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全書》~ 卷一 (2)
卷一 (2)
1. 胃氣論
胃屬土,胃氣即土氣也。土為萬物之源,胃為養生之本。胃強則人強,胃弱則人弱;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甚矣,胃氣之關於人者,不亦巨哉。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濁氣淫於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此可知臟腑形體,莫不皆有胃氣也。
凡證之現五善、七惡者,非臟腑胃氣存亡之明徵乎。胃氣一失,便為凶候,故善治外證者,無論大小輕重,必先顧其胃氣,察其能食不能食以驗之。能食者,胃氣強,內顧無憂,固可專治外證。不能食者,胃氣弱,中州坐困,禍起蕭牆。必須先定內患,令其能食,待血氣有所資賴,然後再治外證,所謂本立而道生也。
然理脾胃者,人只知參、苓、朮、草、楂、樸、麥芽之類為脾胃之藥,而不知風寒濕熱、飲食勞倦,皆能傷脾。如風邪傷者宜散之,寒邪傷者宜溫之,濕邪傷者宜燥之,熱邪傷者宜清之,飲食傷者宜行之,勞倦傷者宜補之。但去其傷脾胃之病,即是理脾胃之正藥也。奈何今之業外科,漫守一、二成方,開口便云有毒,概用寒涼,漫施攻伐,以致受害而斃命者,不可勝數。豈古方之不宜於今也,抑藥證之大相背謬耶;蓋不察其胃氣之強弱,病因之虛實為何如耳。
且夫古人資稟樸質,其從七情干涉者少,而從風寒濕熱外感凝滯者多,故證之初起,每每用霸藥取效。今之穿鑿太過,七情六慾煩擾之甚,而陰陽血氣無有不虧傷者,亦偏用霸藥成方以試之,是投之於井而更加之以石也。吾知其胃氣微虛者,猶可出入,而胃氣大虛者,斷難假借也。
故曰癰疽外證,肌肉之病,所用之藥,有病則病受之,於脾胃何涉乎。殊不知肌肉乃脾胃所主,治藥乃胃氣所關,肌肉不能自病,脾胃病之;諸藥不能自行,胃氣行之。諸藥入口,必先入胃,而後行及諸經,以治其病也。未有藥傷其脾胃而能愈病者,亦未有不能運行飲食之脾胃,而反能運行諸藥者也。
惟明鑑者察之。
白話文:
胃部屬於五行中的土,胃氣也就是土氣。土是萬物的根源,胃則是養生的根本。胃功能強健,人體就強壯;胃功能衰弱,人體就虛弱;有胃氣的人能生存,沒胃氣的人則會死亡。由此可見,胃氣對人的影響巨大。
根據經脈理論,食物進入胃部後,營養物質會在心臟中轉換,然後精華部分會流入脈絡,脈絡的氣血流動到經絡,經絡的氣血又回到肺部,肺部主管全身的血液,把營養物質傳送到皮膚和毛髮,毛髮和脈絡的精華結合,氣血運行到腑臟,使腑臟精神明亮,並儲存在肝、心、脾、肺、腎等四臟中。由此可見,臟腑和身體各部位,都與胃氣息息相關。
如果一個人出現了五種好的症狀或七種惡劣的症狀,這不是臟腑和胃氣是否存在的明顯徵兆嗎?一旦失去胃氣,就是不祥的徵兆。因此,擅長治療外在病症的醫生,不管病情的大小輕重,都會首先關注患者的胃氣,通過觀察患者是否能進食來判斷。如果能進食,表示胃氣強健,內部狀況穩定,可以專心治療外在病症。如果不能進食,表示胃氣衰弱,中焦處於困境,危機四伏。這種情況下,必須先解決內部問題,讓患者能夠進食,等到血氣恢復,再治療外在病症,這就是所謂的「本立而道生」。
然而,很多人只知道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山楂、厚樸、麥芽等藥材可以調理脾胃,卻不知道風寒濕熱、飲食勞累等因素也會傷害脾胃。對於因風邪受損的情況,應當散風;因寒邪受損的情況,應當溫暖;因濕邪受損的情況,應當去濕;因熱邪受損的情況,應當清熱;因飲食受損的情況,應當消食;因勞累受損的情況,應當補養。只要消除那些傷害脾胃的因素,就是最好的調理脾胃的藥物。然而,現在許多外科醫生只是死守著一兩個固定的處方,開口就說藥物有毒,隨意使用寒涼藥物,亂用攻伐方法,導致病人受害甚至喪命的情況層出不窮。難道是古方已經不適合現代人使用了嗎?還是藥物和症狀之間的關係已經完全不符了呢?其實,這些都是因為沒有察覺到胃氣的強弱和病因的虛實所致。
古人身體素質較好,受到情緒幹擾較少,受到風寒濕熱外感的影響較多,因此在疾病初期常常使用強效藥物取得效果。然而,現代人情緒煩擾過度,七情六慾的幹擾極大,身體陰陽血氣普遍受損,卻仍然盲目地使用強效藥物進行治療,這就像把病人推進井裡,然後再扔石頭一樣。我知道對於胃氣稍微虛弱的病人,這種方法可能還能奏效,但是對於胃氣嚴重虛弱的病人,這種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瘡瘍和外在病症,是肌肉的疾病,使用的藥物會被病變部位吸收,這跟脾胃有什麼關係呢?然而,肌肉實際上是由脾胃主管的,治療用的藥物也跟胃氣有關。肌肉本身不會生病,是脾胃生病才導致肌肉生病;各種藥物本身不會自動運行,是胃氣幫助它們運行。各種藥物進入口中後,首先會進入胃部,然後再流向各個經絡,治療病變部位。沒有任何一種藥物會傷害脾胃卻能治癒疾病的,同樣的,一個無法消化食物的脾胃,也不可能運行各種藥物。
只有明辨是非的人才能理解這些道理。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2. 論腫
癰疽之起,總由血氣壅滯所致,如河渠淤塞者然。苟使血氣流暢,何癰疽之有。故火毒壅滯則紅腫焮痛而成癰;寒痰壅滯則白塌木腫而成疽。癰作突熱治,疽作虛寒治,一目瞭然,不俟診脈可知也。
及其壅滯既久,變好血而成膿,創好肌而破口,苦矣哉!當初未作膿之時,急隨癰疽證治消治之,俾其痛止腫平,安然暢適,豈不快歟?每見恃能刀針,不細察病情當用刀針否,漫云泄毒,乃殺人不轉睫之徒也。不但病人負痛已甚,又何能堪此痛苦。更有妄施刀針,以致潰爛難斂,七惡蜂起,仁心仁術者,諒不妄為若此也。
白話文:
【討論腫脹】
膿包和惡性腫瘍的形成,總是由於血液和氣體在體內阻塞所導致,就像河流被堵塞一樣。如果血液和氣體能夠順暢流通,怎麼會有膿包或惡性腫瘤的問題呢?所以,當火毒在體內積聚,就會導致紅腫疼痛,形成膿包;而當寒濕在體內堆積,就會導致皮膚蒼白、腫脹,形成惡性腫瘤。治療膿包應針對高熱進行,而治療惡性腫瘤則應對虛弱和寒冷進行,這一點非常清楚,不需要診脈就能瞭解。
然而,當體內的阻塞持續存在,好的血液就會變成膿液,健康的肌肉也會開始潰爛,這實在是太痛苦了!在尚未形成膿液的時候,應迅速根據膿包或惡性腫瘤的症狀來進行治療,使其疼痛停止,腫脹消退,讓病人感到舒適,這不是很好嗎?常見到一些人過度依賴針灸技術,卻沒有詳細判斷病情是否真的適合使用針灸,輕易地說這是為了排毒,實際上他們是在無視病人的生命。不僅病人已經承受了極大的痛苦,又怎能再承受這種折磨呢?更糟糕的是,有些人隨意使用針灸,結果導致病情惡化,各種併發症接踵而至,有良知和醫術的人,想必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3. 論潰
癰疽初起失治,致肌膚潰爛。凡癰將潰之時,則先消其未成膿之地,而潰不致於延爛;既潰之後,則補托其未盡之毒,而潰不致於翻花。有膿成而不自潰者,虛人內服代刀散,外用咬頭膏,無有不潰。如氣血壯盛,皮肉粗厚之人,即以針刺分許亦可。但疽始終總以溫補、開腠、消解為治。
王洪緒先生云:疽初起即見平塌,安可用托,托則致潰。即流注瘰癧、惡核等證。倘有潰者,仍不敢托,托則潰者縱斂,增出者又如何耶?旨哉言也。
洪氏曰:凡大癰潰後,世人往往投炙草、炙耆,或用半炙、半生,殊不知內托散等方,用人參者,非以補其虛,不過以人參助黃耆托毒之力,而無補毒之害。蓋炙耆止補氣不能托毒,炙草只補中不能解毒。倘毒氣未盡,誤投炙耆、炙草致毒反受補助,大痛內攻,將如之何?余之治,凡遇初潰大癰,止其痛,痛息則毒散,其腫亦退,色轉紅活。體虛年老者,參、耆、甘草皆炙也。
如體旺家貧者,無參亦可收功。
白話文:
【討論潰瘍】
如果膿包或壞疽一開始沒有得到妥善治療,會導致皮膚組織腐爛。在膿包即將爆破的時候,應先處理那些尚未形成膿液的部分,這樣可以防止潰爛蔓延。一旦已經潰破,就要補充和扶正體內尚未清除的毒素,這樣可以避免傷口翻花(傷口癒合不良)。有些膿包成熟了卻自己不會爆破,體質虛弱的人可以在內部服用代刀散,外部使用咬頭膏,通常都能順利潰破。如果是體質強健、皮膚肌肉較厚的人,即使直接用針刺破一點點也能夠。
但是,從頭到尾,對於膿包的治療,還是要以溫和補養、打開腠理(皮膚毛孔)、消除病竈為主要原則。
王洪緒先生說過,如果膿包一開始看起來就是扁平塌陷的,怎麼可能去扶正?扶正會導致潰爛。即使是淋巴結核、惡性腫瘤等疾病,如果有潰爛的情況,也不敢輕易扶正,因為扶正可能會讓潰爛的地方癒合,但新的問題又該怎麼辦呢?這真是至理名言啊。
洪先生指出,對於大的膿包潰破後,一般人常常會想到使用炙草、炙耆,或者半炙半生的,卻不知道在內託散等方子中使用人參,並不是為了補虛,而是利用人參來加強黃耆扶正排毒的力量,同時又不會造成毒素的累積。因為炙耆只能補氣,卻不能扶正排毒,炙草只能補中,卻不能解毒。如果毒素還沒有完全清除,誤用了炙耆、炙草,反而會讓毒素受到補助,造成劇烈的內攻疼痛,那該怎麼辦呢?在我的治療過程中,只要遇到剛剛潰破的大膿包,首先要做的是止痛,當疼痛停止,毒素就會散去,腫脹也會消退,顏色會變得紅潤有活力。對於體質虛弱或年紀大的人,人參、炙耆、炙草都可以使用。
然而,對於體質旺盛但經濟條件差的人,就算沒有使用人參,也能取得很好的療效。
4. 論斂
肌肉者,脾胃所主。收斂者,血氣所關。苟使脾胃強,血氣旺,則昨腐今生,朝膿夕斂,何致遷延歲月,臭爛起肛,受苦萬狀。故曰:初腫宜消其壅滯之漸,既潰宜托其惡毒之餘。毒盡宜斂,斂之法,但當大壯血氣,純補脾胃,不可泛敷生肌之藥。蓋毒盛自潰,毒儘自斂,如水到渠成,不容矯強,以圖速效。
若餘毒未盡,妄敷生肌藥,阻蓋毒氣,反致延邊腐臭,為害非淺。果其痛失腫平,色轉紅活,而內補外敷,不日可斂矣。學者審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肌肉和身體康復的觀點,認為肌肉主要由脾胃主管,而身體的收斂機能則與血液循環息息相關。如果脾胃功能強健,血液旺盛,那麼即使昨日身體還在腐爛,今日也能開始修復,早上還有膿瘍,晚上就能開始收斂,就不會出現病情拖延數月,導致嚴重臭爛,讓人承受無比痛苦的情況。
因此,這段文字提到,當疾病剛開始腫脹時,應先消除體內的瘀滯;當膿瘍已經潰破,就要托出體內殘餘的毒素。當毒素完全清除後,才該進行收斂。而收斂的方法,主要是強化血液和氣力,專心補充脾胃,而不應該隨便使用促進肉芽生長的藥物。因為毒素過多自然會導致潰爛,毒素完全清除後自然就會收斂,就像水流到一定程度自然會形成渠道,不能強求快速見效。
如果體內毒素尚未完全清除,就胡亂使用促進肉芽生長的藥物,可能會阻礙毒素排出,反而導致周圍組織腐爛發臭,造成的傷害不容小覷。只有當疼痛消失,腫脹消退,皮膚恢復紅潤活潑,再配合內服外敷的治療,不用多久就能痊癒。學者們應仔細理解這些道理。
5. 論痛
諸痛皆由氣血瘀滯不通而致。凡寒熱虛實、膿瘀風氣,皆能為痛,不可不為之辨。夫色赤焮痛者熱也。色白痠痛者寒也。不脹不悶揉按暫安者虛也。又脹又悶畏人挨按者實也。痛如筋牽、雞啄,惡寒惡熱者膿也。痛如肉拗、氣抽、微脹者瘀也。痛而走注者風也。痛而刺脹者氣也。
諸痛如此,而止痛之法,要在臨病制宜。熱毒之痛,以寒涼折其熱,而痛自息。寒邪之痛,以溫熱和其寒,而痛自除。因虛而痛者補其虛,因實而痛者瀉其實,因燥而痛者潤之,因塞而痛者通之,因膿血閉郁者開之,因惡肉浸潰者化之,因陰陽不和者調之,因經絡秘澀者利之。隨機應變,方為上上治法也。
白話文:
【討論疼痛】
所有的疼痛大都是因為氣血阻滯,無法順暢流通所導致的。不管是寒症、熱症、虛證、實證,或是膿腫、瘀血、風邪、氣滯,都能引起疼痛,我們必須學會區分這些不同類型的疼痛。
如果皮膚紅腫且疼痛,這通常是熱症的表現。若是皮膚蒼白且感到痠痛,則可能是寒症。如果不感到脹滿或悶痛,且在揉按後能暫時舒緩,這通常表示是虛證。若是在脹滿及悶痛的同時,還害怕他人觸碰,這往往是實證的表現。當疼痛感覺像肌肉被拉扯,或像雞在啄食,且對冷熱都感到不舒服,這可能有膿腫。若疼痛感像肌肉被扭轉,氣血被抽動,且有輕微的脹痛,這可能是瘀血。如果疼痛會在身體各處移動,這可能是風邪所致。若疼痛感像針扎或脹痛,這通常是氣滯。
對於這些不同類型的疼痛,止痛的方法應視病情來決定。對於熱毒引起的疼痛,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抑制熱度,疼痛自然會消失。對於寒邪引起的疼痛,用溫熱的藥物來和解寒氣,疼痛就能消除。如果是因為虛弱導致的疼痛,就該補充虛弱的部分;若是因為實證,則要排除實證;若是由於乾燥導致的疼痛,就該滋潤;若是由於堵塞導致的疼痛,就該疏通;若是由於膿血鬱結,就該開導;若是由於壞死組織腐爛,就該化解;若是由於陰陽失調,就該調和;若是由於經絡阻塞,就該通暢。隨病情的變化來應對,纔是最好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