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全書》~ 卷三 (1)
卷三 (1)
1. 腦後發(俗名對口。)
生項後入髮際正中,因與口對,故俗名對口,患偏兩旁則名偏對口。治當辨其紅白:色紅者用五通丸、醒消丸、敗毒散,潰後,托毒散、醒消丸;色白者,用陽和湯、十全大補湯。如口乾作渴,飲水不歇,小便頻數,或淋瀝作痛,舌上燥黃如雞內金者,乃腎水枯竭,心火上炎,此證最惡,急用加減八味丸以滋補之,否則不救。余按癰疽治法。
五通丸(通用五十。)
醒消丸(通用四十七。)
敗毒湯(通用三。)
內托散(通用三十八。)
陽和湯(通用五。)
十全大補湯(通用二十六。)
加減八味丸(通用四十六。)
白話文:
【病症名稱:腦後長瘡(民間俗稱為對口。)】
【病症描述】:這種病常發生在頸部後方頭髮邊緣的正中位置,由於位置與嘴巴相對,所以民間稱之為「對口」。如果長在頸部兩側,則被稱為「偏對口」。
【治療方式】:應先判斷其顏色來決定治療方法:
- 如果顏色是紅色,可用五通丸、醒消丸、敗毒散來治療,等到瘡口潰爛後,再用託毒散、醒消丸。
- 若顏色是白色,可使用陽和湯、十全大補湯進行治療。
【特殊情況】:若患者感到口乾舌燥,極度渴望喝水,且頻繁小便,甚至排尿時感到疼痛,舌苔乾燥呈黃色,形狀如雞內金,這代表腎臟功能衰竭,心臟火氣上升,屬於極為嚴重的情況,需立即使用加減八味丸來滋養補充,否則將有生命危險。
【附註】:以下藥物皆為通用治療方法:
- 五通丸(通常用於五十種病症。)
- 醒消丸(通常用於四十七種病症。)
- 負毒湯(通常用於三種病症。)
- 內託散(通常用於三十八種病症。)
- 陽和湯(通常用於五種病症。)
- 十全大補湯(通常用於二十六種病症。)
- 加減八味丸(通常用於四十六種病症。)
2. 失榮
生於肩之上,耳之前後。初起腫核皮色如常,日漸長大,堅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痛,半載一年方作陰痛,由憂思恚怒,痰氣凝結而成。初宜服紫元丹消之,每隔兩日進一服,所隔之兩日,以陽和湯,犀黃丸早晚輪服,外敷抑陰散。如潰,貼陽和解凝膏,內亦以陽和湯、犀黃丸輪服,日日不間,可冀收功。
若經久潰,氣血衰弱,形體瘦削,破爛紫斑,滲流血水,或腫泛如蓮,穢氣燻人,愈久愈大,越潰越堅者,俱屬敗證不治。
紫元丹(通用五十一。)
陽和湯(通用五。)
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陽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抑陰散(通用五十八。)
白話文:
這是一種病名為「失榮」的病症,主要生長在肩膀上方,耳朵的前後位置。剛開始發病時,會出現一個腫塊,皮膚顏色看起來和平常一樣,但隨著時間逐漸增大,變得像石頭一樣堅硬,推它不會移動,按壓下去也不會感到疼痛,大約半年到一年後才會開始有陣陣的隱痛。這種病症是由於長期的憂慮、憤怒,以及痰氣凝結所導致的。
初期應服用「紫元丹」來消散腫塊,每兩天服用一次,而在未服用藥物的兩天,則交替服用「陽和湯」和「犀黃丸」,早晚各一次,外用「抑陰散」敷於患處。如果已經潰爛,則貼上「陽和解凝膏」,同時內服「陽和湯」和「犀黃丸」,每天持續服用,這樣有機會見效。
然而,如果病況持續很久,導致身體氣血虛弱,形體變得瘦削,傷口破爛且有紫色瘀斑,滲出帶血的液體,或者腫脹得像蓮花一樣,散發出難聞的氣味,而且病況越久越大,潰爛的地方越變越堅硬,這些都是病情惡化的徵兆,屬於無法治療的情況。
「紫元丹」、「陽和湯」、「犀黃丸」、「陽和解凝膏」、「抑陰散」,分別是對應的藥方編號。
3. 瘰癧
小者為瘰,大者為癧,生於項間。初起一小核在皮裡膜外,不覺疼痛,皮色不異。漸大如桃李,旁增不一。諸書辨其名類云:形軟遇怒即腫盛者,名氣癧;堅硬筋縮者,名筋癧;形如蛤蜊堅硬作痛作腫者,名馬刀瘰癧;一包而生數十枚者,名蓮子癧;繞項而生者,名蛇盤癧;其形大小不一連接數枚者,名子母癧;如黃豆結莢一般者,名鎖項癧;形小多癢者,名風癧;生項間延至胸腋者,名瓜藤癧;一枚上堆累三、五枚盤疊成攢者,名重臺瘰癧;生如鼠形名鼠癧,又名鼠瘡,累累如串,俗名老鼠串。要皆屬肝腎虛損,氣結痰凝而成。
初起用子龍丸每服三分,淡薑湯下,日三次。外敷烏骨膏。小孩不能服丸者,用小金丹日日敷之,至愈乃止。數年忌食香橙,食則復發。
一、內潰爛或成膿未潰者,或兼有未盡成膿者,則用犀黃丸止其已潰之痛,松其成膿未潰之脹,消其未盡成膿之核。其已成膿者,用咬頭膏穿之,兼服溫補祛痰活血壯氣之劑,如陽和湯、加味二陳湯、加味保元湯、四物養榮湯,皆可隨宜選用,外貼陽和解凝膏。
一、潰爛延至肩、胸、脅下,不堪之極,四、五年不能愈者,用洞天救苦丹三服、犀黃丸六服,按潰爛不斂規法服之。外用荊芥根下一段,剪碎煎湯,溫洗良久,敷雄樟散。待幾日後,皮色變白、孔內紅活,接服大棗丸,肌肉漸長,用生肌藥收功。
一、有爛至咽喉,飲熱湯外覺熱痛者,乃危險之極,稍遲則爛穿咽喉不救。急取硬柴心一根,量本人中指,量其三指,共積一薪,隨其長短,男左女右,就手之左右,即在手下之腳骨正中骨頂之處定準,一直量上盡頭,以墨記,取艾團連灸三壯,膏藥掩之,可保咽喉不穿,然後按前治法。
一、凡潰後,瘡中或有紫塊,切不可妄用針刺,當聽其自化。
雄樟散
雄黃,樟腦(等分)
上研粉,麻油調,頻掃患上。
灸瘰癧秘法(存驗。)
取肩尖、肘尖骨縫交接處,各有一穴,即手陽明經肩顒,曲池二穴也。當以指甲掐之,覺有痠麻方是,各灸七壯,在左灸左,在右灸右,左右俱病者,俱灸之。(按景岳云:嘗用此法甚效。)
又,瘰癧不論已成未成,已潰未潰,俱宜灸之,以手仰置肩上微舉起,則肘骨尖自見,即是灸處。以三、四十壯為度,如患三、四年不愈者,辰時灸至申時,三次灸即愈,更服溫補之劑。按此法乃單灸曲池,以多為貴也。然但用前法,則已妙矣。倘有不應者,又當以此法治之。
子龍丸(通用五十六。)
小金丹(通用五十二。)
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陽和湯(通用五。)
加味二陳湯(通用十八。)
加味保元湯(通用二十九。)
四物養榮湯(通用二十七。)
白話文:
瘰癧,小的叫瘰,大的叫癧,長在脖子上。初期是一個小硬塊在皮膚內,不痛,皮膚顏色沒變化。漸漸長大像桃子李子一樣大,周圍還會長出其他硬塊。古書上根據其特徵分類:軟的,生氣就腫大的,叫氣癧;堅硬、肌肉萎縮的,叫筋癧;像蛤蜊一樣堅硬疼痛腫脹的,叫馬刀瘰癧;一個地方長出很多個的,叫蓮子癧;繞著脖子長的,叫蛇盤癧;大小不一,連在一起的,叫子母癧;像黃豆結莢一樣的,叫鎖項癧;小的而且很癢的,叫風癧;從脖子長到胸部腋下的,叫瓜藤癧;一個上面堆積三五個,像塔一樣的,叫重臺瘰癧;長得像老鼠的,叫鼠癧,也叫鼠瘡,一個個連起來像串的,俗稱老鼠串。這些都屬於肝腎虛損,氣滯痰凝造成的。
初期可用子龍丸,每次三分,用淡薑湯送服,一天三次。外敷烏骨膏。小孩不能吃丸藥的,用小金丹每天敷,直到痊癒。好幾年內忌吃香橙,吃了會復發。
如果內部潰爛或化膿還沒潰破的,或者同時有還沒化膿的,就用犀黃丸止痛,緩解還沒潰破的腫脹,消散還沒化膿的硬塊。已經化膿的,用咬頭膏挑破,同時服用溫補祛痰活血壯氣的藥,像陽和湯、加味二陳湯、加味保元湯、四物養榮湯,都可以根據情況選擇,外貼陽和解凝膏。
如果潰爛蔓延到肩膀、胸部、腋下,非常嚴重,四五年都好不了的,用洞天救苦丹三劑、犀黃丸六劑,按照潰爛不癒合的治療方法服用。外用荊芥根一段,切碎煎湯,溫熱洗很久,再敷雄樟散。幾天後,皮膚顏色變白,傷口裡面紅潤有活力,就服用大棗丸,肌肉漸漸長好,再用生肌藥收口。
如果爛到咽喉,喝熱湯時感覺外面熱痛,那就非常危險了,稍微延遲就會爛穿咽喉沒救了。要趕快取一根硬柴心,長度是本人中指的三指長,根據長短,男左女右,在腳骨正中間的骨頭頂端量好,用墨記號,用艾灸團灸三壯,貼上膏藥,可以防止咽喉穿孔,然後再按照之前的治療方法。
凡是潰爛後,瘡裡面有紫色的塊,絕對不能亂用針刺,應該讓它自己消散。
雄樟散:雄黃、樟腦(等量)研磨成粉,用麻油調勻,經常塗抹在患處。
灸瘰癧秘法:(驗方)在肩峰、肘尖骨縫交界處,各有一個穴位,就是手陽明經的肩髃、曲池穴。用指甲掐按,感覺酸麻就是穴位,每個穴位灸七壯,左側病灸左側,右側病灸右側,兩側都病的,都灸。(按景岳云:曾經用這個方法效果很好。)
又,瘰癧無論是已經形成的還是未形成的,已經潰爛的還是未潰爛的,都應該灸治。把手放在肩膀上微微抬起,肘尖就露出來了,那就是灸治的地方。灸三四十壯為度,如果患病三四年不好,辰時灸到申時,三次灸就能痊癒,再服用溫補藥。按這個方法是單獨灸曲池穴,灸得多效果越好。但只用前面的方法,就已經很好了。如果沒效果,再用這個方法治療。
(子龍丸、小金丹、犀黃丸、陽和湯、加味二陳湯、加味保元湯、四物養榮湯的劑量已在原文中列出,此处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