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昌

《外科證治全書》~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癰疽證治統論

問曰:癰疽何為而發也。答曰:人之一身,氣血而已,非氣不生,非血不行。氣血者,陰陽之屬也。陰陽調和,百骸暢適,苟六淫外傷,七情內賊,飲食不節,起居不慎,以致臟腑乖變,經絡滯隔,氣血凝結,隨其陰陽之所屬,而攻發於肌膚筋脈之間,此癰疽之所以發也。

曰:然則癰疽有別乎?曰:癰者,壅也,邪熱壅聚,氣血不宣,其為證也為陽,屬六腑,高腫色紅,焮熱疼痛,而其發也必暴,故所患浮淺而易治。疽者,沮也,氣血虛寒,陰邪沮逆;其為證也為陰,屬五臟,漫腫色白,堅硬木痛,而其發也必緩,故所患深沉而難療。此癰疽之所以別者然也。

曰:然則其治之也當若何?曰:初起者,審其證而消之;成膿者,因其勢而逐之;毒盡者,益其所不足而斂之,此治癰之大旨也。於是乎未出膿前,癰則宣其陽毒之滯,疽則解其陰寒之凝;已出膿後,癰則毒滯未盡宜托,疽有寒凝未解宜溫。即患陰疽,雖在盛暑之時,必用辛熱之劑,以助陽氣;如生陽癰,雖在嚴寒之時,必用寒涼之劑,以瀉火邪,不拘盛暑嚴寒,但當舍時而從證也。

曰:然則視其外即可知其內歟?曰:吾聞之,醫者意也,有諸內則形諸外,故四診為醫家辨證之筌蹄,而望居其一。是以外科之證,形色可憑,善惡可准,一定而不移,顯然而易見,非若傷寒證有傳經之變也。

蓋色紅焮痛者,實熱壅聚也;色白陰痛者,虛寒沮逆也;憎寒發熱者,表邪未解也;口渴便秘者,里邪未通也;紅活高腫者,氣血拘毒於外也;白塌漫腫者,氣血冰結於內也;根紅散漫者,氣虛不能攝血緊附也;不痛堅硬者,血凝不能附氣流行也;外紅里黑者,毒滯不化也;紫暗不明者,胃氣大傷而肌肉死敗也;按之陷而不即高,頂雖溫而不甚熱者,膿尚未成也;按之隨指而起,頂已軟而熱甚者,膿已灌足也;膿色濃厚者,氣血強旺也;膿色清淡者,氣血衰弱也。諸如此類,審其外,悉其內,按其委,溯其源,此所謂望而知之者也。

曰:然則瘡疥之與癰疽同乎否,有不發為癰疽而發為瘡疥者何也?曰:人之軀殼,計有五層,皮脈肉筋骨也。發於筋骨間者,疽是也;發於脈肉間者,癰是也;發於皮腠間者,瘡疥之屬是也。大抵營衛不足,濕熱邪風,肥甘濁氣,淫於肌膚,留滯不散,則瘡疥所由生。或癢或痛或膿或水,名類頗多,治法不一。

熱則涼之,濕則利之,蟲則殺之,風則散之,燥則潤之滋之。更宜戒沐浴,以避濕氣,忌厚味以清營衛,而瘡瘥矣。此所以較癰疽之證治,有大同而小異者焉。噫!人能慎養,氣暢血盈,不使形體有衰,則癰疽瘡疥從何而發?苟或不然,百病叢生,又豈惟癰疽瘡疥而已哉。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非虛語也。

白話文:

有人問:「癰疽是怎麼產生的?」回答是:人體主要由氣血構成,沒有氣就無法生存,沒有血就無法運行。氣血是陰陽的屬性。陰陽調和,身體各部位都會感到舒適。但如果受到外在六淫(風、寒、濕、暑、燥、火)的傷害,或是內在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幹擾,飲食不規律,生活作息不正常,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經絡阻塞,氣血凝結,在陰陽屬性的影響下,會在肌膚和筋脈之間形成癰疽,這就是癰疽產生的原因。

再問:「那癰和疽有區別嗎?」回答是:癰,是壅塞的意思,是邪熱聚集,氣血無法流通,這種症狀屬於陽性,與六腑相關,通常腫脹紅色,熱痛,且突然發生,因此病竈在表面,比較容易治療。疽,是沮喪的意思,是氣血虛弱,陰邪逆流,這種症狀屬於陰性,與五臟相關,通常腫脹白色,堅硬疼痛,且緩慢發展,因此病竈深入,比較難以治療,這就是癰和疽的差別。

再問:「那應該如何治療?」回答是:初期,要根據病情來消除它;如果已經化膿,要順應病情來排出膿液;毒素排盡,要補充不足的元氣來收斂它,這是治療癰的大原則。在未出現膿液之前,對於癰,要宣洩其陽毒的滯留,對於疽,要解除其陰寒的凝結;出現膿液後,對於癰,如果毒素還未完全排除,要進行託毒,對於疽,如果有寒凝未解,要進行溫熱治療。

再問:「那觀察外部就能知道內部狀況嗎?」回答是:我聽說,醫學是一種理解,內部有問題就會在外部表現出來,因此,望、聞、問、切四診是醫生辨證的重要工具,其中望診佔了一席之地。因此,外科的病症,形態顏色可以作為依據,好壞可以作為標準,固定不變,明顯易見,不像傷寒會有傳經的變化。

顏色紅熱疼痛的是實熱壅塞,顏色白冷痛的是虛寒逆流,怕冷發燒的是表面邪氣未解,口渴便祕的是裏面邪氣未通,紅活高腫的是氣血在外部被毒素束縛,白塌漫腫的是氣血在內部被冰凍,根部紅散漫的是氣虛不能控制血液緊密附著,不痛堅硬的是血液凝固不能附著氣流行,外面紅裡面黑的是毒素停滯不化解,紫色暗淡不明的是胃氣大損而肌肉死亡,按下後不立即彈起,頂部雖然溫暖但不太熱的是膿液還未形成,按下後隨手指彈起,頂部已經軟而熱的是膿液已經充足,膿液顏色濃厚的是氣血強壯,膿液顏色清淡的是氣血衰弱。像這樣的情況,觀察外部,瞭解內部,按照細節,追溯源頭,這就是所謂的望而知之。

再問:「那瘡疥和癰疽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有些人不是發為癰疽而是發為瘡疥?」回答是:人的身體可以分為五層,皮、脈、肉、筋、骨。在筋骨之間發病的就是疽,在脈肉之間發病的就是癰,在皮膚之間發病的就是瘡疥。大致上,營衛不足,濕熱邪風,肥甘濁氣,在肌膚之間滯留不散,就會產生瘡疥。有些癢,有些痛,有些膿,有些水,名稱種類很多,治療方法也不一樣。

熱就要冷卻,濕就要利尿,蟲就要殺蟲,風就要疏散,乾燥就要滋潤。更應該避免沐浴,以防濕氣,避免重口味食物,以清理營衛,這樣瘡就可以好了。這就是和癰疽的治療相比,有些相同,有些不同的地方。唉!如果人們能夠謹慎養生,氣血暢通,不讓身體衰弱,那麼癰疽、瘡疥從何而來?如果不這樣,各種疾病纏身,豈止癰疽、瘡疥而已呢。古人不治療已病,而預防未病,並非空話。

如果人人都能在未病之前就開始治療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