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昌

《外科證治全書》~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五

2. 通用法(計七法)

3. 針法

外科用針,因癰疽膿成不得外泄,毒氣壅遏,瘡腫,肌膚內漬,故用針決之,俾膿泄氣通而愈。經云:鈹針末如鋒銳,以取大膿。此之謂也。用針之際,雖雲量其患之淺深,尤當隨其肉之厚薄,如皮薄針深則反傷好肉,轉增其潰。肉厚針淺,則毒膿不出,反益其痛,用針可不慎哉。

大抵用針以斜鋒偏鋒為善。其法從旁刺入,以防透膜。欲大開口,則將針斜出,欲小開口,則將針直出。所謂順而導之也。然用針自有其時。果其膿熟不能自潰則用之,若未成膿,不必用針。在膏粱怯弱之人,及肚臍骨節近筋之處,自有代刀散、咬頭膏等藥備用,不必用針也。

白話文:

[針法]

在外科手術中使用針具,主要是因為膿瘍形成後無法自然排出,導致體內毒素積聚,使創口腫脹,深入肌膚,因此需要用針來刺破,讓膿液得以流出,氣血得以流通,從而達到療效。古籍上說:鈹針的尖端非常鋒利,專門用於抽取大量膿液。這就是針法的應用。

在實際操作中,雖然要根據病變的深度來決定針刺的深度,但更應考慮到患者皮膚的厚度。如果皮膚薄卻針刺太深,反而會傷害到健康的組織,使病情惡化。相反,如果皮膚厚卻針刺不夠深,則毒素和膿液無法排出,反而會增加疼痛感。因此,在使用針具時必須謹慎。

一般來說,使用斜鋒或偏鋒的針法較佳。具體做法是從側面刺入,以防穿透肌肉層。想要創口大一些,就把針斜著拔出;想要創口小一些,就把針直著拔出。這就是所謂的順勢引導。

然而,使用針法也有其適當時機。只有在膿瘍成熟且無法自行破裂的情況下才使用針法,如果膿瘍尚未成熟,就不必使用針法。對於身體虛弱或部位敏感(如肚臍、骨節等)的患者,可以使用代刀散、咬頭膏等藥物替代針法,不必一定要用針。

4. 砭法

凡赤遊、丹毒、疔瘡、紅絲走散,或時毒、瘀血壅實等證,皆宜行砭法。然不可太深。《內經》所云:刺皮無傷肉也。法用細瓷器打碎,取有鋒芒者一塊,以箸一根劈開頭尖夾之,用線縛定,兩手指輕撮箸尾,令瓷鋒正對患處,約懸寸許,再用重箸一根頻擊箸頭,令毒血遇刺即出,毒氣自退。若毒氣入腹膨脹者難治。

白話文:

凡是遇到像赤遊疹、丹毒、疔瘡、紅絲蔓延這類的疾病,或者是因為毒素、瘀血堵塞的情況,都適合採用砭法來治療。但是,使用砭法時不能刺得太深。根據《內經》的說法:針刺皮膚時不要傷到肌肉。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先用一個精細的瓷器敲碎,選取其中一塊有尖銳邊緣的部分,然後用一根筷子從中間劈開,做成夾子的形狀,將瓷器碎片夾在其中,並用繩子綁緊固定。接著,用兩根手指輕輕地捏住筷子的尾部,讓瓷器的尖端正對著患處,距離大約一寸左右,再用另一根較粗的筷子不斷敲打先前筷子的頭部,這樣可以讓毒素隨著血液排出,從而使毒素逐漸消散。然而,如果毒素已經進入腹部導致腫脹,這種情況就比較難以治療了。

5. 灸法

經云: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瘀不行,不行則衛不通故熱。大熱不止則肉腐為膿。蓋癰疽瘡毒總由氣血壅積不行可知,故通壅積、暢榮衛,而灸法誠外科之要訣也。竊有疑者:諸疽白塌木腫本屬陰寒,得灸之力,回陽溫腠,實為盡善,若一切陽毒紅腫焮痛,概用灸法,雖云宣壅散結,恐火攻反致逼毒入里,大痛大腫、神昏痰湧、吁吁作喘奈何?既不敢以人試藥,又不忍糊混相傳,故特辨明此條,以待高明校定。

閱諸灸法,有用隔蒜灸者,用蠐螬灸者,用附子餅、豆豉餅、木香餅、香附餅灸者,其法不一,總以通壅積、暢榮衛而已。至於灸壯之大小,則量瘡勢定也。

隔蒜灸法(按陰疽流注及麻木痹、寒濕痹痛等證以此灸之。疔瘡生下部偏僻之處,或可用。)

大蒜頭去皮切片,約至三個錢厚,安患頂上,用艾壯於蒜上灸之三壯,即換蒜片再灸。每日灸二、三十壯,愈多愈妙。如瘡勢大,以蒜搗爛鋪於瘡上,將艾鋪蒜上灸之,蒜敗再換。

附子餅(按潰疽血氣虛寒不能收斂,以此灸之。)

炮附子去皮臍研末,以津唾和為餅,約三個錢厚,置患口上,以艾壯灸之。每日灸數壯,但令知熱勿令痛。如餅乾,再易餅灸之,以患口紅活為度。

豆豉餅,按頑瘡惡癬以此灸之。

江西淡豆豉為末,量患大小,唾津和作餅或黃酒和亦可,約三個錢厚,置瘡上,艾壯灸之。餅乾再易。如有瘡孔,勿復孔上,在孔旁四布豉餅,燃艾灸之,令微熱勿令肉破。日灸三度,令瘡孔出汗瘥。

木香餅(按撲損閃肭,血瘀氣滯,以此灸之。)

以木香五錢為末,生地黃一兩杵膏和勻,量患處大小作餅,置腫上,以艾灸之。

香附餅(按瘰癧痰毒或風寒襲於經絡結腫,以此灸之。)

生香附為末,生薑自然汁和,量患大小作餅復患處,以艾灸之。

蠐螬灸法(按疳、瘻、惡瘡諸藥不效者,以此灸之。)

取蠐螬剪去兩頭安瘡口上,以艾灸之,七壯一易,不過七枚,無不效者。

凡艾灸火瘡不收口,用瓦松陰乾為末,先以槐枝、蔥白煎湯洗過,然後以末搽之即收。

白話文:

[灸法]

古籍提到:如果營氣與衛氣在經脈中停留過久,會導致血液凝滯,無法順利運行。當血液運行受阻,衛氣便無法流通,進而產生熱象。持續的高熱不退,則可能導致組織壞死,形成膿液。由此可見,所有癰疽、瘡毒的產生,都是因為氣血淤積所致。因此,使用灸法來疏通淤積,促進營氣與衛氣的流通,是外科學中的重要原則。

然而,有人對此產生疑問:對於那些色白、塌陷、木腫的癰疽,由於其性質屬於陰寒,使用灸法確實能幫助恢復陽氣,溫暖肌膚,效果極佳。但是,對於那些顏色鮮紅、腫脹、疼痛的陽毒癰疽,如果一律使用灸法,雖然可以宣洩淤積、消散結塊,但恐怕會因火熱的灸法反而迫使毒素深入體內,造成劇烈疼痛、腫脹、意識模糊、痰液增多、呼吸困難等後果。既然不敢輕易在人身上實驗,又不忍心含糊其辭地傳授他人,因此特別在此澄清,等待更專業的人士來評估確認。

檢視各種灸法,有的使用大蒜作為隔物進行灸療,有的使用蠐螬,還有的使用附子餅、豆豉餅、木香餅、香附餅等,方法各異,但目的都是為了疏通淤積,促進營氣與衛氣的流通。至於灸壯的大小,則應根據傷口的情況來決定。

接下來,詳細介紹幾種常用的灸法:

隔蒜灸法:適用於陰疽、流注、麻木、痹症、寒濕引起的疼痛等症狀。對於長在下部偏僻位置的疔瘡,也可使用此法。

將大蒜去皮切片,厚度約為三個錢,放在病變部位上方,再在蒜片上放置艾壯進行灸療,每次灸三次,然後換一片蒜片繼續灸。每天灸二、三十次,越多越好。如果傷口較大,可將大蒜搗碎鋪在傷口上,再在上面鋪上艾壯進行灸療,直到蒜片失去作用再換新的。

附子餅灸法:適用於潰瘍、血氣虛寒、收斂不佳的情況。

將炮製過的附子去皮,研磨成粉末,用唾液調和成餅狀,厚度約為三個錢,放在病變部位上方,再在餅上放置艾壯進行灸療。每天灸數次,只要讓患者感覺到熱,但不要感到疼痛。如果餅乾了,再換新的餅進行灸療,直到病變部位恢復紅潤。

豆豉餅灸法:適用於頑固的瘡、惡性癬。

將淡豆豉研磨成粉末,根據病變部位的大小,用唾液或黃酒調和成餅狀,厚度約為三個錢,放在瘡上,再在餅上放置艾壯進行灸療。如果餅乾了,再換新的。如果有瘡孔,不要直接在瘡孔上放餅,而是在瘡孔周圍放置豆豉餅,然後在餅上放置艾壯進行灸療,讓患者感覺微熱,但不要使皮膚破裂。每天灸三次,直到瘡孔出汗即可。

木香餅灸法:適用於跌打損傷、血瘀氣滯。

將五錢木香研磨成粉末,一兩生地黃搗成膏狀,混合均勻,根據病變部位的大小做成餅狀,放在腫脹部位,再在餅上放置艾壯進行灸療。

香附餅灸法:適用於淋巴結核、痰毒、風寒侵襲經絡所導致的腫脹。

將生香附研磨成粉末,用生薑的自然汁液調和,根據病變部位的大小做成餅狀,覆蓋在病變部位,再在餅上放置艾壯進行灸療。

蠐螬灸法:適用於疳疾、瘻、惡性瘡,當其他藥物無效時,可使用此法。

將蠐螬剪去兩頭,放在瘡口上,再在上面放置艾壯進行灸療,每次灸七次,換一次蠐螬,通常不會超過七次就有效。

如果在使用艾灸治療火瘡後,傷口未能癒合,可以使用瓦松曬乾後研磨成粉末,先用槐枝、蔥白煎煮的湯水清洗傷口,然後將瓦松粉塗抹在傷口上,傷口就會開始收縮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