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全書》~ 卷一 (2)
卷一 (2)
1. 胃氣論
胃屬土,胃氣即土氣也。土為萬物之源,胃為養生之本。胃強則人強,胃弱則人弱;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甚矣,胃氣之關於人者,不亦巨哉。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濁氣淫於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此可知臟腑形體,莫不皆有胃氣也。
凡證之現五善、七惡者,非臟腑胃氣存亡之明徵乎。胃氣一失,便為凶候,故善治外證者,無論大小輕重,必先顧其胃氣,察其能食不能食以驗之。能食者,胃氣強,內顧無憂,固可專治外證。不能食者,胃氣弱,中州坐困,禍起蕭牆。必須先定內患,令其能食,待血氣有所資賴,然後再治外證,所謂本立而道生也。
白話文:
胃屬於土,胃氣就是土氣。土是萬物的根本,胃是養生的基礎。胃強壯,人就強壯,胃虛弱,人就虛弱;有胃氣才能生存,沒有胃氣就會死亡。可見,胃氣對人體的重要性,非同小可。經脈別論說:食物的氣進入胃,濁氣侵犯心臟,精氣流入經脈,經脈之氣流動,最後歸於肺,肺統率全身經脈,將精氣輸送到皮毛,毛髮經脈匯聚精氣,運行於腑臟,腑臟精神充足,並留存於四臟。由此可知,臟腑形體都依靠胃氣。
凡是症狀出現五種吉兆、七種凶兆的,都是臟腑胃氣存亡的明顯徵兆。胃氣一旦失調,便是凶險的徵兆,所以善於治療外證的醫生,不論疾病輕重,都會先關注胃氣,觀察病人是否能吃飯來判斷。能吃飯的,胃氣強壯,內在無虞,可以專心治療外證。不能吃飯的,胃氣虛弱,中焦受阻,禍患就在內部。必須先治療內在病患,讓病人能吃飯,待血氣得到補充,才能再治療外證,這就是所謂的「本立而道生」。
然理脾胃者,人只知參、苓、朮、草、楂、樸、麥芽之類為脾胃之藥,而不知風寒濕熱、飲食勞倦,皆能傷脾。如風邪傷者宜散之,寒邪傷者宜溫之,濕邪傷者宜燥之,熱邪傷者宜清之,飲食傷者宜行之,勞倦傷者宜補之。但去其傷脾胃之病,即是理脾胃之正藥也。奈何今之業外科,漫守一、二成方,開口便云有毒,概用寒涼,漫施攻伐,以致受害而斃命者,不可勝數。豈古方之不宜於今也,抑藥證之大相背謬耶;蓋不察其胃氣之強弱,病因之虛實為何如耳。
且夫古人資稟樸質,其從七情干涉者少,而從風寒濕熱外感凝滯者多,故證之初起,每每用霸藥取效。今之穿鑿太過,七情六慾煩擾之甚,而陰陽血氣無有不虧傷者,亦偏用霸藥成方以試之,是投之於井而更加之以石也。吾知其胃氣微虛者,猶可出入,而胃氣大虛者,斷難假借也。
白話文:
但是治療脾胃的人,大家只知道人參、茯苓、白朮、草豆蔻、山楂、木香、麥芽之類是脾胃的藥物,而不知道風寒濕熱、飲食勞倦,都能損傷脾胃。例如風邪所傷的,應該用藥物驅散(風寒);寒邪所傷的,應該用藥物溫暖(寒邪);濕邪所傷的,應該用藥物乾燥(濕邪);熱邪所傷的,應該用藥物清熱(熱邪);飲食所傷的,應該用藥物促進消化(飲食);勞倦所傷的,應該用藥物補益(勞倦)。只要消除了損傷脾胃的疾病,就是治療脾胃的正途。
為什麼現在的醫生,只是照著一、兩種固定的方劑來用,開口就說是(病人的體質)有毒,大都使用寒涼的藥物,隨便使用攻伐的藥物,因而受害和死亡的人,多得數不清。難道是古代的方劑不適合於現代嗎?還是藥物和證狀大相違背呢?其實是因為沒有觀察病人的胃氣強弱,以及疾病的虛實如何。
而且古代人的體質單純,受到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影響的少,而受到風寒濕熱外邪侵襲停留的較多。所以疾病開始發作時,常常用霸道的藥物來取得療效。現在的人過於鑽研思考,七情六慾(好色、好殺、好得、好名、好利、好飲食)的煩擾很厲害,而陰陽血氣沒有不被損傷的,也只使用霸道的成方來試驗,這就像把人丟進井裡還用石頭砸他一樣。我知道胃氣虛弱的人,還可以應付得來。而胃氣大虛的人,肯定承受不起。
故曰癰疽外證,肌肉之病,所用之藥,有病則病受之,於脾胃何涉乎。殊不知肌肉乃脾胃所主,治藥乃胃氣所關,肌肉不能自病,脾胃病之;諸藥不能自行,胃氣行之。諸藥入口,必先入胃,而後行及諸經,以治其病也。未有藥傷其脾胃而能愈病者,亦未有不能運行飲食之脾胃,而反能運行諸藥者也。
惟明鑑者察之。
白話文:
所以說,癰疽外證,是肌肉的疾病,所用的藥物,有病則病受之,與脾胃有什麼關係呢?殊不知肌肉是脾胃所主管的,治療藥物是胃氣所運行的,肌肉不能自己生病,是脾胃生病導致的;各種藥物不能自己運行,是胃氣運行它們的。各種藥物入口,必定先進入胃,然後才能運行到各個經絡,來治療疾病。從未有藥物傷害脾胃而能治癒疾病的,也從未有不能運行飲食的脾胃,反而能運行各種藥物的。
只有明智的人才能明白這個道理。
2. 論腫
癰疽之起,總由血氣壅滯所致,如河渠淤塞者然。苟使血氣流暢,何癰疽之有。故火毒壅滯則紅腫焮痛而成癰;寒痰壅滯則白塌木腫而成疽。癰作突熱治,疽作虛寒治,一目瞭然,不俟診脈可知也。
及其壅滯既久,變好血而成膿,創好肌而破口,苦矣哉!當初未作膿之時,急隨癰疽證治消治之,俾其痛止腫平,安然暢適,豈不快歟?每見恃能刀針,不細察病情當用刀針否,漫云泄毒,乃殺人不轉睫之徒也。不但病人負痛已甚,又何能堪此痛苦。更有妄施刀針,以致潰爛難斂,七惡蜂起,仁心仁術者,諒不妄為若此也。
白話文:
癰疽的產生,總是由於血液和氣息的阻塞所導致的,就像河流堵塞一樣。如果讓血液和氣息順暢流通,怎麼會有癰疽的問題呢。因此,火毒阻塞導致紅腫疼痛形成癰;寒痰阻塞導致白色腫脹形成疽。癰在發熱時應迅速治療,疽在虛寒時應進行治療,這一點一看就明白,無需等到診脈後才知道。
然而,當阻塞持續了很久,血液轉化成膿液,創傷的肌肉組織開始破損,這確實讓人感到痛苦啊!在癰疽尚未形成膿液之時,應該及時按照癰疽的症狀進行治療,使其疼痛減緩、腫脹消退,讓患者感到舒適,這不是很好嗎?經常可以看到那些自認為有能力使用刀針的人,不仔細觀察病情是否需要使用刀針,只是輕易地說要洩毒,這種人就是連眨眼的功夫都不會停下來殺人的。不僅讓病人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他們又怎能承受得了這樣的痛苦呢?更有一些錯誤地使用刀針,導致傷口無法癒合,各種惡性變化接踵而來,有仁愛之心的醫生,當然不會做出如此過分的事情。
3. 論潰
癰疽初起失治,致肌膚潰爛。凡癰將潰之時,則先消其未成膿之地,而潰不致於延爛;既潰之後,則補托其未盡之毒,而潰不致於翻花。有膿成而不自潰者,虛人內服代刀散,外用咬頭膏,無有不潰。如氣血壯盛,皮肉粗厚之人,即以針刺分許亦可。但疽始終總以溫補、開腠、消解為治。
王洪緒先生云:疽初起即見平塌,安可用托,托則致潰。即流注瘰癧、惡核等證。倘有潰者,仍不敢托,托則潰者縱斂,增出者又如何耶?旨哉言也。
洪氏曰:凡大癰潰後,世人往往投炙草、炙耆,或用半炙、半生,殊不知內托散等方,用人參者,非以補其虛,不過以人參助黃耆托毒之力,而無補毒之害。蓋炙耆止補氣不能托毒,炙草只補中不能解毒。倘毒氣未盡,誤投炙耆、炙草致毒反受補助,大痛內攻,將如之何?余之治,凡遇初潰大癰,止其痛,痛息則毒散,其腫亦退,色轉紅活。體虛年老者,參、耆、甘草皆炙也。
如體旺家貧者,無參亦可收功。
白話文:
癰瘡剛開始時如果沒有正確治療,會導致皮膚潰爛。凡是癰瘡將要潰爛時,首先要消散其還未形成膿液的地方,這樣潰爛就不會蔓延擴大;潰爛後,就要補充托出還沒有被清除的毒素,這樣潰爛就不會反反覆覆。有膿液成熟但不自行潰爛的情況,對於虛不受補的人,內服代刀散,外用咬頭膏,沒有不潰爛的。如果氣血旺盛、皮肉厚實的人,可以用針刺分許也能解決。但是治療癰瘡始終以溫補、開腠、消解爲主。
王洪緒先生說:癰瘡剛開始時就顯得很平坦,怎麼可以用託毒的方法呢?託毒會導致潰爛。流注、瘰癧、惡核等證也是如此。如果已經潰爛,仍不敢託毒,託毒會導致潰爛的癒合,但是又會出現新的潰爛,怎麼辦呢?王洪緒先生的這番話真是至理名言啊。
洪氏說:凡是大癰潰爛後,世人往往投用炙草、炙耆,或用半炙、半生,殊不知內託散等方,用人參的,並不是爲了補虛,而是利用人參幫助黃耆託毒,而不會有補毒的害處。因爲炙耆只能補氣不能託毒,炙草只能補中不能解毒。倘若毒氣未盡,誤投炙耆、炙草,導致毒氣反而得到滋補,劇烈疼痛向內部攻入,那該怎麼辦呢?我治病時,凡是遇到剛潰爛的大癰,只止痛,疼痛停止則毒散,腫脹也消退,顏色變爲紅潤。體虛年老者,參、耆、甘草都使用炙過的。
4. 論斂
肌肉者,脾胃所主。收斂者,血氣所關。苟使脾胃強,血氣旺,則昨腐今生,朝膿夕斂,何致遷延歲月,臭爛起肛,受苦萬狀。故曰:初腫宜消其壅滯之漸,既潰宜托其惡毒之餘。毒盡宜斂,斂之法,但當大壯血氣,純補脾胃,不可泛敷生肌之藥。蓋毒盛自潰,毒儘自斂,如水到渠成,不容矯強,以圖速效。
若餘毒未盡,妄敷生肌藥,阻蓋毒氣,反致延邊腐臭,為害非淺。果其痛失腫平,色轉紅活,而內補外敷,不日可斂矣。學者審之。
白話文:
肌肉是由脾胃所掌控,收斂則與血氣息息相關。若脾胃強健,血氣旺盛,就能讓傷口迅速癒合,即使潰爛也能很快收斂,不至於拖延時間,造成久久不癒、膿臭潰爛,讓人苦不堪言。因此,初期腫脹應該著重消除壅塞,潰爛後則應將毒素排出。毒素清除後即可進行收斂,收斂的方法是補益血氣,滋養脾胃,不可隨意使用生肌藥物。因為毒素自然排出,傷口自然癒合,就像水到渠成,不需要強求速效。
若餘毒未清就胡亂使用生肌藥,會阻礙毒氣排出,反而加重腐爛,造成嚴重後果。一旦疼痛消退,顏色紅潤,就可以內服補益、外敷藥物,傷口很快就會收斂。學習者要仔細思考。
5. 論痛
諸痛皆由氣血瘀滯不通而致。凡寒熱虛實、膿瘀風氣,皆能為痛,不可不為之辨。夫色赤焮痛者熱也。色白痠痛者寒也。不脹不悶揉按暫安者虛也。又脹又悶畏人挨按者實也。痛如筋牽、雞啄,惡寒惡熱者膿也。痛如肉拗、氣抽、微脹者瘀也。痛而走注者風也。痛而刺脹者氣也。
諸痛如此,而止痛之法,要在臨病制宜。熱毒之痛,以寒涼折其熱,而痛自息。寒邪之痛,以溫熱和其寒,而痛自除。因虛而痛者補其虛,因實而痛者瀉其實,因燥而痛者潤之,因塞而痛者通之,因膿血閉郁者開之,因惡肉浸潰者化之,因陰陽不和者調之,因經絡秘澀者利之。隨機應變,方為上上治法也。
白話文:
各種疼痛都是因為氣血瘀滯不通導致的。無論是寒熱虛實、膿瘀風氣,都能引起疼痛,不可不仔細辨別。皮膚發紅、腫脹疼痛的是熱症;皮膚發白、酸痛的是寒症;不腫不脹,按壓後暫時舒緩的是虛症;又腫又脹,害怕別人觸碰的是實症;疼痛像筋脈牽拉、像雞啄一樣,怕冷怕熱的是膿症;疼痛像肉被扭曲、氣息抽動、輕微腫脹的是瘀症;疼痛游走不定的是風症;疼痛伴隨刺痛和腫脹的是氣症。
面對這些不同的疼痛,止痛方法需要根據病症情況而定。熱毒引起的疼痛,要用寒涼之物降火,疼痛自然消除;寒邪引起的疼痛,要用溫熱之物驅寒,疼痛自然消失;因虛引起的疼痛,要補虛;因實引起的疼痛,要瀉實;因乾燥引起的疼痛,要滋潤;因阻塞引起的疼痛,要疏通;因膿血阻塞引起的疼痛,要開通;因惡肉潰爛引起的疼痛,要化解;因陰陽失調引起的疼痛,要調和;因經絡阻塞引起的疼痛,要疏利。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