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昌

《外科證治全書》~ 卷五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2)

1. 通用方(計七十七方)

金霜散(七十一),治不癢惡瘡、楊梅、瘭疽、火赤天疱等證。

杏仁(三錢,去皮、尖,研),雄黃(一錢五分),輕粉(一錢)

上研細末,雄豬膽汁調敷。

五寶散(七十二),治癰疽潰爛,余腐未盡,肌肉不生,用此定痛化腐生肌。

人指甲,象皮(薄切),長髮(各五錢),麝香(一錢),冰片(二分)

上用紅棗去核,逐枚包甲,以長髮捆紮,同象皮在瓦上炭火炙溶成團存性研粉加麝、冰研勻貯用。

山蓮散(七十三),治一切潰爛不堪,與內腑止隔一膜者,敷之立效。

大活鯽魚(一尾),山羊矢

上將魚破腹去雜,以山羊矢打碎,塞實魚腹,放瓦上慢火炙乾存性為末,加麝香一錢,研和貯用。

象皮散(七十四),治癰潰久爛,孔如掌之大者,以此摻之,至孔收小後,再用六和散敷。此藥並治刀傷、跌損出血。

豬前蹄扇骨(十兩,煅炭研),象皮(一兩,炙存性,研)

上共研極細聽用。

六和散(七十五),治一切癰疽等毒,痛止腐盡破爛不收者,摻上即愈。

海螵蛸,龍齒(水飛),象皮(炙存性,研末),瓜兒血竭,乳香(去油),輕粉(等分,研末)

上研極細末,或乾摻或熬雞蛋油調拂。

洞天膏(七十六),治陽癰瘡癤。

香白芷(四兩),木鱉子肉,蓖麻子仁,獨活(各三兩),大黃(三兩),乳香,沒藥(各二兩),老蔥(二斤,洗去泥,風乾,後入)

上用麻油三斤浸藥,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用桑火熬至藥枯,用絹將藥渣瀝去,將油復入鍋內熬至滴水不散,遂離火。少頃,每油一斤入炒透黃丹(研極細。)六兩,旋攪旋下,下完攪勻,再慢火熬至滴水成珠,以兩手取珠為丸,不黏指為度。離火置陰處,俟退火氣以油紙攤用。如作嫩膏則每斤油內入黃丹三兩不用六兩,熬黑取用。

陽和解凝膏(七十七),治一切陰疽潰爛、瘰癧、凍瘡、濕痰流注等證。並可貼背心截瘧。

新鮮大力草(即牛蒡子草連根葉三斤),白鳳仙花(四兩活者)

上用香油十斤,將二味熬枯去渣,次日再入後藥。

川芎(四兩),川附子,桂枝,大黃,當歸,草烏,川烏,地龍(無則用穿山甲),殭蠶,赤芍白芷,白蘞,白芨(各二兩),續斷,防風,荊芥,五靈脂,木香,香圓,陳皮(各一兩)

上熬枯,住火片時,油將冷,用夏布濾淨渣,將油稱准斤兩,用細絹將油入鍋內要清淨為度。用火熬滾,每油一斤加飛過黃丹六兩五錢,徐徐投入攪和,文火慢熬,至滴水成珠不黏指為度。即以濕粗紙罨火,將油鍋移冷灶上,下後藥末。

制乳香末,制沒藥末(各二兩),麝香末(一兩),蘇合油(四兩)

上將三味研極細,同藥合油入膏熔化攪勻,半月後攤貼。

白話文:

通用方(計七十七方)

金霜散(七十一):治療不癢的惡瘡、楊梅瘡、瘭疽、火赤天疱等症。將杏仁(三錢,去皮、尖,研磨)、雄黃(一錢五分)、輕粉(一錢)研磨成細粉,用雄豬膽汁調和後敷於患處。

五寶散(七十二):治療癰疽潰爛,膿腐未盡,肌肉不生長的情況,此方能止痛、化腐生肌。將人指甲、象皮(薄切)、長髮(各五錢)、麝香(一錢)、冰片(二分)用紅棗去核後,逐個包覆指甲,用長髮捆紮,與象皮一起放在瓦片上用炭火炙烤至溶化成團,保留藥性後研磨成粉,加入麝香、冰片研磨均勻,儲存備用。

山蓮散(七十三):治療一切潰爛不堪,與內臟僅隔一層薄膜的疾病,敷用後立即見效。將一條大活鯽魚剖開去除內臟,用打碎的山羊糞便填滿魚腹,放在瓦片上用慢火烘乾,保留藥性後研磨成粉,加入麝香一錢,研磨均勻後儲存備用。

象皮散(七十四):治療癰疽潰爛久治不愈,傷口如同手掌般大的情況,用此藥粉摻入傷口,待傷口縮小後,再用六和散敷用。此藥也治療刀傷、跌打損傷出血。將豬前蹄扇骨(十兩,煅燒成炭後研磨)、象皮(一兩,炙烤至存性後研磨)研磨成極細的粉末使用。

六和散(七十五):治療一切癰疽等毒症,疼痛不止、腐肉未盡、傷口潰爛不癒合的情況,摻入藥粉即可痊癒。將海螵蛸、龍齒(水飛)、象皮(炙烤至存性,研磨)、瓜兒血竭、乳香(去油)、輕粉(等分,研磨)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可以乾摻或用雞蛋油調和後敷用。

洞天膏(七十六):治療陽證癰瘡腫毒。將香白芷(四兩)、木鱉子肉、蓖麻子仁、獨活(各三兩)、大黃(三兩)、乳香、沒藥(各二兩)、老蔥(二斤,洗淨泥土,風乾後加入)用三斤麻油浸泡,春秋五天、夏天三天、冬天七天,用桑柴火熬煮至藥材枯乾,用絹布濾去藥渣,將油再放入鍋中熬煮至滴水不散,離火。稍涼後,每斤油加入炒透的黃丹(研磨成極細粉末)六兩,邊攪拌邊加入,加完後攪拌均勻,再用慢火熬煮至滴水成珠,用手捏取成丸,不粘手為度。離火放置陰涼處,待其散去火氣後,用油紙攤開使用。如果要製作較軟的膏藥,每斤油加入黃丹三兩,不用六兩,熬至黑色即可。

陽和解凝膏(七十七):治療一切陰疽潰爛、瘰癧、凍瘡、濕痰流注等症。也可貼於背心治療瘧疾。將新鮮大力草(即牛蒡子草,連根葉三斤)、白鳳仙花(四兩,活的)用十斤香油熬煮至枯乾,去除藥渣,次日再加入後藥:川芎(四兩)、川附子、桂枝、大黃、當歸、草烏、川烏、地龍(沒有則用穿山甲)、殭蠶、赤芍、白芷、白蘞、白芨(各二兩)、續斷、防風、荊芥、五靈脂、木香、香圓、陳皮(各一兩)熬煮至枯乾,離火片刻,待油稍涼後,用夏布過濾去除藥渣,將油稱重,用細絹布過濾後再放入鍋中,需保持乾淨。用火熬煮至沸騰,每斤油加入飛過的黃丹六兩五錢,慢慢加入並攪拌均勻,用文火慢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手為度。用濕粗紙覆蓋,將油鍋移至冷灶上,加入後藥粉末:制乳香末、制沒藥末(各二兩)、麝香末(一兩)、蘇合油(四兩),將三味研磨成極細粉末,與藥油混合,熔化後攪拌均勻,放置半月後攤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