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全書

《外科證治全書》,這部由清代醫學家許克昌與畢法合著的醫學巨著,於道光年間(1831年)首刊,後經歷重刻,是清代外科學領域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它集清代之前外科證治之大成,並融入作者多年的臨床經驗與理論思考,為中醫外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書的編撰過程頗具淵源。據許克昌在〈自記〉中記述,他自幼喜好醫學,尤以外科與小兒痘證為重,因見其生死反掌,治療刻不容緩,故深感鑽研之必要。他曾師從東臺周舒軒先生十餘載,勤學深究,稍知梗概。後雖在痘證、麻科方面有所著述並梓行(如補遺耿仁齋《麻科明鏡》),但他認為外科一門,「汗牛充棟,偏執者多,適中者寡」,缺乏一部系統而實用的專著。適逢其友人畢蒼霖(即畢法)亦有志於此,並已著《外科證治》兩卷,惜乎年未三十而卒,遺書廢帙。許克昌為續其友之志業,廣集諸名家外科考證,訪求效方,並結合自己「歷試二十餘年,診視送藥,無不獲效」的豐富臨床經驗,增補內容,最終完成這部五卷本的《外科證治全書》。書名「全書」,足見其欲涵蓋外科證治之全面性與系統性。

全書共分五卷,其結構嚴謹,脈絡清晰。卷一至卷三為全書的核心部分,先論述外科證治的總綱,包括病因、病理、診斷等基本理論。其後則按人體部位,從頭面、眼、鼻、耳、口、唇、齒、舌、喉、項,一直到胸、乳、腋、脅、肋、肩、膊、臂、手,再至背、腰、腹、二陰、股、膝、脛、足,詳細分述各部位常見的外科病證,如癰、疽、瘡、瘍等。這種從總論到分論,從頭到足的編排方式,便於讀者系統學習和按圖索驥。在論述具體病證時,書中強調辨證論治,詳細區分病證的陰陽、虛實、寒熱等性質,並據此提供相應的治療方法。

卷四則收錄了一些不按特定部位發病的病證,如「發無定處證」,以及與外科緊密相關但非純粹外證的病類,包括「內景證治」、「外因雜傷證治」等。這部分內容反映了中醫外科「見皮知裡」、「內外兼顧」的整體觀念,認識到許多外科疾病與內臟功能失調、外來傷害因素密切相關,治療時需內外合治,而非孤立處理外在病灶。

卷五專論「治法」,內容豐富多元,涵蓋了中醫外科常用的治療手段。不僅詳細介紹了藥物方劑的使用,更包括了針刺、砭石、艾灸、熨法等非藥物療法。此外,卷末還特別列出了中毒急救的處理方法,這雖然看似與傳統外科瘡瘍範疇有所區別,但許克昌在〈凡例〉中特別解釋,醫乃仁術,救人為急,即使是飲食藥餌中毒,危急之際,快速提供救治資訊亦是醫者的責任,體現了作者廣博的醫學視野和強烈的救世情懷。

《外科證治全書》的內容,正如序言和凡例所強調的,並非閉門造車或空談理論,而是建立在豐富的臨床實踐基礎之上。許克昌在〈自記〉中明確指出,書中所載的證治方法,皆是他「歷試二十餘年」親自驗證「無不獲效」的實學。這種重實效、重經驗的特點,使其區別於一些徒炫名目、不切實用的著作。在〈凡例〉中,許克昌尤其對當時流行的「升降藥」(主要含鹽、礬、砂、汞等,多用於拔膿去腐)提出了批判,認為其藥性霸道,對於氣血已虛的久患病證尤為不利。他基於自己的經驗,推薦了更為溫和、能兼顧氣血的方藥(如平安餅、針頭散用於去瘀,象皮散、六和散用於生新),顯示出其在治療理念上的獨立思考與創新。

書中對於辨證的重視,尤其體現在對癰疽等常見病證的處理上。許克昌在〈凡例〉中提到,書中「癰疽就簡於各證部之首」,並「分別陰陽臟腑經絡,認證醫治」,萬無一失。這表明他試圖將複雜的外科病證,通過辨別其陰陽屬性、受累臟腑經絡等,歸納出簡要易行的辨證框架,以指導臨床治療。同時,書中也提及了五善七惡等判斷預後的歌訣,雖對其絕對性有所保留,但仍作為參考,並強調即使出現惡象,醫者仍應盡力挽救,不應輕言放棄,展現了醫者應有的仁心與責任。

《外科證治全書》的編撰與流傳,標誌著清代中醫外科學在系統化、實用化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它將散見於前代各家醫書中的外科理論與臨床經驗,經過許克昌和畢法的整理、增補和完善,形成了一部結構完整、內容豐富、指導性強的專著。特別是它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辨證論治、內外兼顧、並對某些傳統療法進行批判性繼承與發展,這些都對後世外科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該書在1867年重刻時,還附錄了王洪緒的醫案以及《瘍醫雅言》中的丹藥方,進一步豐富了其內容,提供了更多臨床參考和治療手段,使其「成完璧」。現今存有多種清刻本、石印本以及1949年後的排印本,足見其在學術界和臨床上的持久價值。

總而言之,《外科證治全書》不僅是一部詳述外科疾病證治的實用手冊,更是一部體現作者深厚學養、豐富經驗和仁愛精神的醫學著作。它系統地總結了清代中醫外科學的成就,並以其嚴謹的結構、精闢的論述和務實的風格,成為後世中醫外科醫者學習和臨證的重要參考文獻,對推動中醫外科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序 (1)

自記

重刻外科證治弁言

凡例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一 (27)

卷一 (28)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四 (17)

卷四 (18)

卷四 (19)

卷四 (20)

卷四 (21)

卷四 (22)

卷四 (23)

卷四 (24)

卷四 (25)

卷四 (26)

卷四 (27)

卷四 (28)

卷四 (29)

卷四 (30)

卷四 (31)

卷四 (32)

卷四 (33)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五 (12)

卷五 (13)

卷五 (14)

卷五 (15)

卷五 (16)

卷五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