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全書》~ 卷四 (14)
卷四 (14)
1. 刎傷
凡看此證,不傷氣嗓者易治。然氣嗓在食嗓之前,或原生左前右前,故有左手剖者,多傷氣嗓之說。然左手用刀,不知用力,不知輕重,其傷更重,未有氣嗓斷而食嗓不斷。如二嗓皆斷,危險之症也。治皆同法,先用護管藥及扎法,如法治之可愈。但其脈洪大疾而無至數者,脫症也。
若上護管藥後,脈見和平而靜者又屬可生。大凡始終宜脈小而四至者,是有胃氣易愈。其結喉之間,割在中三路,若割在上下,不能用扎法之處必死。然上中下及兩旁可以用扎法者可救,但視其輕重若何。重者全在扎處得力,上護管藥一復時,方能接續。此藥只可上一次,接不接,生死判矣。
白話文:
凡是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沒有傷到氣嗓,就比較容易治癒。但是,氣嗓位於食嗓之前,或者天生就位於左側前方或右側前方,所以有些人用左手剖開,很容易傷到氣嗓。而且,左手持刀,不懂得用力,不知輕重,傷害會更嚴重,從來沒有氣嗓斷了,食嗓卻沒有斷的情況。如果兩種嗓子都斷了,就是非常危險的症狀。治療方法都是一樣的,先用護管藥和扎法,按照方法治療就能痊癒。但是,如果脈象洪大疾速,卻沒有脈搏數,就是脫症了。
如果在使用護管藥後,脈象變得平和靜止,就屬於可以活命的徵兆。總之,脈象始終細小而四肢脈搏有力,就表示有胃氣,比較容易痊癒。如果在喉結部位,割開了中間的三個部分,如果割開了上、下兩端,無法用扎法的地方,就一定會死。但是,如果在上下、中間以及兩側都可以用扎法的地方,就可以救治,但是要根據傷勢的輕重來判斷。如果傷勢嚴重,就完全依賴扎法的效果,在使用護管藥後恢復的時候,才能接合。這種藥只能使用一次,能不能接合,就決定了生死。
接之後能低聲言語,進湯藥者生,反此者莫救。或半復時內湯藥漏出一半者,俟次日必不漏而管接矣。倘仍漏,急用手解去,加上護管藥,亦必接矣。總以頭一次上藥周密無滲漏之虞,次日生死方定。第三日口中不知松香味則管縫矣。雖能飲食必以大便過通為穩。內以續筋、養血、去痰、消食、散瘀為主,後三方,逐次服之。
忌食花椒、生薑、大蒜、肚、肺。蓋氣血壅逆於肺,宜瀉不宜補。惟白水煮健豬肉、腰子、黑魚、燉鯽魚、甜醬油,其菜蔬總不可煎炒。
白話文:
手術後能低声说话,喝下汤药的人就能活下来,反之则无法救治。如果半恢复的时候汤药漏出一半,第二天就不会漏了,管子接上了。如果还漏,赶紧用手解开,加上护管药,也一定会接上的。总之,第一次上药要周密,不能有渗漏的风险,第二天就能决定生死。第三天如果口中尝不出松香味,那就是管子缝好了。即使能吃东西,也要大便通畅才算稳妥。内部以续筋、养血、去痰、消食、散瘀为主,后面三种药方要依次服用。
忌食花椒、生姜、大蒜、肚、肺。因为气血壅塞在肺部,应该泻而不宜补。只有白水煮瘦猪肉、腰子、黑鱼、炖鲫鱼、甜酱油,蔬菜都不可煎炒。
扎法
用舊包頭一個扎二寸半闊要平正,以厚皮紙搓軟,布二層於包頭上,再挑護管藥布於紙上,量刀口深淺闊狹以藥布厚為妙。再布天鵝絨一層於紙上,使先著喉管,俟得暖而化,黏貼其上,以便連絡,如無天鵝絨,則用金毛狗代之。著有膽力三、五人,將患者扶起正坐,頭稍仰,看其喉管端正,上下相對,將包頭之藥,對正刀口,一合而上,不可走氣吹去藥末,要緊,頭伏稍低,合定其藥,不可搖動。包頭連扎二道,打結於項旁。
包頭要平正,不可陷動刀口,陷則內管撐開不連。臨合口時,以意消息,內管對不對。連不連,方為合法,若偏脫則內氣不通矣。又要先紮緊七、八分,少刻即松,總要鬆緊得宜。次用厚火紙半斤,襯於腦後,主扶立端正。以白布綁紮二道,打結項旁,使頭不致仰側。恐其項軟,急臥於草地鋪上,宜背後高,枕頭中凹,兩旁高使項常曲而不直。
白話文:
扎法
使用一個舊包頭,扎出寬約二寸半的平正長條。將厚紙揉軟,在包頭上覆蓋兩層布。然後在紙上鋪上預先準備好的護管藥布。根據刀口傷口的大小深淺,適當調整藥布厚度。再在紙上鋪蓋一層天鵝絨,讓它先接觸喉管,等到溫度變暖軟化後,黏貼在刀口上,以便包紮連接。如果沒有天鵝絨,可以用金毛狗代替。由三位至五位膽量大的助手協助,將患者扶起正坐,頭部稍微抬起,觀察喉管是否端正,上下相對。將包頭上的藥布對齊刀口,合攏覆蓋,動作要迅速,避免呼吸帶走藥粉。包紮時頭部稍微低垂,固定藥布,不要晃動。包頭連續扎兩道,在頸部打結。
包頭必須平整,不能陷動刀口,否則內管會撐開而無法連接。在合攏包頭時,要注意內管是否對齊。如果連接正確,纔算符合規定。如果偏斜,會導致內氣不通暢。包頭先緊紮七、八分,稍後再放鬆,總之鬆緊要適宜。然後用半斤厚的紙團墊在患者腦後,幫助支撐頭部端正。用白布綁紮兩道,在頸部打結,防止頭部後仰或側傾。如果患者頸部較軟,讓他平躺在鋪有草地的平面上,保持背部較高,枕頭中間凹陷,兩側隆起,讓頸部始終彎曲而不是伸直。
俟新肉生時,漸仰直可也。頭漸有力去白布一道,火紙軟,翻轉再扎。過大半日喉管將續,加上止血生肌續筋骨藥,再布天鵝絨一層於藥上,如前上藥法扎法一樣,亦只可上一次,次日口中不知松香味,內管已實矣,則上生肌藥。俟有大半新肉及新肉難生者,上玉紅膏可望愈也。
然總以先接內管為急,其外止血生肌皆易耳。
第一日服方
當歸,蒲黃,旋覆花根,續斷,山楂肉,陳皮,牛膝,黃芩,劉寄奴,甘草,鬱金(各一錢),生地黃(三錢),川芎(五分)
白話文:
等候新肉長出時,逐漸抬起頭部即可。頭部逐漸有力,可取下一層白布,火紙變軟,翻轉後再包紮。超過半日,喉嚨管將會連接,加上止血生肌續筋骨藥,再於藥上鋪一層天鵝絨,上藥及包紮方法與先前相同,仍只可上藥一次,次日口中若聞不到松香味,表示內管已經修復,此時可上生肌藥。等候大半新肌肉長出,或是新肌肉長得勉強時,可上玉紅膏,可以期待痊癒。
然而,仍以先接駁內管為主,其餘的止血生肌相對容易。
第一天服藥方:
當歸、蒲黃、旋覆花根、續斷、山楂肉、陳皮、牛膝、黃芩、劉寄奴、甘草、鬱金(各一錢),生地黃(三錢),川芎(五分)
上水煎。
第二日方(防嗽。)
桑白皮,枇杷葉(去毛),黃芩,川芎,續斷,楂肉,寄奴,生蒲黃,陳皮,川貝母,木瓜(各一錢),薏苡仁,麥冬(各三錢)
上水煎。嗽甚加白前五分、馬兜鈴一錢。
第三日服方(調理。)
當歸,茯苓,遠志,丹皮,橘紅,條芩,川貝(各一錢),薏苡仁(二錢),生地黃,麥冬(各三錢)
白話文:
第一日,將藥材用清水煎煮。
第二日,用桑白皮、枇杷葉(去毛)、黃芩、川芎、續斷、楂肉、寄奴、生蒲黃、陳皮、川貝母、木瓜(各一錢)、薏苡仁、麥冬(各三錢)用清水煎煮。如果咳嗽嚴重,可以再加入白前五分、馬兜鈴一錢。
第三日,服用當歸、茯苓、遠志、丹皮、橘紅、條芩、川貝(各一錢)、薏苡仁(二錢)、生地黃、麥冬(各三錢)煎煮的藥湯。
上水煎。人虛加玉竹三錢,鮮石斛、北沙參各一錢,五味子三分。
護管藥
松香(按法精製為末),真參三七(切薄片,曬乾,為末),鉤藤鉤(微焙炒),茜草末,天鵝絨,肉老鼠(無毛者三、四個,搗爛為餅,貼板壁陰處風乾,為末)
上各制細末聽用。每料用制松香一錢,三七二分,肉老鼠二分、鉤藤二分、茜草二分,共為細末一錢八分,再加天鵝絨一分,入乳缽內,以紙蒙上,中留一孔,乳捶入內,擂極細為度,瓷瓶貯。凡用時記加天鵝絨不碾碎者一層於藥上,使先著喉管連絡也。如無天鵝絨則以金毛狗毛代之。此方藥只六味,功效如神,但上一次生死判矣,不及上二次也。
白話文:
煎煮方法:
將藥材上火煎煮。體質虛弱者可加入玉竹三錢、新鮮石斛、北沙參各一錢、五味子三分。
護嗓藥方:
松香(按製法精製為粉末)、真參三七(切成薄片,曬乾後研磨成粉末)、鉤藤鉤(略微烘烤)、茜草粉、天鵝絨、肉老鼠(無毛者三、四個,搗爛成餅,貼在板壁陰處晾乾後研磨成粉末)
將上述藥材全部研磨成細粉備用。每次使用,取松香一錢、三七二分、肉老鼠二分、鉤藤二分、茜草二分,共計為細粉一錢八分,再加入天鵝絨一分,放入乳缽中,用紙蒙上,中間留一個孔,將乳捶放入研磨,研磨得極為細緻為宜,然後儲存在瓷瓶中。每次使用時,記得在藥材上層加一層天鵝絨(不研磨),讓藥材先接觸喉管黏膜。若無天鵝絨,可用金毛狗毛代替。此方藥劑僅有六味,效用卻如神助,但第一次使用時效果最好,後續使用效果較差
止血生肌續筋骨藥
上好明淨雞骨炭(在銀灰內揀如中指粗者為極細末),生嫩松香(輕手研,入金毛狗同研。多用毛則易連絡)
上二末等分和勻。用時亦布天鵝絨一層於藥上,如前上藥法扎法一樣。在大半日後喉管將續,則加此藥。亦只上一次。
生肌藥
生嫩松香(不拘多少,量加金毛狗同研細末,一兩),真瓜兒血竭(碾細末,一錢),乳香(碾細末,三錢)
上三末共一處細研勻,上法如前。此藥可常用,冬天二、三日一換。如新肉難生者,更上玉紅膏無不愈矣。
白話文:
止血生肌續筋骨藥
材料:
- 上好的乾淨雞骨炭 (挑選在銀灰色中,如同中指粗細的,研磨成極細的粉末)
- 生嫩松香 (輕輕研磨,與金毛狗一起研磨。松香要多用,這樣更容易連接)
做法:
- 將以上兩種粉末等量混合均勻。
- 使用時,先在藥物上鋪一層天鵝絨布,然後按照之前上藥的方法進行扎法。
- 在藥物敷上後的大半日,如果喉管即將癒合,就可以加用此藥。
- 此藥只需要使用一次。
生肌藥
材料:
- 生嫩松香 (不拘多少,量加金毛狗一起研磨成細粉末,一兩)
- 真瓜兒血竭 (碾磨成細粉末,一錢)
- 乳香 (碾磨成細粉末,三錢)
做法:
- 將以上三種粉末混合在一起,細細研磨均勻。
- 上藥方法同前。
- 此藥可以經常使用,冬天每兩三天換一次藥。
- 如果新肉難以生長,可以再加用玉紅膏,沒有不癒合的。
金瘡出血不止
蒲黃五錢,為末熱酒服,或以牡蠣粉敷之則止。
又方:白蠟末敷之血立止,愈。
箭鏃傷
海螵蛸末,敷之。
出箭鏃
白象牙末,水調敷四圍自出。花蕊石末敷四圍亦出。
玉紅膏
真麻油二兩,煎滾去沫,二、三滾後,入老黃蠟一兩或八錢,冬季止用攪化勻,再煎五、六次,取起,盛瓷器內,置冷水中攪三、五遍,出熱氣,急入後細藥:
輕粉末(八分),飛丹(三分),珍珠(生研極細末,三分),黃柏末(三分,生),象皮(陰陽瓦焙微黃,見風稍脆,即研細末,三分。如無即以象牙末代之)
上五味細末,共一處研勻,入前蠟油內,不住手攪勻,俟冷,瓷器收貯。臨用以桑皮紙薄薄攤貼。
白話文:
金瘡出血不止
蒲黃五錢,研成細末,用熱酒沖服,或用牡蠣粉敷上,即可止血。
另一妙方:將白蠟研成細末敷上,血立刻止住,然後傷口就會癒合。
箭鏃傷
將海螵蛸研成細末,敷在傷口上。
取出箭鏃
將白象牙研成細末,用水調勻敷在箭鏃周圍,箭鏃會自動脫落。將花蕊石研成細末敷在箭鏃周圍,箭鏃也會自行脫落。
玉紅膏
正宗麻油二兩,煎至滾沸,去除浮沫,煎煮兩三次後,加入老黃蠟一兩或八錢,在冬季只需攪拌使其融化。再煎煮五、六次,撈起,盛放在瓷器中,放入冷水中攪拌三、五次,直至熱氣散去,立即加入以下細藥:
輕粉末(八分),飛丹(三分),珍珠(研磨成極細的細末,三分),黃柏末(三分,生用),象皮(用陰陽瓦焙製至微黃,見風後稍脆,即研成細末,三分。若無則可用象牙末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