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全書》~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三
2. 項部證治(計五證)
3. 筋脈
頸項俗名脖項,之前有缺盆,缺盆之中即任脈之天突穴,為頸前居中第一行脈。缺盆之上有人迎穴,喉間開一寸五分,屬胃,為頸前第二行脈。人迎後一寸五分名扶突穴,屬大腸,即頸前第三行脈。扶突後名天窗穴,屬小腸,即頸中第四行脈。天窗後為膽脈,頸中無穴,乃第五行脈。
膽脈後名天牖穴,屬三焦,即頸中第六行脈。天牖後天柱穴,屬膀胱,即頸中第七行脈。天柱後居頸之中央者督脈也,名天府,自前中一行至此為第八行脈。
缺盆,(缺盆穴在橫骨上左右各一,為一十二經之道路。)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足陽明胃、足少陽膽、手少陽三焦脈俱入缺盆。手太陰肺、足陽明胃、足少陽膽、足太陽膀胱俱結缺盆。
白話文:
【筋脈】
頸部常被俗稱為脖子,在其前方有個部位叫做缺盆,而缺盆的正中央就是任脈上的天突穴,這就是頸部前方第一條脈絡。在缺盆上方則有人迎穴,位於喉嚨旁邊開口約一寸五分處,屬於胃部,這是頸部前方的第二條脈絡。人迎穴後方一寸五分的位置叫做扶突穴,屬於大腸,即是頸部前方的第三條脈絡。扶突穴後面的名字是天窗穴,屬於小腸,即是頸部中間的第四條脈絡。天窗穴後方是膽脈,雖然頸中沒有特定穴位,但仍是第五條脈絡。
膽脈後方的名字叫天牖穴,屬於三焦,即是頸部中間的第六條脈絡。天牖穴後方則是天柱穴,屬於膀胱,即是頸部中間的第七條脈絡。天柱穴後方,位於頸部正中央的是督脈,又稱為天府,從前方中間一路到此成為第八條脈絡。
關於缺盆:(缺盆穴位在橫骨上方左右兩側各一個,是十二經絡的必經之路。)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足陽明胃、足少陽膽、手少陽三焦的脈絡都進入缺盆。手太陰肺、足陽明胃、足少陽膽、足太陽膀胱的脈絡都在缺盆處交匯。
4. 癰疽就簡
天柱疽,生項後高骨即大椎骨也,患形初起如臥蠶極癢。魚尾毒,生項後髮際下兩旁骨,俗名燕尾,即偏腦疽之小證也,左右同。百脈疽,初發漫腫,大小數塊環繞頸項,其色紅紫痛熱,不食,氣逆咳嗽。結喉癰,生項前結喉之上,又名猛疽,以其毒氣猛烈也。夾喉癰,生結喉之兩旁。俱按陽癰陰疽則例治法。
白話文:
【癰疽簡易治療】
天柱疽,生於頸後方的高骨,也就是大椎骨的位置,剛開始發病時形狀像一隻趴著的蠶,非常癢。
魚尾毒,長在頸後髮際下方兩側的骨頭上,一般稱為燕尾,是偏腦疽的輕微症狀,左邊右邊都有可能出現。
百脈疽,初期會出現多塊大小不一的腫脹,環繞著脖子,顏色呈現紅紫色,伴隨疼痛與熱感,病人會有食慾不振,氣喘以及咳嗽的症狀。
結喉癰,長在頸前喉結上方,又名猛疽,因為它的毒性非常強烈。夾喉癰,則是生長在喉結兩側。
這類疾病的治療方式,都應按照陽癰陰疽的標準療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