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全書》~ 卷四 (2)
卷四 (2)
1. 楊梅瘡
一名廣瘡,因其毒出嶺南;一名時瘡,以時氣乖變,邪氣湊襲之故;一名翻花瘡,因其纏綿不已,形如棉花;一名翻花楊梅,因窠粒破爛,肉反突於外,色如黃蠟;一名天泡瘡,因其夾濕而生白泡。有形如赤豆,嵌於肉內,堅硬如鐵,名楊梅痘。有形如風豆作癢,名楊梅疹。
有先起紅暈後發斑點,名楊梅斑。有色紅作癢,其圈大小不一,二、三相套,名楊梅圈。名形雖異,要不出氣化、精化二因。氣化傳染者輕,精化欲染者重。氣化者,或遇生此瘡之人,鼻聞其臭,或誤食其物,或登圊受其不潔之氣,脾肺受毒,故先從上部見之。皮膚作癢,筋骨或疼或不疼,瘡形小而且干,此不過在皮毛肌肉之間,每日用換肌消毒散去木瓜加荊芥、防風、蟬衣汗之,或更以龍膽瀉肝湯接服,清去濕熱,自當痊愈。
精化者,由交媾不潔,精泄時毒從精道乘虛直透命門以灌衝脈,所以內入骨髓,外達皮毛,凡衝脈所到之處,無所不有。多有先患下疳,次便毒,漸至筋骨疼痛,下部生瘡,或小水澀淋,其瘡形大而堅硬,為害最惡。治之以化毒為貴,熏為忌,熏罨瘥者復發難治。醫方有升藥為丸,雄黃為衣,包裹吞服,數日即好。
或燃藥條一根,口含冷水諸法,皆收毒入內,掩飾瞞人,害人性命,羞畏人知者多受其害。復發則爛毒、瞎眼。初起宜用三黃丸,每日五鼓取四錢熱陳酒送服,醉蓋取汗,或兼以龍膽瀉肝湯,每日早晚輪服,外用忍冬藤煎湯日洗、血餘散日敷,漸漸取效。其有瘡生頭面或遍身不便處,欲其速愈,但用金霜散敷之,則二、三日可以脫落,亦神妙者也。然此惟治標之法耳,還須服藥消其內毒,稍有遺毒未消,難逃後患。
如換肌消毒散、槐花蕊方皆消餘毒妙藥。
一、有楊梅癬,用水浮萍煎汁浸洗,間日一次,數次即愈。
換肌消毒散
木瓜(不犯鐵器),甘草(各八分),土茯苓(一兩),忍冬花(三錢),當歸,白蘚皮(各二錢),薏苡仁(四錢),皂針(二錢),木通(一錢五分),白芷(一錢五分)
上水煎服,毒甚者加土茯苓至四、五兩。
血餘散
人指甲(炙研不拘多少),真血餘灰(各等分)
上二味共研,每兩加麝香一錢再研和,密貯瓷罐內,臨用白蜜調敷。
附方,愈後退斑餅
用黑母牛糞捻作小餅,炭火煨半熟,乘熱貼患處,一時取去斑痕自退轉白。
龍膽瀉肝湯(通用九。)
槐花蕊(通用四十二。)
三黃丸(通用四十九。)
金霜散(通用七十一。)
附方
一、方用大蝦蟆一個,肚上剖開,將雄黃一兩填入用黃泥包好,放炭火內鍛鍊以泥紅為度,取出埋土中一夜,將黑灰分作三服,黃酒送下,每日空心服一次,毒氣盡除。如用消風敗毒散一、二劑,則終身不發矣。
白話文:
楊梅瘡,又稱廣瘡、時瘡、翻花瘡、翻花楊梅、天泡瘡。其症狀多樣,有的像赤豆大小,嵌在肉裡,堅硬如鐵,稱為楊梅痘;有的像風豆,會發癢,稱為楊梅疹;有的先起紅暈,後出現斑點,稱為楊梅斑;有的紅腫發癢,呈現大小不一的環狀,互相套疊,稱為楊梅圈。
雖然名稱和形態各異,但病因都與氣化和精化兩種因素有關。由氣化傳染者較輕,由精化傳染者較重。氣化傳染,可能是聞到患者體臭、誤食患者的食物,或在廁所接觸到不潔之氣,導致脾肺受毒,從上半身開始出現症狀。皮膚發癢,筋骨可能疼痛或不疼痛,瘡瘍較小且乾燥,只在皮膚和肌肉之間。治療可用換肌消毒散,並加入木瓜、荊芥、防風、蟬衣以發汗,或配合龍膽瀉肝湯服用,清熱除濕,即可痊癒。
精化傳染,則是由於性行為不潔,毒素在性交時經由精道入侵,直達命門,循衝脈散佈全身,所以會深入骨髓,並影響到皮膚。患者往往先患下疳,然後病情加重,出現筋骨疼痛、下體生瘡、排尿困難等症狀,瘡瘍較大且堅硬,危害極大。治療上以化解毒素為要,忌諱燻烤療法,因為燻烤雖能暫時治癒,但容易復發,且難以治療。坊間流傳一些以升藥丸、雄黃等內服的偏方,看似快速見效,實則將毒素逼入體內,掩蓋病情,最終危害性命。
初期治療宜用三黃丸,清晨服用,以酒送服,使其發汗;或配合龍膽瀉肝湯,早晚輪流服用。外用忍冬藤煎湯清洗患處,並敷以血餘散,逐漸見效。如果瘡瘍長在頭面或不便處理的地方,可用金霜散快速治療,二三日即可脫落,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仍需服用藥物清除體內毒素,否則容易復發。換肌消毒散、槐花蕊方等藥方都有良好的清毒效果。
另有一種楊梅癬,可用水浮萍煎汁浸洗治療。
文中提及的換肌消毒散、血餘散、龍膽瀉肝湯、槐花蕊方、三黃丸、金霜散等藥方,以及治療後色斑的偏方和以大蝦蟆治療的偏方,都需參考原文中所附的藥物組成及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