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昌

《外科證治全書》~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筋脈

腰,(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間,尻之上也。)足厥陰肝、足少陰腎脈入腰。足太陽膀胱脈抵腰。

白話文:

腰部位於脊柱第十四和十五、十六椎之間,是臀部上方的位置。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進入腰部。足太陽膀胱經到達腰部。

2. 腎俞發

生腎俞穴,在脊骨兩旁陷肉處,按陽癰陰疽則例治法。

3. 紅癗毒

腰間發一紅癗如瘤,兩邊各生一紅線纏至臍腹則死。用墨水磨濃調雄黃末,塗之即愈。

白話文:

腰部出現一個像腫瘤一樣的紅色疙瘩,兩側各自長出一條紅色細線繞到腹部,就會死亡。使用墨汁攪拌得非常濃稠後加入雄黃粉末,塗抹在上面就能痊癒。

4. 纏腰火丹

生腰肋間,累累如珠形,有乾溼不同,紅黃之異。乾者色紅赤,形如雲片,上起風粟,作癢發熱,屬肝膽風熱,宜服龍膽瀉肝湯。濕者色黃,或起白水泡,大小不等,作熱,爛流水,較乾者更疼,屬肝脾濕熱,宜服胃苓湯加山梔、防風、石膏,其小泡用線針穿破。外俱用糞桶箱,炭火燒存性研末,香油調敷。

或用蛇蛻(煅、)毛廁蹲板上泥,等分,麻油調敷俱效。此證不速治,纏腰已遍,毒氣入臍,令人膨脹悶嘔者危險,須急治之。

白話文:

腰肋間長出許多像珠子一樣的疹子,有乾濕之分,顏色也分紅黃。乾燥的疹子呈紅赤色,形狀像雲片,會引起風疹瘙癢和發熱,屬於肝膽風熱,應該服用龍膽瀉肝湯。潮濕的疹子呈黃色,有的還會起白水泡,大小不一,發熱、潰爛流膿,比乾燥的疹子更痛,屬於肝脾濕熱,應該服用胃苓湯加山梔、防風、石膏,對於小水泡可以用線針穿破。外用糞桶箱的炭灰研末,用香油調敷。也可以用煅燒過的蛇蛻和毛廁蹲板上的泥土等量,用麻油調敷,效果都很好。這種病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会蔓延至整个腰部,毒气进入肚脐,导致腹胀闷呕,非常危险,必须立即治疗。

胃苓湯

蒼朮,陳皮,澤瀉,厚朴,豬苓,生甘草

上水煎,溫服。

除濕逐丹(湯治蛇串白泡。)

防風(五錢),蒼朮(三錢),赤苓(五錢),陳皮(一錢),厚朴(一錢),山梔(三錢),甘草(三分),白朮(三錢),薄桂(三錢)

水煎服,連服數劑,丹退而愈。

龍膽瀉肝湯(通用九。)

白話文:

胃苓湯用蒼朮、陳皮、澤瀉、厚朴、豬苓、生甘草等藥材,水煎後溫服,可以除濕逐丹,治療蛇串白泡。

另一方劑是防風、蒼朮、赤苓、陳皮、厚朴、山梔、甘草、白朮、薄桂,水煎服,連服數劑,可以治療丹毒。

龍膽瀉肝湯則可以通用於九種疾病。

5. 筋脈

臍,(人生胞蒂之處。)手少陰心筋、足太陰脾筋結臍。足陽明胃筋脈挾臍。

少腹,(臍之下曰少腹,亦曰小腹。)足厥陰肝脈抵少腹。

白話文:

肚臍是人出生前在母胎中的連接點。心經和脾經的筋結於肚臍旁邊,而胃經的筋則包圍著肚臍下方稱為少腹的地方,肝經的氣血也到達這裡。

6. 癰疽就簡

幽癰,生臍上七寸上脘穴。中脘疽,生臍上四寸中脘穴。嚇癰,生臍上三寸建里穴。沖疽,生臍上二寸下脘穴。臍癰,生臍正中神闕穴。箭袋癰,生腹旁,左右同。少腹癰疽,生少腹氣海、丹田、關元三穴之際。緩疽,生少腹旁,左右同。俱按陽癰陰疽則例治法。

白話文:

幽癰長在離肚臍往上七寸的上脘穴,中脘疽長在離肚臍往上四寸的中脘穴,嚇癰長在離肚臍往上三寸的建里穴,沖疽長在離肚臍往上二寸的下脘穴,臍癰長在肚臍正中央的神闕穴,箭袋癰長在腹部兩側,左右相同,少腹癰疽長在少腹的氣海、丹田、關元三穴之間,緩疽長在少腹兩側,左右相同,這些都依照陽癰陰疽的治療原則處理。

7. 橫痃

生於少腹兩旁,大腿界中,形如腰子,皮色不異,硬如結核,按之微痛是也。初起每日取皂角刺六錢為末,布袋盛之,同糯米二合煮粥頻食,三、四日即消。或用子龍丸每服三分,淡薑湯下,日三次至愈乃止。切忌用刀針,刺破無膿,惟出白膩漿,主三百日內死,自潰者亦然。

一、有自潰者,用生料補中益氣湯、小金丹日令輪服亦有收功者。少壯之人,血氣未傷,能自保攝,雖潰猶可救援十中二、三也。

一、有身患楊梅,又患橫痃者,其間用藥最難。惟用犀黃丸,每日空心時,酒送三錢,輕者十服,重者加倍,二證全愈。

子龍丸(通用五十六。)

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白話文:

生長在少腹部兩側,大腿根部之間。形狀像腰子,皮色與周圍皮膚無異,硬得像結成塊的核,按壓時微微疼痛。

早期時,每日取皁角刺六錢,磨成細粉,用布袋裝著。加上糯米二合,煮成粥常吃,三、四天就能消退。或者服用子龍丸,每次三分,用淡薑湯送服,每天三次,直到痊癒。

切忌用刀針刺破,如果破了卻沒有膿液,只流出白色黏稠液體,表示會在三百天內死亡。即使自行潰破,也是如此。

8. 臍中出水

臍中不痛不腫甚癢,時流黃水,或浸淫成片,此腸胃積濕,宜服芩連平胃散,外撒三妙散即愈。忌酒、面、生冷、果菜,庶不復發。

芩連平胃散

黃連(三錢),陳皮(三錢),蒼朮(一兩,炒),生甘草(三錢),茯苓(一兩),厚朴(三錢)

上共研細末,每服三錢,白滾湯調下。(按臍中出水,不腫不痛,其無熱可知。用此方當去黃連加防風三、五錢為妙。)

白話文:

肚臍周圍不疼痛不腫脹,但是很癢,有時會流出黃色的液體,或者浸潤成一片,這是腸胃濕熱積聚所致。宜服用芩連平胃散,外敷三妙散即可痊癒。忌口酒、麵食、生冷食物、水果和蔬菜,這樣纔不容易復發。

芩連平胃散:

黃連(三錢),陳皮(三錢),蒼朮(一兩,炒),生甘草(三錢),茯苓(一兩),厚朴(三錢)

將所有藥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送服。(註釋:肚臍周圍出水,不腫脹也不疼痛,說明沒有熱症。使用此方時,應將黃連去掉,加入防風三到五錢為佳。)

三妙散

檳榔,蒼朮(生),黃柏(各等分)

上共研細末,干搓臍上。

白話文:

這是一道中藥方劑名為「三妙散」。它由三個草本植物組成:檳榔、蒼朮和黃柏,每種份量相等。這個配方是把這些材料一起磨碎成為極細粉末,然後在肚臍周圍乾擦使用。

9. 小兒臍濕臍瘡

小兒沐浴不可久在水中任意洗濯,既包裹畢,宜時常留意,不可令尿濕浸臍。如不知慎,遂致肚臍浸潰不幹,名曰臍濕,宜用枯礬龍骨等分,共研細末,干撒臍上。甚則焮赤成瘡,名曰臍瘡,用螵蛸散敷之。

螵蛸散(通用六十八。)

白話文:

小孩洗澡不要泡在水裡太久,也不要隨便搓洗,洗完澡包好後,要經常留意,不要讓尿液浸濕肚臍。如果疏忽大意,導致肚臍浸泡潰爛不癒合,叫做「臍濕」,可以用枯礬和龍骨等量研成細末,撒在肚臍上。如果嚴重到發紅潰爛形成瘡瘍,叫做「臍瘡」,可以用螵蛸散敷在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