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全書》~ 卷一 (7)
卷一 (7)
1. 癰疽就簡
顴瘍顴疽。生顴骨尖處。頰瘍。生耳下頰車骨間。鳳眉疽。生眉稜骨。眉心疽。生兩眉中間,又名印堂疽。虎髭毒。生下唇之下中央,又名頦癰,又名承漿疽。俱按癰疽則例治之。
一、形小如豆,色紫頂焦,或如泡,麻癢木痛,惡寒發熱者,疔也,當按疔瘡治法。如生人中正中,名龍泉疔,尤惡,稍遲多致不救。
白話文:
【癰疽簡易處理】
如果長在顴骨尖端的病變,我們稱之為顴瘍或是顴疽;而若病變出現在耳朵下方、頰車骨之間,則被命名為頰瘍。另外,若是在眉稜骨上出現的病變,我們會稱之為鳳眉疽;而在兩眉中間的病變,則被叫做眉心疽,又有一個別名叫印堂疽。還有一種情況,是病變出現在下脣下方的中央位置,這種情況被叫做虎髭毒,同時它也被稱作頦癰或是承漿疽。這些病變都應按照癰疽的治療原則來處理。
另一種情況是,如果病變形狀很小,大約像豆子一樣,顏色呈現紫色,頂部焦黑,或者看起來像泡泡,伴隨著麻木、刺痛、奇癢無比,並且有發冷發燒的症狀,這種情況就是疔。對於疔的處理,應按照疔瘡的治療方法進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疔長在人中正中的位置,這種情況被稱為龍泉疔,極為嚴重,稍有延誤很可能導致無法救治。
2. 時毒
(俗名大頭天行。)
時毒者,四時不正之疫氣而感於人也。初覺憎寒發熱,恍惚不寧,肢體痠痛,或兼咽痛,次發腮項、頷頤、耳前後,腫盛無頭,或似結核,或兼起疙瘩,甚至頭面俱腫,焮赤疼痛,口舌乾燥,咽喉不利。常見年歲凶荒,芻蕘之人多患之,乃飢飽不時,胃氣有損,邪氣乘虛而入,客於心肺之間,上攻為患,宜從輕治,安里為主,兼升散解毒,用普濟消毒飲最善。如不應,則宜砭去惡血,仍投前藥即應。
更於鼻內搐通關散,取十餘嚏即效。若搐藥不嚏,及神昏喉塞語言不出者,不治。凡左右侍病之人,日日用搐藥取嚏,始不傳染,此預防之法也。
閱諸書治法,凡初起耳項腫痛,狀似傷寒,惡寒發熱者,人參敗毒散微汗之;兼口渴大便秘結,表裡俱實者,防風通聖散疏利之;無表裡證,或已汗下腫不消者,小柴胡湯加連翹、元參、桔梗、薄荷、鼠黏子、天花粉,或加酒炒黃連和解之。如已汗下解毒不消,勢將作膿,氣弱難潰者,用消毒托裡。此皆古人治時毒之法,錄備參用。
普濟消毒飲
黃連(五錢,酒炒),黃芩(五錢,酒炒),橘紅(二錢),元參(二錢),生甘草(二錢),人參(三錢),連翹(一錢),馬勃(一錢),鼠黏子(一錢),薄荷葉(一錢),板藍根(一錢),桔梗(二錢)白殭蠶(七分,炒),升麻(七分),柴胡(二錢)
上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之,服盡即愈。或加川芎、當歸,㕮咀三、五錢,水煎稍熱,時時服之。如大便硬,加熟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
消毒托裡散
黃耆,人參,白朮,當歸,白芍,川芎,甘草,白芷,金銀花,熟地黃(等分量用之)
上水煎,分瘡之上下,食之前後,服之。
通關散
細辛(用真者,藥店每以馬蹄香草亂之。),薄荷,豬牙皂角
上等分,為極細末,以紙拈少許入鼻內,候得嚏口開,隨進湯藥。一方,只用二味,無薄荷。
人參敗毒散(通用三)
防風通聖散(通用七)
小柴胡湯(通用十四)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時毒」,在民間俗稱為「大頭天行」。
「時毒」是指四季中不正常的疫氣感染人體所致。剛開始會感到寒冷發燒,精神恍惚不安,身體痠痛,有時候還會咽喉痛。接著腮幫子、頸部、下巴、耳朵前後開始腫脹,但沒有膿頭,可能像淋巴結腫大,或者出現疹塊,甚至整個臉部都腫脹,紅熱且疼痛,口舌乾燥,咽喉不適。這種疾病通常在年景不好、生活艱苦的人羣中較常見,因為他們的飲食不定,胃氣受損,邪氣趁虛而入,主要影響心肺區域,導致上部的病痛。治療上應先安撫內臟,再輔以解毒與升散的藥物,使用「普濟消毒飲」效果最好。如果反應不佳,可以試著針刺放血,再配合前面的藥物,通常就會有效。
另外,可在鼻子裡撒些「通關散」,打十幾個噴嚏就能見效。若使用「通關散」但未打噴嚏,或者病人已經意識模糊、喉嚨阻塞無法說話,則情況危急。照顧病人的親友,每天都應該使用「通關散」打噴嚏,才能避免被傳染,這是預防的辦法。
根據古籍記載,剛開始出現耳頸部腫痛,症狀類似感冒,惡寒發燒的情況,可使用「人參敗毒散」發汗。如果併有口渴、大便乾結,內外皆實的症狀,則可用「防風通聖散」疏利。若是沒有內外證,或者已經發汗或瀉下但腫脹仍未消退,則可考慮使用「小柴胡湯」加連翹、玄參、桔梗、薄荷、鼠粘子、天花粉,或者加入酒炒黃連來調和。如果發汗瀉下解毒後仍不消腫,並且有化膿傾向,但因氣虛難以潰破,可使用「消毒託裡散」。這些都是古人治療「時毒」的方法,整理出來供參考。
以下是提到的幾個方劑:
-
「普濟消毒飲」:黃連、黃芩、橘紅、玄參、生甘草、人參、連翹、馬勃、鼠粘子、薄荷葉、板藍根、桔梗、白僵蠶、升麻、柴胡。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一半用水調和隨時服用,另一半做成蜜丸含化。或者加入川芎、當歸,水煎稍微溫熱後隨時服用。如果大便乾硬,可加入熟大黃來促進排便。
-
「消毒託裡散」:黃耆、人參、白朮、當歸、白芍、川芎、甘草、白芷、金銀花、熟地黃。以上藥材等量使用,水煎後根據病情在飯前或飯後服用。
-
「通關散」:細辛、薄荷、豬牙皁角。以上藥材等量使用,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紙條沾取少許放入鼻孔,等待打噴嚏。有一種配方只使用細辛和豬牙皁角兩種藥材。
-
「人參敗毒散」、「防風通聖散」、「小柴胡湯」,這些是通用的方劑。
3. 面腫
面腫有虛實。虛腫者,形羸脈弱,無痛無熱,面目浮白,或兼氣喘,乃大虛之候,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主之。實腫者,形強脈壯,紅腫面熱,煩渴,或按之痛,乃陽明壅實,風熱上攻,小兒多有此證,宜用防風通聖散;甚者,以木香檳榔丸下之,外以杏仁杵膏塗腫處。
一、因飲酒過度,濕熱上蒸麵腫者,用四君子湯,加藿香、葛根、滑石、天花粉主之。
二、甑上熱氣熏面腫痛者,用炊布燒存性,敷之。
木香檳榔丸
木香,檳榔,青皮(醋炒),陳皮(炒),枳殼(炒),黃柏(酒炒),黃連(吳茱萸湯炒),莪朮(以上各五錢醋煮),三稜(五錢,醋炒),大黃(一兩,酒浸),香附黑牽牛(各二兩)
上用芒硝水丸,每服一錢或二、三錢,量虛實服。
八珍湯(通用二十五)
十全大補湯(通用二十六)
防風通聖散(通用七)
四君子湯(通用二十)
白話文:
[面部腫脹]
面部腫脹可分為虛證和實證。虛證的腫脹,身體瘦弱,脈搏微弱,沒有疼痛也沒有發熱,臉部和眼睛浮腫且蒼白,可能伴有呼吸困難,這是極度虛弱的症狀,應使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來調理。
實證的腫脹,身體健壯,脈搏強勁,臉部紅腫且發熱,感到煩躁口渴,或者按壓會痛,這是因為胃腸道阻塞,風熱上攻所致,兒童常見這種情況,適合使用防風通聖散治療;病情嚴重時,可以使用木香檳榔丸來疏通,並在外部塗抹杏仁研磨成的膏狀物在腫脹處。
一、如果因為飲酒過量,導致濕熱上蒸引起面部腫脹,可用四君子湯,加入藿香、葛根、滑石、天花粉來處理。
二、若是由於熱氣蒸騰導致面部腫脹疼痛,可用煮飯的布燒成灰,敷在腫脹處。
_木香檳榔丸_的配方如下:
木香、檳榔、青皮(醋炒)、陳皮(炒)、枳殼(炒)、黃柏(酒炒)、黃連(吳茱萸湯炒)、莪朮(以上各五錢醋煮)、三稜(五錢,醋炒)、大黃(一兩,酒浸)、香附、黑牽牛(各二兩)
以上材料用芒硝水製成丸狀,每次服用一錢至二、三錢,依個人虛實程度調整。
八珍湯、十全大補湯、防風通聖散、_四君子湯_是常用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