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全書》~ 卷一 (6)
卷一 (6)
1. 論斂
肌肉者,脾胃所主。收斂者,血氣所關。苟使脾胃強,血氣旺,則昨腐今生,朝膿夕斂,何致遷延歲月,臭爛起肛,受苦萬狀。故曰:初腫宜消其壅滯之漸,既潰宜托其惡毒之餘。毒盡宜斂,斂之法,但當大壯血氣,純補脾胃,不可泛敷生肌之藥。蓋毒盛自潰,毒儘自斂,如水到渠成,不容矯強,以圖速效。
若餘毒未盡,妄敷生肌藥,阻蓋毒氣,反致延邊腐臭,為害非淺。果其痛失腫平,色轉紅活,而內補外敷,不日可斂矣。學者審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肌肉和身體康復的觀點,認為肌肉主要由脾胃主管,而身體的收斂機能則與血液循環息息相關。如果脾胃功能強健,血液旺盛,那麼即使昨日身體還在腐爛,今日也能開始修復,早上還有膿瘍,晚上就能開始收斂,就不會出現病情拖延數月,導致嚴重臭爛,讓人承受無比痛苦的情況。
因此,這段文字提到,當疾病剛開始腫脹時,應先消除體內的瘀滯;當膿瘍已經潰破,就要托出體內殘餘的毒素。當毒素完全清除後,才該進行收斂。而收斂的方法,主要是強化血液和氣力,專心補充脾胃,而不應該隨便使用促進肉芽生長的藥物。因為毒素過多自然會導致潰爛,毒素完全清除後自然就會收斂,就像水流到一定程度自然會形成渠道,不能強求快速見效。
如果體內毒素尚未完全清除,就胡亂使用促進肉芽生長的藥物,可能會阻礙毒素排出,反而導致周圍組織腐爛發臭,造成的傷害不容小覷。只有當疼痛消失,腫脹消退,皮膚恢復紅潤活潑,再配合內服外敷的治療,不用多久就能痊癒。學者們應仔細理解這些道理。
2. 論痛
諸痛皆由氣血瘀滯不通而致。凡寒熱虛實、膿瘀風氣,皆能為痛,不可不為之辨。夫色赤焮痛者熱也。色白痠痛者寒也。不脹不悶揉按暫安者虛也。又脹又悶畏人挨按者實也。痛如筋牽、雞啄,惡寒惡熱者膿也。痛如肉拗、氣抽、微脹者瘀也。痛而走注者風也。痛而刺脹者氣也。
諸痛如此,而止痛之法,要在臨病制宜。熱毒之痛,以寒涼折其熱,而痛自息。寒邪之痛,以溫熱和其寒,而痛自除。因虛而痛者補其虛,因實而痛者瀉其實,因燥而痛者潤之,因塞而痛者通之,因膿血閉郁者開之,因惡肉浸潰者化之,因陰陽不和者調之,因經絡秘澀者利之。隨機應變,方為上上治法也。
白話文:
【討論疼痛】
所有的疼痛大都是因為氣血阻滯,無法順暢流通所導致的。不管是寒症、熱症、虛證、實證,或是膿腫、瘀血、風邪、氣滯,都能引起疼痛,我們必須學會區分這些不同類型的疼痛。
如果皮膚紅腫且疼痛,這通常是熱症的表現。若是皮膚蒼白且感到痠痛,則可能是寒症。如果不感到脹滿或悶痛,且在揉按後能暫時舒緩,這通常表示是虛證。若是在脹滿及悶痛的同時,還害怕他人觸碰,這往往是實證的表現。當疼痛感覺像肌肉被拉扯,或像雞在啄食,且對冷熱都感到不舒服,這可能有膿腫。若疼痛感像肌肉被扭轉,氣血被抽動,且有輕微的脹痛,這可能是瘀血。如果疼痛會在身體各處移動,這可能是風邪所致。若疼痛感像針扎或脹痛,這通常是氣滯。
對於這些不同類型的疼痛,止痛的方法應視病情來決定。對於熱毒引起的疼痛,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抑制熱度,疼痛自然會消失。對於寒邪引起的疼痛,用溫熱的藥物來和解寒氣,疼痛就能消除。如果是因為虛弱導致的疼痛,就該補充虛弱的部分;若是因為實證,則要排除實證;若是由於乾燥導致的疼痛,就該滋潤;若是由於堵塞導致的疼痛,就該疏通;若是由於膿血鬱結,就該開導;若是由於壞死組織腐爛,就該化解;若是由於陰陽失調,就該調和;若是由於經絡阻塞,就該通暢。隨病情的變化來應對,纔是最好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