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全書》~
1. 卷五
2. 通用法(計七法)
3. 針法
外科用針,因癰疽膿成不得外泄,毒氣壅遏,瘡腫,肌膚內漬,故用針決之,俾膿泄氣通而愈。經云:鈹針末如鋒銳,以取大膿。此之謂也。用針之際,雖雲量其患之淺深,尤當隨其肉之厚薄,如皮薄針深則反傷好肉,轉增其潰。肉厚針淺,則毒膿不出,反益其痛,用針可不慎哉。
大抵用針以斜鋒偏鋒為善。其法從旁刺入,以防透膜。欲大開口,則將針斜出,欲小開口,則將針直出。所謂順而導之也。然用針自有其時。果其膿熟不能自潰則用之,若未成膿,不必用針。在膏粱怯弱之人,及肚臍骨節近筋之處,自有代刀散、咬頭膏等藥備用,不必用針也。
白話文:
[針法]
在外科手術中使用針具,主要是因為膿瘍形成後無法自然排出,導致體內毒素積聚,使創口腫脹,深入肌膚,因此需要用針來刺破,讓膿液得以流出,氣血得以流通,從而達到療效。古籍上說:鈹針的尖端非常鋒利,專門用於抽取大量膿液。這就是針法的應用。
在實際操作中,雖然要根據病變的深度來決定針刺的深度,但更應考慮到患者皮膚的厚度。如果皮膚薄卻針刺太深,反而會傷害到健康的組織,使病情惡化。相反,如果皮膚厚卻針刺不夠深,則毒素和膿液無法排出,反而會增加疼痛感。因此,在使用針具時必須謹慎。
一般來說,使用斜鋒或偏鋒的針法較佳。具體做法是從側面刺入,以防穿透肌肉層。想要創口大一些,就把針斜著拔出;想要創口小一些,就把針直著拔出。這就是所謂的順勢引導。
然而,使用針法也有其適當時機。只有在膿瘍成熟且無法自行破裂的情況下才使用針法,如果膿瘍尚未成熟,就不必使用針法。對於身體虛弱或部位敏感(如肚臍、骨節等)的患者,可以使用代刀散、咬頭膏等藥物替代針法,不必一定要用針。
4. 砭法
凡赤遊、丹毒、疔瘡、紅絲走散,或時毒、瘀血壅實等證,皆宜行砭法。然不可太深。《內經》所云:刺皮無傷肉也。法用細瓷器打碎,取有鋒芒者一塊,以箸一根劈開頭尖夾之,用線縛定,兩手指輕撮箸尾,令瓷鋒正對患處,約懸寸許,再用重箸一根頻擊箸頭,令毒血遇刺即出,毒氣自退。若毒氣入腹膨脹者難治。
白話文:
凡是遇到像赤遊疹、丹毒、疔瘡、紅絲蔓延這類的疾病,或者是因為毒素、瘀血堵塞的情況,都適合採用砭法來治療。但是,使用砭法時不能刺得太深。根據《內經》的說法:針刺皮膚時不要傷到肌肉。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先用一個精細的瓷器敲碎,選取其中一塊有尖銳邊緣的部分,然後用一根筷子從中間劈開,做成夾子的形狀,將瓷器碎片夾在其中,並用繩子綁緊固定。接著,用兩根手指輕輕地捏住筷子的尾部,讓瓷器的尖端正對著患處,距離大約一寸左右,再用另一根較粗的筷子不斷敲打先前筷子的頭部,這樣可以讓毒素隨著血液排出,從而使毒素逐漸消散。然而,如果毒素已經進入腹部導致腫脹,這種情況就比較難以治療了。
5. 灸法
經云: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瘀不行,不行則衛不通故熱。大熱不止則肉腐為膿。蓋癰疽瘡毒總由氣血壅積不行可知,故通壅積、暢榮衛,而灸法誠外科之要訣也。竊有疑者:諸疽白塌木腫本屬陰寒,得灸之力,回陽溫腠,實為盡善,若一切陽毒紅腫焮痛,概用灸法,雖云宣壅散結,恐火攻反致逼毒入里,大痛大腫、神昏痰湧、吁吁作喘奈何?既不敢以人試藥,又不忍糊混相傳,故特辨明此條,以待高明校定。
閱諸灸法,有用隔蒜灸者,用蠐螬灸者,用附子餅、豆豉餅、木香餅、香附餅灸者,其法不一,總以通壅積、暢榮衛而已。至於灸壯之大小,則量瘡勢定也。
隔蒜灸法(按陰疽流注及麻木痹、寒濕痹痛等證以此灸之。疔瘡生下部偏僻之處,或可用。)
大蒜頭去皮切片,約至三個錢厚,安患頂上,用艾壯於蒜上灸之三壯,即換蒜片再灸。每日灸二、三十壯,愈多愈妙。如瘡勢大,以蒜搗爛鋪於瘡上,將艾鋪蒜上灸之,蒜敗再換。
附子餅(按潰疽血氣虛寒不能收斂,以此灸之。)
炮附子去皮臍研末,以津唾和為餅,約三個錢厚,置患口上,以艾壯灸之。每日灸數壯,但令知熱勿令痛。如餅乾,再易餅灸之,以患口紅活為度。
豆豉餅,按頑瘡惡癬以此灸之。
江西淡豆豉為末,量患大小,唾津和作餅或黃酒和亦可,約三個錢厚,置瘡上,艾壯灸之。餅乾再易。如有瘡孔,勿復孔上,在孔旁四布豉餅,燃艾灸之,令微熱勿令肉破。日灸三度,令瘡孔出汗瘥。
木香餅(按撲損閃肭,血瘀氣滯,以此灸之。)
以木香五錢為末,生地黃一兩杵膏和勻,量患處大小作餅,置腫上,以艾灸之。
香附餅(按瘰癧痰毒或風寒襲於經絡結腫,以此灸之。)
生香附為末,生薑自然汁和,量患大小作餅復患處,以艾灸之。
蠐螬灸法(按疳、瘻、惡瘡諸藥不效者,以此灸之。)
取蠐螬剪去兩頭安瘡口上,以艾灸之,七壯一易,不過七枚,無不效者。
凡艾灸火瘡不收口,用瓦松陰乾為末,先以槐枝、蔥白煎湯洗過,然後以末搽之即收。
白話文:
[灸法]
古籍提到:如果營氣與衛氣在經脈中停留過久,會導致血液凝滯,無法順利運行。當血液運行受阻,衛氣便無法流通,進而產生熱象。持續的高熱不退,則可能導致組織壞死,形成膿液。由此可見,所有癰疽、瘡毒的產生,都是因為氣血淤積所致。因此,使用灸法來疏通淤積,促進營氣與衛氣的流通,是外科學中的重要原則。
然而,有人對此產生疑問:對於那些色白、塌陷、木腫的癰疽,由於其性質屬於陰寒,使用灸法確實能幫助恢復陽氣,溫暖肌膚,效果極佳。但是,對於那些顏色鮮紅、腫脹、疼痛的陽毒癰疽,如果一律使用灸法,雖然可以宣洩淤積、消散結塊,但恐怕會因火熱的灸法反而迫使毒素深入體內,造成劇烈疼痛、腫脹、意識模糊、痰液增多、呼吸困難等後果。既然不敢輕易在人身上實驗,又不忍心含糊其辭地傳授他人,因此特別在此澄清,等待更專業的人士來評估確認。
檢視各種灸法,有的使用大蒜作為隔物進行灸療,有的使用蠐螬,還有的使用附子餅、豆豉餅、木香餅、香附餅等,方法各異,但目的都是為了疏通淤積,促進營氣與衛氣的流通。至於灸壯的大小,則應根據傷口的情況來決定。
接下來,詳細介紹幾種常用的灸法:
隔蒜灸法:適用於陰疽、流注、麻木、痹症、寒濕引起的疼痛等症狀。對於長在下部偏僻位置的疔瘡,也可使用此法。
將大蒜去皮切片,厚度約為三個錢,放在病變部位上方,再在蒜片上放置艾壯進行灸療,每次灸三次,然後換一片蒜片繼續灸。每天灸二、三十次,越多越好。如果傷口較大,可將大蒜搗碎鋪在傷口上,再在上面鋪上艾壯進行灸療,直到蒜片失去作用再換新的。
附子餅灸法:適用於潰瘍、血氣虛寒、收斂不佳的情況。
將炮製過的附子去皮,研磨成粉末,用唾液調和成餅狀,厚度約為三個錢,放在病變部位上方,再在餅上放置艾壯進行灸療。每天灸數次,只要讓患者感覺到熱,但不要感到疼痛。如果餅乾了,再換新的餅進行灸療,直到病變部位恢復紅潤。
豆豉餅灸法:適用於頑固的瘡、惡性癬。
將淡豆豉研磨成粉末,根據病變部位的大小,用唾液或黃酒調和成餅狀,厚度約為三個錢,放在瘡上,再在餅上放置艾壯進行灸療。如果餅乾了,再換新的。如果有瘡孔,不要直接在瘡孔上放餅,而是在瘡孔周圍放置豆豉餅,然後在餅上放置艾壯進行灸療,讓患者感覺微熱,但不要使皮膚破裂。每天灸三次,直到瘡孔出汗即可。
木香餅灸法:適用於跌打損傷、血瘀氣滯。
將五錢木香研磨成粉末,一兩生地黃搗成膏狀,混合均勻,根據病變部位的大小做成餅狀,放在腫脹部位,再在餅上放置艾壯進行灸療。
香附餅灸法:適用於淋巴結核、痰毒、風寒侵襲經絡所導致的腫脹。
將生香附研磨成粉末,用生薑的自然汁液調和,根據病變部位的大小做成餅狀,覆蓋在病變部位,再在餅上放置艾壯進行灸療。
蠐螬灸法:適用於疳疾、瘻、惡性瘡,當其他藥物無效時,可使用此法。
將蠐螬剪去兩頭,放在瘡口上,再在上面放置艾壯進行灸療,每次灸七次,換一次蠐螬,通常不會超過七次就有效。
如果在使用艾灸治療火瘡後,傷口未能癒合,可以使用瓦松曬乾後研磨成粉末,先用槐枝、蔥白煎煮的湯水清洗傷口,然後將瓦松粉塗抹在傷口上,傷口就會開始收縮癒合。
6. 熨法
凡流注痰核、鶴膝、肢體腫塊,或風寒襲於經絡,筋攣骨痛,及跌撲損傷,用之止痛散血,誠良法也。或先用隔蒜灸法,余腫未消,最宜用熨助血氣、行壅滯。用大蔥白細切杵爛,炒熱敷患處熨之,腫痛即止。
一法用大蔥一握,束作數節,切為餅置患處以熱物熨之,或鋪艾灸之。必易餅多灸多熨為妙。
白話文:
【熨法】
凡是遇到像是流動性的膿腫、淋巴結腫大、膝關節腫大、身體某部位的腫塊,或是因為風寒侵入經絡導致的肌肉抽筋和骨頭疼痛,以及跌打損傷的情況,使用此法可以緩解疼痛,促進瘀血散開,確實是一個很好的療法。有時可以先使用隔蒜灸法,如果腫脹還沒有消退,最適合的就是使用熨法來幫助血液循環,消除阻滯。具體做法是取大量的蔥白,細切後搗碎,炒熱後敷在患處進行熨敷,這樣一來,腫痛就會停止。
另一種方法是取一把蔥,將其分段捆綁,切成餅狀放置在患處,再用熱物進行熨敷,或者鋪上艾草進行灸治。必須要更換多個蔥餅,多次進行灸治和熨敷,效果會更好。
7. 拔毒法
蓖麻拔法(此惟紅腫非常,不得已而用之。若胎前產後及患白色者禁用。)
用蓖麻子仁搗爛如泥鋪絹上,照患處大小,取絹蓋上貼患處,用布紮好,痛止即去之。
黃蠟拔法(按潰瘡日久,臭爛色黑,翻花起肛及不痛頑瘡潰爛,用之拔毒最妙。)
用黃蠟為屑,先以濕面隨腫根作圈,高寸許,實貼皮上如井口形。圈外圍布數重,防火氣烘膚。於是鋪蠟屑三、四分厚於圈內,次以銅漏杓盛桑木炭火,懸蠟上烘之,令蠟化透又添蠟屑。隨化隨添,以井滿為度,去火杓噴冷水少許於蠟上,俟冷取起。蠟底青黑色即毒出之徵也。
白話文:
【拔毒法】
蓖麻拔法(這方法只適用於極嚴重的紅腫情況,非到萬不得已時才使用。如果在懷孕期間、產後或是患處呈現白色的,都禁止使用。)
把蓖麻籽的果仁搗碎成泥狀,鋪在織物上,根據患處的大小,取合適尺寸的織物覆蓋在患處,再用布條固定。等到疼痛停止,就可以移除。
黃蠟拔法(對於長期未癒、有惡臭、顏色變黑、傷口邊緣翻起或長瘡且無痛感的頑固潰瘍,此法拔除毒素的效果最好。)
將黃蠟削成碎片,首先以濕面團根據腫塊的基部做一個圓圈,大約一寸高,緊密地貼在皮膚上,形狀像井口。在圓圈外圍幾層布,以防熱氣灼傷皮膚。接著在圓圈內鋪上約三四分厚的蠟屑,再用銅漏杓裝著桑木炭火,懸掛在蠟屑上方加熱,讓蠟融化滲透,再添加蠟屑。隨著蠟的融化,持續添加,直到圓圈內的蠟滿了為止。然後拿開火源,在蠟上噴一點冷水,等冷卻後取出。如果蠟底部呈現青黑色,那就是毒素已經被拔出的跡象。
8. 繃縛法
凡陰疽潰後,敷貼藥,外用絹帛四、五層安蓋上面,再用棉布八寸見方兩塊,四角用軟棉紗細帶釘之。以一塊繃實患處,將帶縛,所餘一塊預備洗滌上藥時更換。不但無外邪乘襲,且使皮膜連屬,融融然氣血流暢,易生肌肉也。
白話文:
【綁紮方法】
凡是陰疽在癒合後,先敷上藥膏,然後在外面用四到五層的絹帛覆蓋在傷口上,再使用兩塊八寸見方的棉布,於四角用柔軟的棉紗細帶固定。
先用一塊棉布緊密地綁在患處,並將帶子綁好,剩餘的一塊則預先準備好,待清洗或更換藥物時使用。
這樣做不僅能防止外來的病菌侵襲,而且能使皮膚組織連接得更緊密,讓身體的氣血運行更加順暢,有利於新肉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