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昌

《外科證治全書》~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瘡中生蛆蟲治法

夏日諸瘡潰爛,失於洗滌,積膿汙穢,致蒼蠅叢聚生蛆。用皂礬水飛末摻之,其蛆即化為水,或以鹿角燒灰,醋調塗之,或以柏枝燒瀝,取油塗之。亦有冬月瘡潰生蛆者,陰濕所化也,治法亦同。

白話文:

夏季的時候,各種瘡傷潰爛,若沒有及時清洗,膿液積聚污穢,就會招來蒼蠅群聚產卵生蛆。可以用皂礬水研磨成細末,撒在上面,蛆蟲就會化為水;或者用鹿角燒成灰,用醋調和後塗抹在傷口上;也可以用柏樹枝燒成炭,收集其油脂塗抹傷口。

即使是冬月陰冷潮濕,瘡傷潰爛生蛆,也是陰濕環境所致,治療方法也與夏季相同。

2. 筋脈

巔,(頭頂也,巔骨俗名天靈蓋。)足厥陰肝脈與督脈會於巔,足太陽膀胱脈交巔,足少陽膽脈交巔。

腦,(頭骨之髓也。)足少陰腎筋屬海髓,足太陽膀胱脈絡腦角,(額兩旁稜處,)足少陽筋皆直上頭角。

額顱,(髮際之下,兩眉之上是也,亦名顙。)足陽明胃至額顱,手陽明大腸筋上額左角,手少陽三焦筋結額上角,足太陽膀胱筋下額。

發,足少陰腎主之。

白話文:

頭頂叫做巔,俗稱天靈蓋。肝經和督脈在頭頂交會,膀胱經也經過頭頂,膽經也經過頭頂。

腦是頭骨裡的髓。腎經的筋絡連接到腦髓,膀胱經的脈絡經過額頭兩側的稜角,膽經的筋絡也直上頭角。

額頭叫做額顱,也叫顙,位於髮際之下,兩眉之上。胃經經過額顱,大腸經的筋絡上行到額頭左側角,三焦經的筋絡連結到額頭上側角,膀胱經的筋絡在額頭下方。

頭髮是由腎經主導的。

3. 癰疽就簡

百會疽,亦名玉頂發,生巔頂正中百會穴。佛頂疽,生囟門之前。勇疽,亦名腦發疽,生目小眥之後五分,童子髎穴。鬢疽,生左、右鬢角。額疽,生額正中。旁額疽,生額左、右角上。玉枕疽,生腦後玉枕骨上四寸半,近腦戶。腦後發,生玉枕之下風府穴。透腦疽,生百會穴之前,囟門之際。

侵腦疽,生透腦疽前側下五處穴。腦鑠,生腦後風府穴,二大筋之中,穴中央。發疽,生髮內囟門上,小兒患名鱔拱頭。俱按癰疽則例治之。

白話文:

百會疽等各種頭部瘡瘍的中醫古籍描述:

百會疽,又稱玉頂發, 生於頭頂正中央的百會穴。

佛頂疽, 生於囟門之前。

勇疽,又稱腦發疽, 生於目外眥(眼角)後五分,童子髎穴。

鬢疽, 生於左右鬢角。

額疽, 生於額頭正中央。

旁額疽, 生於額頭左右角上。

玉枕疽, 生於腦後玉枕骨上四寸半,靠近腦戶穴。

腦後發, 生於玉枕之下風府穴。

透腦疽, 生於百會穴之前,囟門附近。

侵腦疽, 生於透腦疽前側下方五處穴位。

腦鑠, 生於腦後風府穴,兩條大筋之間的穴位中央。

發疽, 生於頭髮內囟門上,小兒患此病稱為鱔拱頭。

上述各類頭部瘡瘍,皆可依照癰疽的治療原則進行處理。

4. 大頭毒

(俗名大頭傷寒。)

頭目赤腫,耳前後尤甚,疼痛不可忍,發熱惡寒,咽嗌填塞,牙關緊急,涕唾稠黏,飲食難下,不得安臥,此乃寒復皮毛,郁遏經絡不得散,聚而為腫,宜以苦溫之劑溫之。溫經散寒,用托裡溫經湯,依方服之,以薄衣復其首,以厚被複其身,臥於暖處,使經血溫,腠理開,寒氣散,陽氣升,大汗出後,腫減八、九,再去麻黃、防風,加連翹、牛蒡子全愈。

一、凶荒之際,疫氣流行,凡患如前證,而家家戶戶傳染者,當按後面部時毒之法治之。

白話文:

俗稱大頭傷寒的疾病,症狀是頭部紅腫,尤其是耳朵前後特別嚴重,疼痛難忍,發燒怕冷,喉嚨堵塞,牙關緊閉,鼻涕口水又稠又粘,難以吞嚥食物,無法安睡。這是因為寒氣入侵皮膚毛髮,阻塞經絡無法散發,聚集在一起形成腫脹,需要用苦溫的藥物來溫暖它。溫經散寒,可以用溫經湯,按照藥方服用,用薄衣服覆蓋頭部,用厚被子蓋住身體,躺在溫暖的地方,讓經血溫暖,毛孔張開,寒氣散去,陽氣上升,大量出汗後,腫脹就會減輕八九成,再去除麻黃和防風,加入連翹和牛蒡子,就可以完全治癒。

如果在饑荒時期,疫病流行,患者出現上述症狀,而且家家戶戶都有感染的情況,就要根據後面治療面部時毒的方法來治療。

托裡溫經湯

麻黃(五分或八分),升麻(五分),防風,乾葛,人參,白芷,當歸,白芍,甘草,蒼朮(各一錢)

上水二鍾煎一鍾服,臥暖處,得汗乃散,或加柴胡。

白話文:

服用麻黃(五分或八分)、升麻(五分)、防風、乾葛、人參、白芷、當歸、白芍、甘草、蒼朮(各一錢)等藥材,加水兩碗煎煮成一碗,服用後臥於溫暖處,直到出汗為止,即可散寒。也可依情況加入柴胡。

5. 鱔拱頭

(潰久名螻蛄串。)

患生嬰孩頭髮內,腫塊不紅,初起往往錯認跌腫,至高大作疼方知覺。醫者每以為頭屬陽,漫用清涼解毒,是以潰者內膿復拱,增出不一;不知此患色白,其膿不紅,乃陰寒虛弱之證也,宜用小金丹療之。初起三服乃消,潰後七丸而愈,外貼陽和解凝膏。如能服煎劑者,則以加味保元湯加當歸、熟地服之尤善。

小金丹(通用五十二。)

白話文:

嬰兒頭上生瘡,腫塊不紅,初期常誤以為是跌傷,等到腫得很大很痛才發覺。醫生往往認為頭部屬陽,便用清涼解毒藥物,結果膿液反而積聚,病情更加嚴重;其實這種瘡色白,膿液不紅,是陰寒虛弱引起的,應該用小金丹治療。初期服用三劑即可消腫,潰爛後服用七丸便能痊癒,並外敷陽和解凝膏。如果能服用煎藥,則用加味保元湯加入當歸、熟地服用效果更佳。

陽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加味保元湯(通用二十九。)

白話文:

陽和解凝膏:一種中藥製劑,具有溫陽、散寒、化瘀的功效。 加味保元湯:一種改良版的傳統中醫方劑,由保元湯的基礎上添加了其他藥物組成,主要用於調理身體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

6. 鬈毛瘡

(又名髮際瘡。)

生頭上及頂後髮際,頂白肉赤,狀似葡萄,痛如錐刺,癢如火燎,破流膿水,亦有浸淫發內者,惟胖人多生之,乃內郁濕也。宜貼以黃香餅。

黃香餅

黃柏(一兩),乳香(三錢)

上各末共研,槐花煎水調作餅貼之。

白話文:

這種瘡,又叫髮際瘡,長在頭頂和後腦勺的髮際邊緣,頂部是白色,肉是紅色,形狀像葡萄,疼痛像針刺一樣,癢得像火燒一樣,破了會流膿水,有的還會浸潤到頭髮裡。這種病多見於肥胖的人,是內部鬱積濕氣引起的。可以用黃香餅貼敷治療。黃香餅由黃柏一兩、乳香三錢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槐花煎水調成餅狀,貼在患處。

7. 禿瘡

生頭皮上,初起小者如豆,大者如錢,其癢難堪,撓破出水,結白膿痂,日久延漫成片,發盡根絕。此證多系胎毒,宜用防風通聖散料,以醇酒浸透,焙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量其壯弱用之,食後白滾湯調下,服至頭上多汗為驗。外於剃頭後,煎滾水沖灰湯溫洗,敷掃蟲散,敷後不可再洗,日日敷藥,至愈乃止。

防風通聖散(通用七。以八劑作一料生甘草倍用。)

掃蟲散

白話文:

頭皮上長出小疙瘩,一開始像豆子般大小,大的像銅錢,奇癢無比,抓破後會流出水,結痂並形成白色膿包,時間久了會蔓延成片,頭髮會脫落。這種情況大多是胎毒引起的,可以用防風通聖散,用酒浸泡後烘乾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到兩錢,根據體質調整用量,飯後用白開水送服,直到頭上出汗為止。外用方法是剃頭後,用滾水沖洗藥灰,溫熱後敷上掃蟲散,敷藥後不要再洗頭,每天敷藥,直到痊癒。

獨核肥皂(一個,分開去核,以洋糖填實,內入巴豆仁,每片兩粒半,仍將肥皂合好,外用線扎,合泥包固,火煅,取出冷定,去泥,研為極細末。)輕粉末,檳榔(各八分。)

上藥共研細末,香油調膩敷之。

附方(存驗。)

大風子仁,木鱉子仁,蛇床子(各五錢),輕粉(三錢)

上藥共研細末,麻油入小鍋內熬至滴水成珠調之。以刀刮去瘡痂,花椒湯洗淨,將藥敷上,日敷一次,八日愈。

又附方(存驗。)

藜蘆(一兩)

上研極細末,豬脂調塗之。

白話文:

肥皂膏

  • 肥皂一個,去除果核,用砂糖填滿,放入巴豆仁,每塊肥皂放入兩粒半,再將肥皂黏合,用線綁緊,以泥巴包覆,放入火中燒,取出後冷卻,去除泥巴,研磨成極細的粉末。
  • 輕粉末和檳榔(各八分)。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末,用香油調勻敷於患處。

附方(供參考)

  • 大風子仁、木鱉子仁、蛇牀子(各五錢),輕粉(三錢)。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末,加入麻油於小鍋內煮沸,直到滴水成珠後調製藥膏。用刀颳去瘡痂,用花椒湯清洗乾淨,將藥膏敷上,每天敷一次,八天後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