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昌

《外科證治全書》~ 卷五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1)

1. 通用方(計七十七方)

上為細末,另以巴豆不去油加倍,同藥末搗成膏,再加白砒一分搗勻。臨用取綠豆大一粒放患頂上,用膏藥掩之。潰即揭下洗淨,用膏貼。胎前產後忌之。

附《肘後方》(亦名咬頭。)

雄麻雀矢(名白丁香,頭尖挺直者是)

上研細以米醋調。每用小豆大一粒,乘濕安患頂上即潰。一方加膽礬。

海浮散(六十二)凡陽毒潰後,宜以此敷摻,極能止痛。有毒提膿,毒盡生肌,妙品也。

乳香,沒藥(等分)

上研極細,乾摻患上,以膏藥蓋之。

平安餅(六十三),專治惡肉毒根。

烏梅肉(一錢),輕粉(五分)

上研和不見粉亮為度。如硬用津少許,不可用水。研至成膏,照患口大小作薄餅幾個,貼毒根上,用膏藥蓋之,日易一次。俟毒根不痛,落下方止。

消管錠(六十四),治瘡口久不合,內有膿管,用此化之。

皂刺尖(炙末),柘樹膜(炙淨,各五錢末),真蟾酥(一錢,淨末),榆面(一錢),紅腹金錢鱉(炙淨末,二錢)

上研極細固藏,每遇漏管先以豬鬃探其淺深,後以綿紙卷藥為條塞入。日易日塞,至愈乃至。

針頭散(六十五),治一切頑瘡,內有膿管、瘀肉以此化之。

赤石脂(五錢),輕粉,麝香(各五分),乳香(三錢),白丁香(三錢),生砒,黃丹(各一錢),蜈蚣(大者一條,炙乾)

上為末,搽瘀肉上,其肉自化。若瘡口久不合,內有膿管者,須用此腐之。以糯粉糊和作細條陰乾,紝入管內,以膏藥蓋之,內服托裡之藥。

推車散(六十六),專治多骨

推車蟲(即滾矢蜣螂,炙末),乾薑(細末)

上蟲末一錢配薑末五分,和勻研細,吹孔內。內有骨,次日不痛自出。吹過周時無骨出,則知內無多骨也。

五美散(六十七),治膿窠惡瘡

皮硝(一兩,炒末),章丹(一兩,炒研),硫黃(三錢),雄精(三錢),輕粉(一錢)

上研細末乾摻、油調俱可。或用洞天嫩膏調敷,外以綿紙掩綁,不可揭動。五日後揭下,再敷一、二次全愈。如濕癢極,則先用金銀散敷上,再用此藥加敷。

螵蛸散(六十八),治濕熱破爛,毒水淋漓等證。或下部腎囊,足股腫痛,下疳諸瘡。

海螵蛸(不必浸),人中白(等分,煅)

上為細末,先以湯熏洗患處,後以此藥撒之。如干者,以麻油或熬豬油或蜜水調敷。如腫而痛者,加冰片少許。如濕水甚者,臨時對加五美散用。

二味拔毒散(六十九),治風濕諸瘡,紅腫癢痛,痱癗等疾甚效。

明雄黃,白礬(等分)

上為末,用茶清調化,鵝翎蘸掃患處,癢痛即止,紅腫即消。

金銀散(七十),專治惡瘡癢徹骨。

硫黃(一兩),銀硃(五錢)

上將硫黃打碎,入銅勺熔化,再加銀硃攪和,離火傾油紙上,冷定取起研末,醋調敷止癢神效。如破爛,爛孔癢極者,白蜜調敷。

白話文:

通用方(計七十七方)

一種藥膏方劑,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另取等量巴豆(不去油)再加倍,與藥粉混合搗成膏狀,再加入一分白砒拌勻。使用時取綠豆大小一粒藥膏敷於患處,再用膏藥覆蓋。患處潰爛後揭下清洗,再重新敷藥。孕期前後禁止使用。

附《肘後方》(亦名咬頭。)

使用雄麻雀的排遺(也稱白丁香,以頭尖直者為佳),研磨成細粉,以米醋調和。每次使用小豆大小一粒,趁濕敷於患處,即可使之潰爛。另一方劑在此基礎上添加膽礬。

海浮散(六十二)凡陽毒潰爛後,宜用此藥敷貼,極其有效止痛。此藥能有效地排出膿液,待毒素清除後,則能促進傷口癒合,是極好的藥方。

將乳香和沒藥等量研磨成極細的粉末,乾敷於患處,並以膏藥覆蓋。

平安餅(六十三)專門治療惡性腫瘤的毒根。

將烏梅肉一錢和輕粉五分研磨混合,直至粉末細膩光亮為止。若太乾則加少許唾液,不可用水。研磨成膏狀後,根據患處大小製作成薄餅狀,貼於毒根上,並用膏藥覆蓋,每日更換一次。待毒根不痛、脫落後即可停止使用。

消管錠(六十四)治療瘡口久不癒合,內有膿管者,用此藥化解膿管。

將炙過的皂刺尖、炙淨的柘樹膜(各五錢,研磨成粉)、淨真蟾酥(一錢,研磨成粉)、榆面(一錢)和炙淨的紅腹金錢鱉(二錢,研磨成粉)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妥善保存。每次使用時,先用豬鬃探查膿管深淺,然後用棉紙卷起藥粉成條狀塞入膿管。每日更換,直至痊癒。

針頭散(六十五)治療各種頑固性瘡瘍,內有膿管或瘀肉者,以此藥化解。

將赤石脂(五錢)、輕粉、麝香(各五分)、乳香(三錢)、白丁香(三錢)、生砒、黃丹(各一錢)和一條(大者)炙乾的蜈蚣研磨成粉末。將藥粉塗抹於瘀肉上,瘀肉即可自行消散。若瘡口久不癒合,內有膿管者,須用此藥腐蝕膿管。將藥粉與糯米粉糊混合,製成細條狀陰乾,塞入膿管內,並用膏藥覆蓋,同時內服清熱解毒的藥物。

推車散(六十六)專門治療多骨症。

將炙乾的推車蟲(即滾屎蜣螂,研磨成粉)一錢與細研的乾薑粉五分混合均勻,研磨成細粉,吹入患處孔洞內。若內有骨頭,次日即可自行排出,若吹藥後數日仍無骨頭排出,則表示並無多骨。

五美散(六十七)治療膿腫惡瘡。

將炒過的皮硝(一兩,研磨成粉)、炒研的章丹(一兩)、硫黃(三錢)、雄黃(三錢)和輕粉(一錢)研磨成細粉。乾敷或用油調和敷用均可。也可使用洞天嫩膏調和敷用,外用棉紙覆蓋綁紮,不可揭動。五日後揭下,再敷一至二次即可痊癒。若濕癢嚴重,則先用金銀散敷用,再用此藥加敷。

螵蛸散(六十八)治療濕熱破爛,毒水淋漓等症狀,或下部腎囊、足股腫痛、下疳等瘡瘍。

將海螵蛸(不必浸泡)和煅燒過的人中白(等分)研磨成細粉。先用熱湯熏洗患處,然後撒上此藥。若乾燥則用麻油、熬豬油或蜜水調和敷用。若腫痛則加少許冰片。若濕水嚴重,則可臨時加入五美散同用。

二味拔毒散(六十九)治療風濕瘡瘍,紅腫癢痛,痱子等疾病,療效甚佳。

將明雄黃和白礬等量研磨成粉末,用茶水調和,用鵝毛蘸取塗抹患處,即可止癢消腫。

金銀散(七十)專門治療惡性瘡瘍,奇癢難忍。

將硫黃打碎,放入銅勺中熔化,再加入銀硃攪拌均勻,離火倒在油紙上,冷卻後取出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敷用,止癢效果極佳。若患處破爛,爛孔奇癢難忍,則可用白蜜調和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