即平胃散合五苓散,治傷暑泄瀉、煩渴、小水不利、霍亂吐瀉及產後遍身浮腫。
白話文:
對金飲子,又名胃苓湯,也就是平胃散和五苓散的合方,可以治療中暑引起的腹瀉、口渴、小便不利、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以及產後全身浮腫。
6. 黃白散
即平胃合六一散,治泄瀉、煩渴及傷暑小便不利。
白話文:
黃白散是用平胃散和六一散合成的方劑,主治腹瀉、口渴以及中暑導致小便不利。
7. 柴平散
即平胃合小柴胡湯治濕瘧,手足沉重,寒多熱少,一身盡痛者。
白話文:
柴平散是用平胃散和加減小柴胡湯合方治療濕邪引起的瘧疾,症狀表現為手腳沉重、畏寒勝於發熱、全身疼痛。
8. 除濕湯
即平胃合二陳湯加白朮、藿香,治風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痠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澀或利。
白話文:
除濕湯
此方以平胃散與二陳湯為基礎,再加入白朮和藿香,用於治療風濕侵襲導致的身體沉重、腰腿酸痛、大便稀溏、小便或澀或利的症狀。
9. 藿薷湯
即藿香正氣散合黃連香薷飲治暑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加上黃連香薷飲,一起治療中暑。
10. 術香交加散
即藿香正氣散合六和湯治痢。
白話文:
術香交加散是用藿香正氣散和六和湯合在一起治療痢疾的方劑。
11. 烏梅丸
治傷寒靜而時煩者,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得食而嘔吐蛔者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當歸(四兩) 黃連(一斤) 附子(六兩,炮去皮) 蜀椒(四兩,去汗) 桂枝(六兩,去皮) 人參(六兩) 黃柏(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二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按成無己云:肺主氣,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烏梅之酸以收肺氣;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之甘以緩脾氣;寒淫於內,以辛潤之,以苦堅之,當歸桂椒細辛之辛以潤內寒,寒淫所勝平以辛熱,姜附之辛熱以勝寒;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黃連黃柏之苦以安蛔。
白話文:
烏梅丸治療傷寒,症狀表現為身體靜止卻經常煩躁不安。這是因為臟腑寒冷,蛔蟲上犯膈膜,所以煩躁,進食後會嘔吐蛔蟲。
藥方組成: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當歸四兩、黃連一斤、附子六兩(炮製去皮)、蜀椒四兩(去汗)、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將以上十種藥材分別搗碎,過篩混合。用苦酒浸泡烏梅一夜,去核後蒸熟。用五升米煮成粥,搗成泥狀,與藥材充分混合。放入臼中,加入蜂蜜,研磨二千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飯前服用,每次十丸,每日兩次,逐漸增加至每次二十丸。忌食生冷、油膩及腥臭的食物。
方劑說明:成無己說:肺主氣,肺氣需要收斂,服用酸味藥物可以收斂肺氣,烏梅的酸味可以收斂肺氣;脾氣需要緩和,服用甘味藥物可以緩和脾氣,人參的甘味可以緩和脾氣;內部寒邪侵犯,需要辛溫潤澤,並用苦味藥物收斂,當歸、桂枝、蜀椒、細辛的辛味可以溫潤內寒,寒邪過盛則用辛熱藥物溫通,乾薑、附子的辛熱可以溫散寒邪;蛔蟲遇到甘味會活動,遇到苦味會安靜,黃連、黃柏的苦味可以安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