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昌
《外科證治全書》~ 卷一 (1)
卷一 (1)
1. 腹部證治(計四證)
2. 筋脈
臍,(人生胞蒂之處。)手少陰心筋、足太陰脾筋結臍。足陽明胃筋脈挾臍。
少腹,(臍之下曰少腹,亦曰小腹。)足厥陰肝脈抵少腹。
白話文:
【筋脈】
肚臍,(是人出生時胞帶附著的地方。)手少陰心經的筋脈和足太陰脾經的筋脈在肚臍處交結。足陽明胃經的筋脈則沿着肚臍兩側分佈。
下腹部,(位於肚臍下方的區域稱爲少腹,也叫做小腹。)足厥陰肝經的脈絡到達下腹部。
3. 癰疽就簡
幽癰,生臍上七寸上脘穴。中脘疽,生臍上四寸中脘穴。嚇癰,生臍上三寸建里穴。沖疽,生臍上二寸下脘穴。臍癰,生臍正中神闕穴。箭袋癰,生腹旁,左右同。少腹癰疽,生少腹氣海、丹田、關元三穴之際。緩疽,生少腹旁,左右同。俱按陽癰陰疽則例治法。
白話文:
幽癰這種病症,會出現在肚臍上方七寸處的上脘穴位。而中脘疽這種情況,則會在肚臘上方四寸的中脘穴位出現。嚇癰,會在肚臍上方三寸的建裏穴位生成。至於沖疽,會在肚臍上方二寸的下脘穴位產生。臍癰,顧名思義,會在肚臍正中央的神闕穴位發生。箭袋癰則會在腹部兩側出現,左右兩邊都有可能。少腹癰疽,會在小腹的氣海、丹田、關元三個穴位附近生成。緩疽,也同樣會在小腹兩側出現,左右對稱。以上所有病症,都應按照治療陽癰和陰疽的原則和方法來進行處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