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昌

《外科證治全書》~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石疽

石疽初起如惡核,堅硬不痛,漸大如拳。急以陽和湯犀黃丸每日輪服,紫元丹間服可消。如遲至大如升斗者亦石硬不痛。又日久患現筋紋,偶作抽痛,雖按之如石,而其內已作膿矣。現紅筋者其內已通血海,不治;現斑黑者乃自潰之證,潰則流血,三日內死;現小塊高低如石岩者,主三百日後必發大痛,不潰而死。

惟現青筋者其內已成黃漿尚可治,令日服陽和湯,外用活商陸根搗爛,加食鹽少許敷之,數日作癢,半月皺皮,日敷日軟而有膿袋掛下,以銀針穿之,用千金內托散熟地,倍生耆,各一兩同陽和湯煎服,大劑補托。十劑後以陽和解凝膏隨其根盤貼滿,獨留患孔。再加繃縛法,使其皮膜相連,易於膿盡生肌。

接用十全大補、加味保元等湯(參耆忌炙。)服至收功。

陽和湯(通用五。)

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紫元丹(通用五十一。)

千金內托散(通用三十八。)

十全大補湯(通用二十六。)

加味保元湯(通用二十九。)

陽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繃縛法(通用法。)

2. 流注

凡人之血氣,晝夜流行,周而復始,自無停息。或因寒痰或因風濕,稽留於肌肉之中,致令氣血不行,合而為患,故曰流注。初起漫腫無頭,皮色不異,患無定處,隨在所生,板腫微痛,或兼身體發熱。當未作膿時用加味二陳湯,入陽和丸同煎,數服全消。消後接服小金丹七丸杜其續發。

如皮色稍變,疼痛難忍者,須用陽和湯以止其痛,消其未成膿之餘地,使已成膿者不痛而潰,此乃大疽變小之法也。如患頂軟已有膿,即為針之。膿多白色,貼陽和解凝膏。但此證潰後,定增毒痰流走,患生不一,故初潰五日內,仍服小金丹十丸以杜後患,接用犀黃丸,陽和湯,每日早晚輪服,使毒痰消盡收功。

孩子不能服煎劑者,初起用小金丹化服,至消乃止;既潰亦以小金丹日服,消其餘硬之地,至患不疼時針之,俟其毒盡用保元湯(耆、草生用。)加肉桂五分,日服收功。

孕婦患之,當問懷胎月數,如未滿六個月,犀黃丸內有麝香不可服,只宜陽和湯愈之。愈後再服三、四劑以代小金丹,杜其流走。

潰延日久,病人脾虛氣滯者,先服六君子湯加芎、歸數劑,(參、術生用。)待其飲食復常,再按前治。

陽和丸(通用六。)

陽和湯(通用五。)

加味二陳湯(通用十八。)

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小金丹(通用五十二。)

君子湯(通用二十一。)

保元湯(通用二十八。)

陽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3. 痼發

此證多生於手足掌心,或腰腿臂下伸縮動處,疼如痛風,漫腫無頭,其色淡紅,憎寒發熱,四肢沉重,煩渴,由平素好飲,毒壅經絡。治宜疏利濕熱,用散消飲去川芎柴胡葛根微汗之,敷赤豆散。如表解,則用加味解酲湯少加乳香沒藥消之,潰後亦然。貼洞天膏。

一由感受天地不正之厲氣,壅遏肌表,宜用不換金正氣散煎送五通丸,發汗解表,外敷沖和散。表退而作膿,潰者,內托散醒消丸主之。貼洞天膏。

按《幼科鐵鏡》,痛風之證即痼發也。其書云:四肢上或身上一處腫痛或移動他處,色紅參差成塊腫起,按之滾熱便是。治用羌活獨活五加皮威靈仙秦艽防風桂枝前胡,如下身加牛膝各一錢,煎服,數劑即愈。(按此方甚佳,但遇好飲酒者患此去桂枝易白芷。)

曾醫邑癢生方相幼子,左手右足各曲貼肉處痛曲不伸,用前方,煎服五劑愈。如大人須用酒煮,每夜儘量飲,每味一兩五錢,煮酒五、六斤,飲畢即愈。此予創方,屢效不爽。

加味解酲湯

葛根(三錢),茯苓(二錢),木香(五分),砂仁(一錢),人參(一錢),白朮(生),陳皮,神麯,(炒),豬苓澤瀉(各一錢五分)

上水煎二次服。(一方有枳椇子以解酒毒。)

赤豆散

赤小豆,上一味磨粉蔥汁調敷。(此方治一切癰毒以雞子清調或醋調俱妙,又用敷痄腮神效。)

不換金正氣散(見後瘴疽。)

五通丸(通用五十。)

(消飲通用十一。)

千金內托散(通用三十八。)

醒消丸(通用四十七。)

洞天膏(通用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