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全書》~ 卷一 (1)
卷一 (1)
1. 癰疽證治統論
問曰:癰疽何為而發也。答曰:人之一身,氣血而已,非氣不生,非血不行。氣血者,陰陽之屬也。陰陽調和,百骸暢適,苟六淫外傷,七情內賊,飲食不節,起居不慎,以致臟腑乖變,經絡滯隔,氣血凝結,隨其陰陽之所屬,而攻發於肌膚筋脈之間,此癰疽之所以發也。
曰:然則癰疽有別乎?曰:癰者,壅也,邪熱壅聚,氣血不宣,其為證也為陽,屬六腑,高腫色紅,焮熱疼痛,而其發也必暴,故所患浮淺而易治。疽者,沮也,氣血虛寒,陰邪沮逆;其為證也為陰,屬五臟,漫腫色白,堅硬木痛,而其發也必緩,故所患深沉而難療。此癰疽之所以別者然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癰疽是怎麼形成的?
答道:人體是由氣血構成,沒有氣就無法生存,沒有血就無法活動。氣血屬於陰陽,陰陽調和,身體百骸就會暢通舒適。若因為六淫外傷、七情內傷、飲食不節、起居不慎,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經絡阻塞不通,氣血凝聚,就會依據陰陽屬性,在肌膚筋脈之間發作,這就是癰疽發生的原因。
又問:那癰疽有什麼不同呢?
答道:癰是指阻塞,邪熱阻塞凝聚,氣血流通不暢,屬於陽性病證,與六腑相關,表現為腫塊高隆,顏色發紅,發熱疼痛,而且發病迅速,所以病症較為表淺,容易治療。疽是指沮喪,氣血虛寒,陰邪阻滯逆流,屬於陰性病證,與五臟相關,表現為腫塊漫延,顏色發白,堅硬木質般疼痛,而且發病緩慢,所以病症較為深沉,難以治療。這就是癰疽的不同之處。
曰:然則其治之也當若何?曰:初起者,審其證而消之;成膿者,因其勢而逐之;毒盡者,益其所不足而斂之,此治癰之大旨也。於是乎未出膿前,癰則宣其陽毒之滯,疽則解其陰寒之凝;已出膿後,癰則毒滯未盡宜托,疽有寒凝未解宜溫。即患陰疽,雖在盛暑之時,必用辛熱之劑,以助陽氣;如生陽癰,雖在嚴寒之時,必用寒涼之劑,以瀉火邪,不拘盛暑嚴寒,但當舍時而從證也。
曰:然則視其外即可知其內歟?曰:吾聞之,醫者意也,有諸內則形諸外,故四診為醫家辨證之筌蹄,而望居其一。是以外科之證,形色可憑,善惡可准,一定而不移,顯然而易見,非若傷寒證有傳經之變也。
白話文:
意思是说,治疗痈疽应该如何呢?初期要仔细判断症状,消除病邪;化脓后,就要顺着病情引流脓液;毒素排尽后,就要补充不足,促进愈合。这就是治疗痈疽的总原则。因此,在未化脓前,痈疽要宣散阳毒的滞留,疽则要解开阴寒的凝结;化脓后,痈疽若毒素未尽,就要托毒外出,疽若寒凝未解,就要温热治疗。即使患阴疽,在盛夏时节,也要用辛热药剂,以助阳气;若生阳痈,即使在严冬时节,也要用寒凉药剂,以泻火邪,不拘盛暑严寒,只应舍弃时节,而从症状治疗。
那么,可以通过外观看出内在情况吗?我听说,医生的判断要靠意,内在的情况会表现在外在。所以四诊是医者辨证的工具,望诊是其中之一。外科的症状,形色可以凭借,善恶可以判断,规律不变,明显易见,不像伤寒证那样有传经的变化。
蓋色紅焮痛者,實熱壅聚也;色白陰痛者,虛寒沮逆也;憎寒發熱者,表邪未解也;口渴便秘者,里邪未通也;紅活高腫者,氣血拘毒於外也;白塌漫腫者,氣血冰結於內也;根紅散漫者,氣虛不能攝血緊附也;不痛堅硬者,血凝不能附氣流行也;外紅里黑者,毒滯不化也;紫暗不明者,胃氣大傷而肌肉死敗也;按之陷而不即高,頂雖溫而不甚熱者,膿尚未成也;按之隨指而起,頂已軟而熱甚者,膿已灌足也;膿色濃厚者,氣血強旺也;膿色清淡者,氣血衰弱也。諸如此類,審其外,悉其內,按其委,溯其源,此所謂望而知之者也。
曰:然則瘡疥之與癰疽同乎否,有不發為癰疽而發為瘡疥者何也?曰:人之軀殼,計有五層,皮脈肉筋骨也。發於筋骨間者,疽是也;發於脈肉間者,癰是也;發於皮腠間者,瘡疥之屬是也。大抵營衛不足,濕熱邪風,肥甘濁氣,淫於肌膚,留滯不散,則瘡疥所由生。或癢或痛或膿或水,名類頗多,治法不一。
白話文:
傷口顏色鮮紅、發熱疼痛,代表裡面的熱氣壅塞;顏色蒼白、疼痛卻陰冷,代表氣虛寒涼,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怕冷又發熱,代表外邪入侵尚未解除;口渴便秘,代表內邪尚未排出;傷口紅腫而高起,代表氣血被毒素阻滯在外;傷口蒼白塌陷,代表氣血被寒氣凝結在內;傷口根部泛紅且散漫,代表氣虛無力,無法約束血液;傷口不痛卻堅硬,代表血液凝結,無法順利運行;傷口外紅內黑,代表毒素停滯未化;傷口紫黑不明,代表胃氣受損,肌肉壞死;按壓傷口,凹陷下去但很快恢復,表面溫熱但不燙,代表膿尚未形成;按壓傷口,凹陷下去且恢復緩慢,表面軟化且十分燙,代表膿已經積聚;膿液濃稠,代表氣血旺盛;膿液清淡,代表氣血衰弱。觀察傷口外觀,就能了解內部狀況,根據症狀,就能推測病因。
那麼,瘡疥與癰疽相同嗎?為什麼有些傷口不發為癰疽而發為瘡疥呢?人的身體,由五層組成,分別是皮、脈、肉、筋、骨。發生在筋骨之間的,稱為疽;發生在脈肉之間的,稱為癰;發生在皮腠之間的,就是瘡疥。總體來說,由於營衛不足,濕熱邪風、肥甘濁氣入侵肌膚,停滯不散,就會導致瘡疥的發生。瘡疥的表現形式很多,有的癢、有的痛、有的化膿、有的流液,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
熱則涼之,濕則利之,蟲則殺之,風則散之,燥則潤之滋之。更宜戒沐浴,以避濕氣,忌厚味以清營衛,而瘡瘥矣。此所以較癰疽之證治,有大同而小異者焉。噫!人能慎養,氣暢血盈,不使形體有衰,則癰疽瘡疥從何而發?苟或不然,百病叢生,又豈惟癰疽瘡疥而已哉。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非虛語也。
安得人人及乎其未病而治之歟。
白話文:
發燒就用涼性的藥物,潮濕就用利水消腫的藥物,蟲咬就用殺蟲藥,風寒就用散風藥,乾燥就用滋潤的藥物。此外,還要戒除洗澡,避免濕氣入侵,忌食油膩厚味的食物,以清熱解毒,讓瘡瘍早日癒合。這與治療癰疽的原則大致相同,但也有細微差異。哎,人若能謹慎保養,氣血充盈,不讓身體衰弱,癰疽瘡疥從何而生呢?若不注意保養,百病叢生,又豈止是癰疽瘡疥而已呢?古人說「不治已病治未病」,這話一點都不假。
只可惜,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病發之前就加以預防啊。
2. 癰疽部位名記
紅腫曰癰,白塌曰疽,部位既殊,稱名亦異。在頭為大頭毒,於頭頂中為玉頂發、百會疽。前囟門際為透腦疽,側下為侵腦疽,囟門前為佛頂疽。於額為額疽,額角為旁額疽。腦後為玉枕疽,下為腦後發,為對口腦疽;偏為偏腦疽,為燕尾、魚尾毒,為腦鑠。於發內為油風,為蛀髮癬、白禿瘡、髮際瘡,為蠟梨瘡。
其於嬰孩也,為鱔拱頭,為螻蛄癤。在面為面遊風,為肺風粉刺,為白屑風,為雀斑,為黧皯𪒟,為黑痣。於眉為鳳眉疽,為眉心疽;眉尾為瘭疽。於眼為時火眼,為淹纏赤眼,為眼丹,為偷針,為皮翻證,為眼疱痰核,為眼疱菌毒,為睛目中胬肉,為椒瘡,為漏睛瘡。於鼻為鼻癰、鼻疔,為鼻淵、腦漏、控腦砂,為鼻䘌,為鼻痣,為酒皶鼻,為鼻衄;其下為馬刀瘡。於唇以上為唇疽,為龍泉疽。
白話文:
發紅腫脹的叫癰,化膿成膿的叫疽,部位不同,名稱也不一樣。長在頭上的叫大頭毒,長在頭頂正中的叫玉頂發、百會疽。長在前囟門旁邊的叫透腦疽,長在頭側下方的叫侵腦疽,長在囟門前面的叫佛頂疽。長在額頭上的叫額疽,長在額頭兩側的叫旁額疽。長在腦後枕骨部位的叫玉枕疽,長在腦後髮際的叫腦後發,長在腦後正中偏上的叫對口腦疽;長在偏腦側的叫偏腦疽,長在後腦中央的叫燕尾毒、魚尾毒,長在後腦中間部位的叫腦鑠。長在頭髮裡的叫油風,長在頭髮裡的嚴重瘡癬叫蛀髮癬、白禿瘡、髮際瘡,長在頭髮裡的小瘡叫蠟梨瘡。
長在嬰兒頭上的叫鱔拱頭、螻蛄癤。長在臉上的叫面遊風、肺風粉刺、白屑風、雀斑、黧皯𪒟、黑痣。長在眉毛上的叫鳳眉疽,長在眉心的叫眉心疽;長在眉毛尾端的叫瘭疽。長在眼睛上的叫時火眼、淹纏赤眼、眼丹,長在眼睛上的小圓肉粒或膿點叫偷針,長在眼皮上像鱗片一樣的瘡叫皮翻證,長在眼睛裡像豆子一樣的膿點叫眼皰痰核,長在眼睛裡像蘑菇一樣的毒瘡叫眼皰菌毒,長在眼睛裡的肉瘤叫睛目中胬肉,長在眼皮裡像小米粒一樣的瘡叫椒瘡,長在眼睛上流膿水像漏了一樣叫漏睛瘡。長在鼻子上的叫鼻癰、鼻疔,長在鼻部的流膿症叫鼻淵,長在鼻部與腦相通的膿漏症叫腦漏,長在鼻部像砂石一樣的膿點叫控腦砂,長在鼻子兩側的腫瘤叫鼻䘌,長在鼻部的黑痣叫鼻痣,長在鼻子邊緣紅腫的瘡叫酒皶鼻,長在鼻部的出血症叫鼻衄;長在鼻子下面的是馬刀瘡。長在上嘴脣上的叫脣疽,長在上嘴脣正中的叫龍泉疽。
於唇為唇風,為繭唇,為反唇疔,為鎖口疔。唇以下為虎鬚毒。於顴為顴瘍、顴疔,為羊鬍子、燕窩瘡,為落下頦。在鬢為鬢疽,為勇疽,為顴疔。在耳為耳病,耳竅內為黑疔、耳疳、耳挺、耳痣、耳蕈;耳上梢後折間為耳後疽;耳折間連耳輪通腫為耳發;耳垂後為耳根毒;耳後縫間為旋耳瘡;耳後一寸三分高骨後:左為夭疽,右為銳毒。於腮為痄腮,為發頤,為頰瘍,為頰疔,為面發毒,為凍風。
其口內於大人為口破、口糜,為牙癰,為牙宣,為牙疔,為齒䘌,為風火蟲牙,為齒衄,為齒齲,為骨槽風,為舌腫,為紫血脹,為舌衄,為重齶,為痰核,為舌疔,為舌疳、舌蕈、瘰癧風,為舌硬生衣,為痰包,為重舌,為喉痹,為喉閉,啞瘴喉風,為弄舌,為乳蛾、蛾子喉風,為纏喉風,為鎖喉,為喉癬,為喉疳,為喉珠,為喉蕈、喉瘤,為上齶癰,為骨梗。其於嬰孩也:為鎖牙疳,為走馬牙疳,為垂癰,為白口瘡,為鵝口瘡。
白話文:
面部
嘴脣上長瘡,稱為脣風、繭脣、反脣疔、鎖口疔。嘴脣以下長瘡,稱為虎鬚毒。顴骨上長瘡,稱為顴瘍、顴疔、羊鬍子、燕窩瘡、落下頦。鬢邊長瘡,稱為鬢疽、勇疽、顴疔。耳朵上長瘡,統稱耳病。耳朵孔內長瘡,可分為黑疔、耳疳、耳挺、耳痣、耳蕈。耳朵上梢後折間處長瘡,稱為耳後疽。耳朵折間連耳輪同時腫脹,稱為耳發。耳垂後長瘡,稱為耳根毒。耳後縫間長瘡,稱為旋耳瘡。耳後一寸三分高骨後方:左側長瘡,稱為夭疽;右側長瘡,稱為銳毒。腮邊長瘡,可分為腮腺炎、發頤、頰瘍、頰疔、面發毒、凍風。
口腔
成人口腔內長瘡,可分為口破、口糜、牙癰、牙宣、牙疔、齒壓、風火蟲牙、齒衄、齒齲、骨槽風、舌腫、紫血脹、舌衄、重齶、痰核、舌疔、舌疳、舌蕈、瘰癧風、舌硬生衣、痰包、重舌、喉痹、喉閉、啞瘴喉風、弄舌、乳蛾、蛾子喉風、纏喉風、鎖喉、喉癬、喉疳、喉珠、喉蕈、喉瘤、上齶癰、骨梗。對於嬰孩來說:可分為鎖牙疳、走馬牙疳、垂癰、白口瘡、鵝口瘡等。
在項為結喉癰,為雙發喉;側為夾疽、夾喉癰,為落頭瘡,為失榮,為瘰癧,為氣癭,為氣癰,為百脈疽。
項下鎖骨陷中為蠹疽、缺盆疽、鎖骨疽。項後為天柱疽,稍下為脾肚癰。其於婦人也,為鈕釦風,在肩正中為肩中疽,肩穴中為肩擔,肩前廉為干疽,肩後廉為過肩疽,肩後腋外為膠疽,肩稍尖為肩風毒,肩前腋上骨縫開合凹陷中為樂疽,於臑為臑癰,為藕包毒,臑後垂肉處為魚肚發,肘尖上寸余為石榴疽,當肘為肘癰。
於臂為臂癰、臂疽,臂外廉為骨螻疽,掌後橫紋上三寸為穿骨疽,掌後橫紋上二寸為螻蛄串腕,背面為腕癰,腕裡面橫紋前梢動脈間為兌疽。於手為手發背、為病蝦,為掌心毒,為瘑瘡,為鵝掌風,為虎口疽(丫叉毒),為合谷疔,為紅絲疔,為手丫發。
白話文:
項部 頸部下方鎖骨陷處:蠹疽、缺盆疽、鎖骨疽。 頸後:天柱疽,稍下方:脾肚癰。 女性:鈕釦風。 肩部正中:肩中疽。 肩穴中:肩擔疽。 肩前緣:幹疽。 肩後緣:過肩疽。 肩後腋外:膠疽。 肩稍尖處:肩風毒。 肩前腋上骨縫凹陷處:樂疽。
胸部 胸部:臑癰、藕包毒。 臑後垂肉處:魚肚發。
肘部 肘尖上方一寸餘:石榴疽。 肘部:肘癰。
臂部 手臂:臂癰、臂疽。 手臂外緣:骨螻疽。
腕部 手掌後橫紋上方三寸:穿骨疽。 手掌後橫紋上方二寸:串腕疽。 背面:腕癰。 腕裡面橫紋前梢,動脈間:兌疽。
手部 手背:手發背。 手掌:病蝦。 掌心:掌心毒、瘑瘡。 手面:鵝掌風。 虎口:虎口疽、丫叉毒。 合谷穴:合谷疔。 手掌掌紋發紅:紅絲疔。 手掌發炎:手丫發。
於大指為調疽,於指頂堅硬有頭為蛇頭疔,悶腫無頭為天蛇毒,指甲旁為蛇眼疔,指甲後為蛇背疔,指骨節為蛇癤疔,指裡面如魚肚為蛇腹疔,一指通腫為泥鰍疽,指甲身內為代指,為甲疽,指骨節粗大為蜣螂蛀,油灰甲為鵝爪風。兩手及臂紅紫斑爛為狐尿刺。
其於胸也,乳上肉高處為甘疽,兩乳中央為膻中疽,心窩中為井前疽,心窩兩旁為脾發疽,胸側乳上瘡孔多為蜂窩疽,乳旁為𤷍癧癰。其於內也:為肺癰,為胃癰,為脾癰,為肝癰,為腸癰。其於婦也,為內、外吹乳,為乳岩,為乳疽,為乳髮乳癰,為乳懸,為乳中結核。於腋為腋癰、腋疽,為腤疔,為鴨蛋毒。
白話文:
大拇指上的瘡叫調疽,指尖堅硬有頭的叫蛇頭疔,腫脹無頭的叫天蛇毒,指甲旁的叫蛇眼疔,指甲後的叫蛇背疔,指骨節的叫蛇癤疔,手指內部像魚肚一樣的叫蛇腹疔,整根手指腫脹的叫泥鰍疽,指甲內部的叫代指,也叫甲疽,指骨節粗大的叫蜣螂蛀,指甲上有油垢的叫鵝爪風。雙手和手臂出現紅紫色斑點潰爛的叫狐尿刺。
胸部方面,乳房上方的肉高處的叫甘疽,兩乳房中央的叫膻中疽,心窩中的叫井前疽,心窩兩旁的叫脾發疽,胸側乳房上方有許多瘡孔的叫蜂窩疽,乳房旁邊的叫𤷍癧癰。內臟方面,有肺癰、胃癰、脾癰、肝癰、腸癰。婦女方面,有內外吹乳、乳岩、乳疽、乳髮乳癰、乳懸、乳中結核。腋窩部位有腋癰、腋疽、腤疔、鴨蛋毒。
於肋為肋疽,腋下三寸為淵疽,肋骨延及腰胯為內發丹毒,肋下軟肉為季腋癰疽。
在背上、下為對肺發、對心發、對臍發,為蓮子發,為蜂窩發,為酒毒發,為丹毒發,為連珠發,為痰蛀發,為陰陽之氣疽,為禽疽,為肉龜黃瓜癰;偏為上、中、下搭手,背脅間為串疽。
其於腹也,臍上七寸為幽疽,上四寸為中脘疽、胃疽,上三寸為嚇疽,上二寸為沖疽。於臍為臍癰,為臍中出水,為腹皮癰;偏為箭袋,為少腹疽;旁內緩疽。其於內也,為息賁,為伏梁,為痞氣,為肥氣,為奔豚。其於孩兒也,為臍突,為臍瘡。於腰為腎俞發,為蛇串、纏腰火丹。
白話文:
肋骨附近出現的瘡瘍叫做肋疽,腋窩下方三寸處的瘡瘍叫做淵疽,肋骨延伸到腰胯部位出現的紅腫叫做內發丹毒,肋骨下方軟肉的瘡瘍叫做季腋癰疽。
背部上下出現的瘡瘍,根據位置不同,分別稱為對肺發、對心發、對臍發,還有蓮子發、蜂窩發、酒毒發、丹毒發、連珠發、痰蛀發、陰陽之氣疽、禽疽、肉龜黃瓜癰;偏向一側的稱為上、中、下搭手,背部和脅肋之間的瘡瘍稱為串疽。
腹部方面,肚臍上方七寸處的瘡瘍叫做幽疽,上方四寸處的瘡瘍叫做中脘疽或胃疽,上方三寸處的瘡瘍叫做嚇疽,上方二寸處的瘡瘍叫做沖疽。肚臍處的瘡瘍叫做臍癰,也可能出現臍中出水的情況,腹部的皮肉瘡瘍叫做腹皮癰;偏向一側的叫做箭袋,少腹部的瘡瘍叫做少腹疽;腹部內側緩慢發展的瘡瘍叫做緩疽。
內部方面,有息賁、伏梁、痞氣、肥氣、奔豚等病症。孩童方面,有臍突、臍瘡等病症。腰部方面,有腎俞發、蛇串、纏腰火丹等病症。
於腎為疳瘡,久而偏潰為蠟燭瀉,為子癰,為囊癰、囊脫,為腎囊風,為懸癰。腎囊後為穿襠發,大腿根里側縫夾空中為跨馬癰,小腹下陰毛旁結腫為橫痃,小腹下腿根上折紋中:左為魚口,右為便毒。陰毛際為八腳蟲陰蝨瘡。其於婦人也,為陰挺,為陰腫,為蚌疽,為陰蝕䘌瘡,為陰脫,為陰㿗,總名陰瘡。
在臀為臀癰,為臀疽,為坐板瘡。中尾骨尖為鸛口疽,尻骨前肛門後為湧泉疽,肛門兩旁為臟毒,肛門內外為痔瘡,肛門前陰根後中間為偷糞鼠,潰經走泄為海底漏,尻骨高骨略上為坐馬癰,左臀下折紋中為上馬癰,右臀下折紋中為下馬癰,白為東瓜癰。其於孩兒也:為脫肛,為肛門作癢。
白話文:
如果腎病久了就會導致疳瘡,嚴重時會潰爛成爲蠟燭瀉(一種疾病),還會引發子癰和囊癰等病症;腎臟周圍的皮膚可能會出現腫脹的情況被稱爲腎囊風或懸癰。當腎囊後面發生病變後會導致穿過內褲的地方發炎,大腿根部夾空處會出現跨越馬膿包的症狀,在小腹部下方陰毛旁邊結塊腫大則稱爲橫痃。而在小腹部下面腿部根部上方的皺紋中間部位左側爲魚口右側則是便祕症候羣的一種表現形式。女性患者可能出現陰道脫垂或者陰道炎症等症狀如蚌癤以及陰蝕疹瘡等等症狀,並且總稱這些病症都叫做陰瘡。此外還有其他一些病症比如臀部潰瘍或者是屁股上的疼痛感等都是屬於這種類型的病症之一。對於兒童來說還可能有直腸脫出的問題或是肛門瘙癢等問題存在呢!
在股外側跨尖後為股陽疽,在胯骨節間為環跳疽,大腿外側為附骨疽,大腿里側為咬骨疽,股內合縫下近囊側為股陰疽,右腿夾陰縫折紋中為陰疽,大腿正面膝蓋上六寸高肉處為伏兔疽,大腿肚為肚癰,大腿里側近膝為箕門癰,繞腿為腿遊風,腿起云片茄色腫硬毒攻牙齦為青腿牙疳。
於膝為膝癰,為疵疽,為膝眼風,為鶴膝風,膝兩旁為緩疽,膝後折紋中為委中毒,腿凹折紋兩梢旁為上水魚,膝腫似人形為人面瘡。於腿脛、腿肚為腎氣遊風,膝眼下三寸外為三里發,小腿里側長數寸為黃鰍癰,小腿肚下長二、三寸為青蛇毒,脛骨下足後跟相接處為接骨發,內踝上三寸為附陰疽,在內為走緩鞋帶疽,在外踝為腳拐毒,裡外踝骨通腫不紅為穿踝疽,生脛骨一、二寸為濕毒流注,繞脛而生為瓜藤纏。
白話文:
股部 股外側跨尖後的部位:股陽疽 胯骨節間的部位:環跳疽 大腿外側:附骨疽 大腿裡側:咬骨疽 股內合縫下靠近陰囊的部位:股陰疽 右膝蓋內側陰縫的折紋中:陰疽 大腿正面膝蓋上六寸高的肉處:伏兔疽 大腿肚:肚癰 大腿裡側靠近膝蓋的部位:箕門癰 繞著大腿一週:腿遊風 腿上長出像由茄子變成的雲片狀,腫硬疼痛,並引起牙齦病變:青腿牙疳
膝部 膝蓋:膝癰、疵疽、膝眼風、鶴膝風 膝蓋兩旁:緩疽 膝後折紋中:委中毒 腿凹折紋兩梢旁:上水魚 膝蓋腫脹成人形:人面瘡
小腿部 脛骨和大腿肚:腎氣遊風 膝眼下三寸外:三里發 小腿裡側長出幾寸長的膿腫:黃鰍癰 小腿肚下長出二、三寸長的膿腫:青蛇毒 脛骨下與腳後跟相接處:接骨發 內踝上三寸處:附陰疽 內踝裡側:走緩鞋帶疽 外踝:腳拐毒 內外踝骨同時腫脹但沒有紅腫:穿踝疽 脛骨上生出像一、二寸的水腫:濕毒流注 繞著脛骨生長:瓜藤纏
於小腿為流火,小腿肚中為腓腨發,腿肚為魚肚癰,孔如鑽眼黃水綿綿為鱔漏,腿脛廉骨或里或外為臁瘡,兩腿坳及兩腳灣為四灣風,脛骨曲坳處為風疽。於腳骨為夾棍疽,潰為驢眼。
足背為足背發,足心為湧泉疽,腳底為牛程蹇,足掌起如豆粒黃泡為田螺疱,大拇指爛為臭田螺,足指色黑旁有紅暈為脫疽,足無名指患色白而痛甚為脫疽,足指甲旁胬肉高起突為甲疽,為肉刺雞眼,足跗兩旁小如棗慄為歷疽癰,足跗之前上下大如癰為四淫,足攣跟為足跟疽,足跟旁如棗慄黃腫若琉璃為土慄,足跟底起紫白泡為冷疔。膝下足上腳氣,於腳丫為腳丫疽。
白話文:
小腿上的病症,若在小腿肚中間發作,叫做腓腨發;若在腿肚上發作,叫做魚肚癰,潰爛後像鑽孔一樣,流出黃色的膿液,像是鱔魚流出的分泌物,稱為鱔漏;若在小腿脛骨的內側或外側發作,叫做臁瘡;兩腿的彎曲處和兩腳的彎曲處發作,叫做四灣風;脛骨彎曲處發作,叫做風疽。
腳骨上的病症,若夾在骨頭之間發作,叫做夾棍疽,潰爛後像驢的眼睛一樣;腳背上發作,叫做足背發;腳心上發作,叫做湧泉疽;腳底上發作,叫做牛程蹇;腳掌上長出像豆粒大小的黃色水泡,叫做田螺疱;大拇指爛掉,叫做臭田螺;腳趾顏色發黑,周圍有紅暈,叫做脫疽;腳的無名指患病,顏色發白,疼痛劇烈,也是脫疽;腳指甲旁邊的肉長高突出,叫做甲疽,也叫做肉刺雞眼;腳踝兩邊長出像棗核大小的瘡,叫做歷疽癰;腳踝的前後方向,長出像癰一樣大的瘡,叫做四淫;腳跟僵硬攣縮,叫做足跟疽;腳跟旁邊長出像棗核大小的黃色腫塊,像琉璃一樣,叫做土慄;腳跟底部長出紫白色的水泡,叫做冷疔。膝蓋以下、腳趾以上的病症,叫做腳氣,若在腳丫上發作,叫做腳丫疽。
其於婦人也,為裙帶風瘡。
至若發無定處者,為時毒,為黃水瘡,為惡核,為石疽,為癭瘤,為流注,為疔瘡,為多骨疽,為痼發,為蛇瘴瘭疽,為大麻風,為楊梅瘡,為結毒,為血箭,為痣,為血風瘡,為白駁風,為血疳,為赤白遊風,為汗斑,紫、白癜風,為癧瘍風,為破傷風,為發痙,為風疳,為頑癬,為㾦癗,為蛇風蝨,(白疕。
)為疥瘡,為大赤瘡,為貓眼寒瘡,為魚脊瘡,為翻花瘡,為漆瘡,為天泡瘡,為慄瘡,(作癢為傲冬瘡。)為瘡鼓,為天火丹毒,為瘴疽,為痛風,為癢風,為毒氣攻心,為瘡口誤入毒水,為諸瘡生蠅蛆,為暑令瘍毒小癤,為體氣,為黑子痣。其於嬰孩也:為遺毒爛斑,為胎瘤,為痘癰,痘疽,為痘爛,為痘風,為奶癬,胎𤼏瘡。
白話文:
在婦女身上:因裙帶引起的風瘡。
發無定處的:時毒(傳染病)、黃水瘡、惡核(腫瘤)、石疽(骨頭上的腫瘤)、癭瘤(甲狀腺腫大)、流注(淋巴結炎)、疔瘡(毒瘡)、多骨疽(多發性骨頭腫瘤)、痼發(長期復發的瘡)、蛇瘴瘭疽(蛇蟲咬傷引起的疽)、大麻風(牛皮癬)、楊梅瘡(丘疹性皮膚炎)、結毒(毒瘤)、血箭(血栓)、痣、血風瘡(破裂的血管瘤)、白駁風(皮膚白斑)、血疳(皮膚癌)、赤白遊風(皮膚紅白斑塊)、汗斑、紫、白癜風(白斑病)、癧瘍風(骨髓炎)、破傷風、發痙(抽搐)、風疳(惡性皮膚病)、頑癬(頑固的癬)、㾦癗(凍瘡)、蛇風蝨、(白疕(癲癇)。)
疥瘡、大赤瘡、貓眼寒瘡(淋巴結核)、魚脊瘡(魚鱗癬)、翻花瘡(慢性皮膚炎)、漆瘡、天泡瘡(帶狀皰疹)、慄瘡、(作癢為傲冬瘡。)瘡鼓(膿腫)、天火丹毒(丹毒)、瘴疽、痛風、癢風、毒氣攻心、瘡口誤入毒水、諸瘡生蠅蛆、暑令瘍毒小癤、體氣(濕疹)、黑子痣。
在嬰孩身上:遺毒爛斑、胎瘤、痘癰、痘疽、痘爛、痘風、奶癬、胎𤼏瘡(皮膚潰爛)。
或跌撲,為金瘡,為杖瘡,為夾傷,為拶傷,為湯火傷,為鐵針入肉,為箭頭入肉,為竹木刺入肉,為人咬傷,為熊,虎,狼咬傷,為馬咬傷,為犬咬傷,為豬咬傷,為貓咬傷,為鼠咬傷,為蛇咬傷,為蜈蚣咬傷,為射工傷,為蠍螫傷,為蠼螋傷,為蚯蚓傷,為蜘蛛咬傷,為羊辣子螫傷,為蜂螫傷,為蠶咬傷,為壁虎咬傷,為螻蛄咬傷,為螞蝗咬傷,為蟻螫傷,為砂蝨傷,為石蛭傷,為海水傷。
又其惡瘡也,為天行瘡,為頑瘡,為癩瘡,為罕瘡,為無名瘡。
其奇疾也,為血擁,為棠梨疱,為肉人,為肢鼓,為肉蝶,為肉線。產婦腹中癢為氣旋,為氣奔。
白話文:
跌倒或遭受外力撞擊,造成金瘡、杖瘡、夾傷、拶傷、湯火傷、鐵針入肉、箭頭入肉、竹木刺入肉、人咬傷、熊、虎、狼咬傷、馬咬傷、犬咬傷、豬咬傷、貓咬傷、鼠咬傷、蛇咬傷、蜈蚣咬傷、射工傷、蠍螫傷、蠼螋傷、蚯蚓傷、蜘蛛咬傷、羊辣子螫傷、蜂螫傷、蠶咬傷、壁虎咬傷、螻蛄咬傷、螞蝗咬傷、蟻螫傷、砂蝨傷、石蛭傷、海水傷。
此外,還有惡瘡,如天行瘡、頑瘡、癩瘡、罕瘡、無名瘡。
奇疾則有血擁、棠梨疱、肉人、肢鼓、肉蝶、肉線。產婦腹中癢,為氣旋、氣奔。
其怪蟲也,為號蟲,為歷蝨,為紅線蟲,為續命蟲,為濕蟲,為腐蟲,為肉蛆,為信蟲,為月望蟲。
諸名有辨,治證無論。初起未潰,當觀現在之形;已潰、潰久,須問初起之色。初起色紅,應施癰藥;初起色白,當用疽丹。識證惟精,奏效如響。
白話文:
這些怪蟲,分別叫做號蟲、歷蝨、紅線蟲、續命蟲、濕蟲、腐蟲、肉蛆、信蟲、月望蟲。雖然名字很多,治療方法卻不分彼此。如果瘡瘍剛開始還沒有潰爛,就要觀察現在的症狀;如果已經潰爛,或潰爛很久了,就要問清楚一開始的顏色。如果一開始是紅色,就應該用治癰的藥;如果一開始是白色,就應該用治疽的藥。只要辨證精確,療效就會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