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昌

《外科證治全書》~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石疽

石疽初起如惡核,堅硬不痛,漸大如拳。急以陽和湯、犀黃丸每日輪服,紫元丹間服可消。如遲至大如升斗者亦石硬不痛。又日久患現筋紋,偶作抽痛,雖按之如石,而其內已作膿矣。現紅筋者其內已通血海,不治;現斑黑者乃自潰之證,潰則流血,三日內死;現小塊高低如石岩者,主三百日後必發大痛,不潰而死。

惟現青筋者其內已成黃漿尚可治,令日服陽和湯,外用活商陸根搗爛,加食鹽少許敷之,數日作癢,半月皺皮,日敷日軟而有膿袋掛下,以銀針穿之,用千金內托散加熟地,倍生耆,各一兩同陽和湯煎服,大劑補托。十劑後以陽和解凝膏隨其根盤貼滿,獨留患孔。再加繃縛法,使其皮膜相連,易於膿盡生肌。

接用十全大補、加味保元等湯(參耆忌炙。)服至收功。

陽和湯(通用五。)

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紫元丹(通用五十一。)

千金內托散(通用三十八。)

十全大補湯(通用二十六。)

加味保元湯(通用二十九。)

陽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繃縛法(通用法。)

白話文:

[石疽]這病在初期會像一個惡性腫塊,非常堅硬但不會感到疼痛,隨著時間,它會慢慢增大到像拳頭一樣大。治療上,應立即使用陽和湯與犀黃丸每天交替服用,偶爾加上紫元丹,這樣有可能消除病狀。如果延遲治療,等到腫塊長到像升斗那麼大的時候,它依然堅硬如石,且沒有痛感。再過一段時間,病患部位可能會出現筋紋,偶爾會感到抽痛,雖然摸起來還是像石頭一樣硬,但實際上裡面已經化膿了。如果出現紅色的筋紋,表示內部已經和血脈相通,這時就無法救治了;如果出現黑色的斑點,這是一個自發潰爛的徵兆,一旦潰爛就會大量出血,患者通常在三天內就會死亡;如果出現像石頭表面那樣凹凸不平的小塊,預示著三百天後會劇烈疼痛,並且不潰爛就死亡。

然而,如果出現青色的筋紋,表示裡面的組織已經變為黃色的膿液,這種情況還有救。治療方法是讓患者每天服用陽和湯,同時外用活商陸根搗碎,加上少許食鹽敷在患處,幾天後患處會感到癢,半個月後皮膚會皺縮,每天敷藥,腫塊會逐漸軟化,並有膿包垂掛下來,這時可以用銀針穿刺,服用千金內託散,再加上熟地、生耆各一兩,與陽和湯一起煎服,這是大劑量的補充和支撐。服用十劑後,使用陽和解凝膏覆蓋整個病變區域,只留下病竈孔洞。再配合繃帶固定法,讓皮膚和肌肉緊密連接,這樣可以幫助排膿和新肉生長。

接著使用十全大補湯、加味保元湯等藥物(人參和黃耆不能烤焦。)直到病情完全好轉。

其中提到的藥方包括:陽和湯、犀黃丸、紫元丹、千金內託散、十全大補湯、加味保元湯、陽和解凝膏以及繃帶固定法。

2. 流注

凡人之血氣,晝夜流行,周而復始,自無停息。或因寒痰或因風濕,稽留於肌肉之中,致令氣血不行,合而為患,故曰流注。初起漫腫無頭,皮色不異,患無定處,隨在所生,板腫微痛,或兼身體發熱。當未作膿時用加味二陳湯,入陽和丸同煎,數服全消。消後接服小金丹七丸杜其續發。

如皮色稍變,疼痛難忍者,須用陽和湯以止其痛,消其未成膿之餘地,使已成膿者不痛而潰,此乃大疽變小之法也。如患頂軟已有膿,即為針之。膿多白色,貼陽和解凝膏。但此證潰後,定增毒痰流走,患生不一,故初潰五日內,仍服小金丹十丸以杜後患,接用犀黃丸,陽和湯,每日早晚輪服,使毒痰消盡收功。

孩子不能服煎劑者,初起用小金丹化服,至消乃止;既潰亦以小金丹日服,消其餘硬之地,至患不疼時針之,俟其毒盡用保元湯(耆、草生用。)加肉桂五分,日服收功。

孕婦患之,當問懷胎月數,如未滿六個月,犀黃丸內有麝香不可服,只宜陽和湯愈之。愈後再服三、四劑以代小金丹,杜其流走。

潰延日久,病人脾虛氣滯者,先服六君子湯加芎、歸數劑,(參、術生用。)待其飲食復常,再按前治。

陽和丸(通用六。)

陽和湯(通用五。)

加味二陳湯(通用十八。)

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小金丹(通用五十二。)

六君子湯(通用二十一。)

保元湯(通用二十八。)

陽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白話文:

內容翻譯如下:

人體內的血液與氣,在晝夜間不斷循環運行,沒有停止。可能因為寒涼或痰濕滯留在肌肉中,導致氣血運行受阻,結合成為疾病,因此稱之為「流注」。起初會出現無頭的腫脹,皮膚顏色沒有變化,病癥位置不固定,隨時可能在不同地方出現,腫脹堅硬且有些許疼痛,也可能伴有身體發熱。在尚未形成膿包時,使用加味二陳湯,加上陽和丸一同煎煮服用,多服幾次就能完全消除。消除後應繼續服用小金丹七粒,預防再次發作。

如果皮膚顏色開始改變,疼痛到無法忍受,必須使用陽和湯來緩解疼痛,清除尚未形成膿包的部分,讓已經形成膿包的地方不痛且能潰破,這就是將大瘡變成小瘡的方法。如果病竈頂部已經變軟,代表已有膿包,應立即用針刺破。膿包裡的膿液通常是白色的,貼上陽和解凝膏。但這種情況下,潰爛後一定會有更多毒素和痰液在體內流動,可能會在其他部位產生新的病癥,所以在剛剛潰爛的五天內,應該繼續服用小金丹十粒,預防後續可能的問題,接著使用犀黃丸,陽和湯,每天早晚交替服用,直到毒素和痰液全部消失。

對於無法服用煎藥的小孩,可以在病癥初期使用小金丹溶化服用,直到病癥消除為止;已經潰爛後,也應每天服用小金丹,消除殘餘的硬塊,等到病癥不再疼痛時,再進行針刺治療,等待毒素完全排出後,使用保元湯(其中黃耆、甘草應生用)加上五分肉桂,每天服用直到病情痊癒。

孕婦患有此病,應該先詢問懷孕的月份,如果還未滿六個月,犀黃丸裡含有麝香,不適合服用,只能使用陽和湯治療。痊癒後,應再服用三到四劑代替小金丹,防止毒素和痰液在體內流動。

如果病癥持續很久,病人出現脾虛氣滯的情況,應先服用六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等到飲食恢復正常,再按照上述方法治療。

以下為文中提到的各種藥方名稱:

  • 陽和丸
  • 陽和湯
  • 加味二陳湯
  • 犀黃丸
  • 小金丹
  • 六君子湯
  • 保元湯
  • 陽和解凝膏

3. 痼發

此證多生於手足掌心,或腰腿臂下伸縮動處,疼如痛風,漫腫無頭,其色淡紅,憎寒發熱,四肢沉重,煩渴,由平素好飲,毒壅經絡。治宜疏利濕熱,用散消飲去川芎、柴胡加葛根微汗之,敷赤豆散。如表解,則用加味解酲湯少加乳香、沒藥消之,潰後亦然。貼洞天膏。

一由感受天地不正之厲氣,壅遏肌表,宜用不換金正氣散煎送五通丸,發汗解表,外敷沖和散。表退而作膿,潰者,內托散、醒消丸主之。貼洞天膏。

按《幼科鐵鏡》,痛風之證即痼發也。其書云:四肢上或身上一處腫痛或移動他處,色紅參差成塊腫起,按之滾熱便是。治用羌活、獨活、五加皮、威靈仙、秦艽、防風、桂枝、前胡,如下身加牛膝各一錢,煎服,數劑即愈。(按此方甚佳,但遇好飲酒者患此去桂枝易白芷。)

曾醫邑癢生方相幼子,左手右足各曲貼肉處痛曲不伸,用前方,煎服五劑愈。如大人須用酒煮,每夜儘量飲,每味一兩五錢,煮酒五、六斤,飲畢即愈。此予創方,屢效不爽。

加味解酲湯

葛根(三錢),茯苓(二錢),木香(五分),砂仁(一錢),人參(一錢),白朮(生),陳皮,神麯,(炒),豬苓,澤瀉(各一錢五分)

上水煎二次服。(一方有枳椇子以解酒毒。)

赤豆散

赤小豆,上一味磨粉蔥汁調敷。(此方治一切癰毒以雞子清調或醋調俱妙,又用敷痄腮神效。)

不換金正氣散(見後瘴疽。)

五通丸(通用五十。)

(消飲通用十一。)

千金內托散(通用三十八。)

醒消丸(通用四十七。)

洞天膏(通用七十六。)

白話文:

這個病症大多出現在手腳掌心,或者腰部、腿部、手臂下方等經常活動的地方,疼痛感就像痛風一樣,患處腫脹且看不出明顯的膿頭,顏色呈淡紅色,病人會感覺到寒冷並伴有發燒,四肢感到沉重,並且容易口渴,這是因為患者平時過量飲酒,導致毒素堵塞了經絡。治療應該著重在疏通濕熱,使用散消飲去掉川芎和柴胡,加入葛根以微微出汗的方式來治療,外用赤豆散敷於患處。如果表徵消失,那麼可以使用加味解酲湯,稍微加入乳香和沒藥來消除病徵,潰瘍後也是這樣處理。貼上洞天膏。

另一種情況是由於接觸到天地間的不正之氣,導致肌膚表面被阻塞,這種情況下應使用不換金正氣散煎煮後送服五通丸,發汗解表,外用沖和散敷於患處。如果表徵退去但形成膿包並潰瘍,可使用內託散和醒消丸來治療。同樣的,貼上洞天膏。

根據《幼科鐵鏡》中的描述,痛風的病症就是所謂的痼發。書中提到:四肢或身體某部位出現腫痛,或者移動到其他地方,皮膚呈現紅色,形成硬塊腫起,觸摸下去能感覺到灼熱。治療方法是使用羌活、獨活、五加皮、威靈仙、秦艽、防風、桂枝、前胡,如果是在下身,則加上牛膝各一錢,煎煮服用,數次即可痊癒。(按照此方法很好,但如果患者是愛喝酒的人,就該去掉桂枝,改用白芷。)

曾經治療過一個學生的兒子,他的左手和右腳的彎曲處疼痛無法伸展,使用上述的藥方,煎煮服用五次後就痊癒了。如果是成人,則需要用酒來煮,每天晚上盡量飲用,每一味藥使用一兩五錢,煮五、六斤的酒,喝完之後就會痊癒。這是我自創的方子,屢試不爽。

加味解酲湯的配方為:葛根(三錢)、茯苓(二錢)、木香(五分)、砂仁(一錢)、人參(一錢)、白朮(生)、陳皮、神麯(炒)、豬苓、澤瀉(各一錢五分)。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兩次後服用。(另一個配方中還有枳椇子,用於解除酒精毒素。)

赤豆散的配方為:赤小豆,將這一味藥材磨成粉末,用蔥汁調和後敷在患處。(此方能治療各種癰毒,用雞蛋清調和或用醋調和都非常有效,還可以用來敷治痄腮,效果奇佳。)

不換金正氣散、五通丸、散消飲、千金內託散、醒消丸以及洞天膏,這些方子在其他部分有詳細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