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昌

《外科證治全書》~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腎俞發

生腎俞穴,在脊骨兩旁陷肉處,按陽癰陰疽則例治法。

白話文:

【腎俞穴相關】

腎俞穴位於脊椎兩側的凹陷肌肉部位。在治療上,應按照處理陽性與陰性膿腫的原則來進行療法。

2. 紅癗毒

腰間發一紅癗如瘤,兩邊各生一紅線纏至臍腹則死。用墨水磨濃調雄黃末,塗之即愈。

白話文:

在腰部出現一個像瘤子一樣的紅腫,如果在它的兩邊各自延伸出一條紅色的線纏繞至肚臍腹部,這情況會致命。治療方法是使用濃稠的墨水混合雄黃粉調勻後塗抹在患處,就能痊癒。

3. 纏腰火丹

生腰肋間,累累如珠形,有乾溼不同,紅黃之異。乾者色紅赤,形如雲片,上起風粟,作癢發熱,屬肝膽風熱,宜服龍膽瀉肝湯。濕者色黃,或起白水泡,大小不等,作熱,爛流水,較乾者更疼,屬肝脾濕熱,宜服胃苓湯加山梔、防風、石膏,其小泡用線針穿破。外俱用糞桶箱,炭火燒存性研末,香油調敷。

或用蛇蛻(煅、)毛廁蹲板上泥,等分,麻油調敷俱效。此證不速治,纏腰已遍,毒氣入臍,令人膨脹悶嘔者危險,須急治之。

胃苓湯

蒼朮,陳皮,澤瀉,厚朴,豬苓,生甘草

上水煎,溫服。

除濕逐丹(湯治蛇串白泡。)

防風(五錢),蒼朮(三錢),赤苓(五錢),陳皮(一錢),厚朴(一錢),山梔(三錢),甘草(三分),白朮(三錢),薄桂(三錢)

水煎服,連服數劑,丹退而愈。

龍膽瀉肝湯(通用九。)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帶狀皰疹]的症狀與治療方式。

內容如下:

這種疾病會出現在腰部和肋骨之間,形成一串串像珍珠一樣的疹子,疹子有乾性和濕性的分別,顏色有紅色和黃色的不同。乾性的疹子呈現紅色,形狀像是雲朵的碎片,表面會起一些像風吹過後的疙瘩,讓人感到癢並發熱,這屬於肝膽風熱,適合服用龍膽瀉肝湯。濕性的疹子是黃色的,有的會長出白色的水泡,大小不一,發熱,破裂後會流出血水,比乾性疹子更疼痛,這屬於肝脾濕熱,適合服用胃苓湯,再加入山梔、防風和石膏,對小的水泡可以使用針線穿刺破。外敷的藥物可以用糞桶內的木箱,經過炭火燒燬後,研磨成粉,再用香油調和塗抹在患處。

或者也可以使用蛇蛻,加上茅廁蹲板上的泥土,兩種材料以同等比例混合,再用麻油調和敷在患處,也有療效。如果這種病沒有迅速治療,當疹子繞腰一圈,毒氣進入肚臍,可能使人腹部脹大,噁心嘔吐,情況非常危險,必須馬上治療。

胃苓湯的成分有:蒼朮、陳皮、澤瀉、厚朴、豬苓、生甘草。將這些成分用水煎煮,溫服。

除濕逐丹湯,主要治療蛇串白泡,成分有:防風、蒼朮、赤苓、陳皮、厚朴、山梔、甘草、白朮、薄桂。用水煎煮後服用,連續服用幾次,疹子就會消失。

龍膽瀉肝湯,是一種通用的治療方法,成分有:龍膽草、梔子、黃芩、澤瀉、車前子、木通、當歸、生地黃、柴胡、生甘草、茯苓、半夏、白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