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全書》~ 卷三 (8)
卷三 (8)
1. 小兒臍突
嬰兒肚臍突出赤腫,虛火是也。用二豆散敷之,日二次,其腫漸消。
一、初生旬日外,兒臍忽腫如吹,不紅,捻動微響,或驚悸作啼者,此受寒濕也。用白芍藥湯加苡仁,煎汁頻灌嬰兒,敷藥如前。
白芍藥湯
白芍(酒炒,一兩),澤瀉(五錢),生甘草(一錢二分),肉桂(一錢,揀薄者刮去粗皮)
上共研粗末,每用二錢,水一鍾煎四分,空心服。如臍下痛加鉤藤一錢,姜一片,食鹽五釐同煎。
二豆散
赤小豆,淡豆豉,天南星(去皮臍),白蘞(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芭蕉汁調敷臍四旁,日二次。
白話文:
【小兒臍疝】
如果嬰兒的肚臍部位突出且發紅腫脹,這是因為體內有虛火。可以使用「二豆散」來敷在患處,每天敷兩次,這樣腫脹的情況就會逐漸減輕。
一、在嬰兒出生十多天後,如果他的臍帶部位突然腫脹得像被吹氣一樣,但皮膚並未變紅,而且輕輕捏動時會聽到微弱的聲音,或者嬰兒會因驚嚇而哭泣,這可能是因為他受了寒濕。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白芍藥湯」再加上薏苡仁,煎煮成湯汁頻繁地餵給嬰兒喝,同時按之前的建議進行敷藥。
【白芍藥湯】
所需材料:酒炒過的白芍一兩,澤瀉五錢,生甘草一錢二分,以及颳去粗皮的薄肉桂一錢。
將這些材料一起研磨成粗粉,每次取兩錢,加入一杯水煎至剩四分之一,讓嬰兒空腹服用。如果臍下疼痛,可再加入鉤藤一錢,一片薑和五釐食鹽一同煎煮。
【二豆散】
所需材料:赤小豆、淡豆豉、去皮的天南星以及白蘞,各一錢。
將這些材料磨成細粉,每次取五分,用芭蕉汁調和後敷在肚臍四周,每日兩次。
2. 前陰證治(計二十二證)
3. 筋脈
前陰,(即陰器,男女同。)足太陰脾筋、足陽明胃筋聚陰器。足厥陰肝筋脈結陰器絡諸筋。
毛際,(小腹下,橫骨間,叢毛之際也。)宗筋會於毛際。足陽明胃筋脈入毛際。足少陽膽脈繞毛際。
白話文:
【肌肉與神經】
在生殖器官部分,這是對於男性和女性都適用的描述。腳部的脾臟肌肉和胃部肌肉的神經都在生殖器官聚集。而腳部肝臟的肌肉神經則在生殖器官形成網絡,連結了各種肌肉。
在小腹下方,橫骨之間,也就是毛髮叢生的邊緣區域,所有的主要肌肉在此處交會。腳部胃部的肌肉神經進入這個區域。此外,腳部膽囊的神經纏繞在這個部位的周圍。
4. 跨馬癰
生腎囊之旁,大腿根里夾縫中,腫如鵝卵,隕墜壅重,赤色焮痛。初宜服仙方活命飲消之,潰後,用托毒散、犀黃丸愈之。如初起患白色而硬,則名冬瓜疽,當按陰疽則例治法。
仙方活命飲(通用一。)
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內托散(通用三十八。)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馬鞍膿腫]的病症,描述的是在腎囊旁邊,大腿根部內側的縫隙中長出一個像鵝蛋大小的腫塊,這個腫塊會讓人感到下垂且沉重,並且呈現紅色,觸碰時會有灼熱疼痛感。剛開始的時候,應該服用「仙方活命飲」來消腫,等到病竈潰爛後,再使用「託毒散」和「犀黃丸」進行治療。如果剛開始時腫塊是白色的且質地堅硬,那這種情況就稱為「冬瓜疽」,應該按照陰性膿腫的治療方式來處理。
「仙方活命飲」、「犀黃丸」和「內託散」都是常用的藥方。
5. 便毒
(一名血疝。)
便毒者,言於不便之處為患也。按便毒生小腹下腿根上折紋縫中,即橫痃之部位。古書無橫痃之名,故稱橫痃為便毒,且謂因交感不潔,遭淫毒而患者最多,每每先起下疳,下疳未已,便毒繼之,斯言誠是也。然既稱橫痃,又名便毒,二者證治迥殊,何堪混同。以治法論之,初起色紅,焮熱腫痛,大小便秘澀者,此濕熱穢毒所發,則為便毒。
用三黃丸,每日熱陳酒送服,醉取汗,或兼龍膽瀉肝湯,早晚輪服即消而愈。如初起一核,形微長如蛤,色白不紅,堅硬木痛者,乃勞損虛弱之證,則為橫痃。當按腹部橫痃治法,或有兼下疳、楊梅而發者,亦屬虛損所致,須二證皆宜之藥,除犀黃丸外,別無他法。日令服之,自可痊愈。
一、魚口即斯證潰後之別名也,因生小腹下大腿根縫中,其瘡口漸大,身立則口必合,身屈則口必張,形如魚口開合之狀,故有魚口之名,最難斂口。當問其初起色紅色白,按法治之,兼服補益氣血之劑,以冀僥倖。
三黃丸(通用四十九。)
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龍膽瀉肝湯(通用九。)
白話文:
【便毒】
便毒,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血疝。這疾病發生在小腹下方,腿根上方的折紋縫中,即是我們所說的橫痃的位置。古代的醫書並沒有橫痃這樣的名詞,所以就將橫痃稱為便毒。古人認為,這種疾病大多是由於性行為不潔,感染了性病導致的,通常是先出現下疳,下疳還沒好,便毒就隨之而來,這種說法確實是正確的。
然而,既然被稱為橫痃,又被叫做便毒,兩種疾病的症狀和治療方式完全不同,怎麼能混為一談呢?從治療方法來說,如果剛開始皮膚泛紅,有燒灼感,腫脹疼痛,並且大小便困難,這是因為濕熱污濁的毒素引起的,這就是便毒。
可以使用三黃丸,每天用熱酒送服,喝到微醺出汗,或者同時服用龍膽瀉肝湯,早晚交替服用,便可以消腫痊癒。如果剛開始只是一個硬塊,形狀像蛤蜊,顏色是白色的,不會泛紅,摸起來堅硬,有木痛感,這就是勞損虛弱的症狀,就是橫痃。應該按照腹部橫痃的治療方法來處理,有時候會伴隨著下疳、楊梅病一起發作,這也是虛損導致的,必須使用對兩種疾病都有效的藥物,除了犀黃丸以外,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每天都服用,就可以痊癒。
魚口,這是便毒潰爛後的另一個名稱。因為這種傷口出現在小腹下方,大腿根部的縫隙中,傷口逐漸擴大,當身體站立時,傷口就會閉合;當身體彎曲時,傷口就會張開,形狀就像魚口開合一樣,因此有了魚口這個名字,這種傷口非常難以癒合。在治療的時候,要詢問患者剛開始是紅色還是白色,再根據病情來治療,同時服用補氣養血的藥物,希望能有好的效果。
三黃丸、犀黃丸、龍膽瀉肝湯都是常用的治療藥物。
6. 懸癰
(一名騎馬癰,一名老鼠偷糞。)
生肛門前陰根近後陰兩相交界之處。初起細粒,漸如蓮子,數日大如桃李,其色紅焮痛者,急用生甘草、熟軍各三錢,酒煎空心服一劑即愈。如成膿,則用醒消丸,既潰兼以國老煎輪服,以速斂為貴。其色白堅硬者,用小金丹消之,如潰兼以鹿角膠三錢,清晨酒化下,每日輪服,或用溫補氣血之劑,同小金丹早晚輪服亦妙,至愈乃止。斯證潰後,一經走泄,即生管成漏,大小便從此浸出,血脈瀝盡而死。
證同怯損,諸漏可治,獨此不能治,治則漏管愈大,遂成海底漏。
懸癰多有由忍精提氣而成,所謂欲泄不泄,化為膿血是也,最難療治,以其部位皮肉與他處不同,蓋他處皮肉,或橫生或直生,俱易合口,而懸癰之處,橫中有直,直中有橫,一有損傷,不易收功。初起色赤焮痛者,用逐邪至神丹:銀花四兩、蒲公英二兩、人參一兩、生甘草一兩、當歸一兩、大黃五錢、天花粉二錢,水煎服一劑消毒,二劑全愈。潰者三劑可以收功。
此方用銀花、蒲公英佐之參、歸,又用大黃五錢攻逐,虛人似乎非宜,初起毒正盛,乘其初起之時,正氣未衰,補而兼瀉之藥,方為得宜。倘因循失治,或畏縮不前,及至流膿出血,正氣蕭索,始用參、耆補氣,往往用至數斤,尚不能復原,何不早用補藥於化毒之中,正氣無傷,毒又解散矣。
國老煎
粉甘草(一兩,截斷,用澗內水浸潤,漫火炙透。)
上一味細銼,用無灰酒煎服。
醒消丸(通用四十七。)
小金丹(通用五十二。)
白話文:
這個病症俗稱為「懸癰」,也被稱作「騎馬癰」或「老鼠偷糞」。病發位置在肛門前方靠近生殖器與肛門交界的地帶。起初,會出現像細小顆粒的腫塊,逐漸增大到蓮子大小,幾天後可能膨脹到桃子或李子的尺寸,顏色紅腫且疼痛。應立即使用生甘草和熟軍各三錢,煎煮後空腹服用一劑,通常可迅速痊癒。若腫塊已形成膿包,需使用「醒消丸」。一旦潰瘍,應交替服用「國老煎」,以加速癒合為主要目標。
如果病狀呈現白色且質地堅硬,需使用「小金丹」來消除。一旦破潰,應在清晨服用鹿角膠三錢,用酒調服,每日輪替服用,或者同時服用溫補氣血的藥物,搭配「小金丹」早晚輪替服用,直到完全康復才停止。此病一旦潰瘍,若發生排洩物泄露,將導致管路形成瘺孔,大小便將從此處滲出,最終因血脈流失而死亡。
這種病症和一般的膽怯或虛弱導致的漏症不同,其它類型的漏症可以治療,但懸癰卻很難治癒,因為治療往往會使瘺管擴大,進而成為極難治癒的「海底漏」。
懸癰的形成常與強忍精液不射或提氣過度有關,也就是所謂的欲泄不泄,最終導致膿血的產生,這是最難治療的情況之一。主要是因為該部位的皮肉組織與其他部位不同,一般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肉,無論是橫向或縱向生長,都較易恢復。然而,懸癰所在的區域,皮肉組織橫縱交錯,一旦受損,便很難痊癒。初期顏色紅腫且疼痛時,可用「逐邪至神丹」:銀花四兩、蒲公英二兩、人參一兩、生甘草一兩、當歸一兩、大黃五錢、天花粉二錢,用水煎服,一劑即可消毒,兩劑即可完全康復。對於已潰瘍的患者,三劑便可痊癒。
「國老煎」的配方為:粉甘草一兩,切成段,用水浸泡並用慢火烤透,細切後用無灰酒煎服。
「醒消丸」和「小金丹」是常用的藥物,分別適用於47種和52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