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昌

《外科證治全書》~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唇癰

生上唇,不拘上下左右,大者如李,小者如棗,色紫有頭,腫硬疼痛,甚者寒熱交作。內用仙方活命飲,外敷螵蛸散即消。

仙方活命飲(通用一。)

螵蛸散(通用六十八。)

白話文:

[脣部膿腫]

不管是上脣的哪個部位,長出的腫塊,大小不一,大的像李子,小的如棗子,顏色呈現紫色且上面有突起,摸起來腫脹且堅硬,伴有劇烈疼痛感,嚴重時會出現發冷和發燒的情況。治療上,可以內部服用「仙方活命飲」,外部則使用「螵蛸散」敷在患處,就能使症狀得到緩解並逐漸消除。

仙方活命飲(是一種通用的藥方之一。)

螵蛸散(是第六十八種通用的藥方。)

2. 唇疔

(一名反唇疔,一名鎖口疔。)

生上下唇角,初起形如粒米,堅硬腫盛,麻癢木痛,憎寒發熱,甚則令唇外翻,或口不能開,故有反唇、鎖口之名。須按疔瘡法速治之,遲則走黃致命。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脣疔」,又稱為「反脣疔」或「鎖口疔」。

這種情況發生在上下的嘴脣角落,剛開始時,會像一顆米粒一樣,隨後變得堅硬且腫大,伴有麻木、癢和疼痛感,甚至會有怕冷和發燒的症狀。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嘴脣往外翻,或是嘴巴無法打開,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反脣」、「鎖口」這樣的名稱。

必須依照治療疔瘡的方法盡快處理,如果拖延不治,可能會導致全身黃疸,進而危及生命。

3. 繭唇

唇上起白皮小泡,漸腫漸大如蠶繭,或唇下腫如黑棗,燥裂癢痛,皆七情火動傷血。治宜補脾氣,生脾血,則燥自潤,火自平,腫自消;補中益氣湯加梔仁、芍藥、丹皮最妙,或加味歸脾湯亦妙,外用紫歸油頻潤之。如日久失治,誤服清火之藥,多致翻花不治。

紫歸油

紫草,當歸

上等分,麻油熬,去渣出火氣,以棉蘸油頻頻潤之。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加味歸脾湯(通用三十一。)

白話文:

標題: [口脣生繭]

內容: 嘴脣上開始出現小白皮泡,逐漸腫脹變大,形狀如同蠶繭,或者下脣腫脹猶如黑棗,乾燥、裂開且癢痛,這些都是因爲情緒波動引起體內火氣旺盛,損傷了血液。治療上應該補養脾氣,促進脾臟造血功能,這樣乾燥自然會得到滋潤,火氣自然會平息,腫脹也會自行消退;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梔子仁、芍藥、牡丹皮效果最好,或者加味歸脾湯也十分有效,外部則可以使用紫歸油頻繁塗抹。

如果長期未治療,誤服清火的藥物,多數會導致症狀加重,難以治癒。

紫歸油配方 主要成分是紫草和當歸,等量取用,用麻油煎熬,濾去渣滓並消除油中的火氣,然後用棉布沾油頻繁塗抹在患處。

補中益氣湯(一般用量爲三十份。)

加味歸脾湯(一般用量爲三十一份。)

4. 唇風(一名唇瞤。)

多在下唇,初發癢紅腫,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似無皮之狀,此脾經血燥也。如風燥則不時瞤動,四物消風飲主之,(宜倍用歸、地。)外用紫歸油頻抹愈。

四物消風飲(通用八。)

紫歸油(見前繭唇。)

白話文:

[脣風(又名為脣瞤。)]

這種病症多發生在下脣,剛開始會有癢、紅、腫的症狀,時間久了之後會破裂並流出液體,疼痛感就像被火燒一樣,感覺像是嘴脣沒有皮膚一般,這是因為脾臟循環中的血液過於乾燥所致。如果受到風燥影響,嘴脣會不定時的顫動,應使用「四物消風飲」來治療,(建議加大當歸和熟地黃的用量。)另外,可以搭配外用「紫歸油」頻繁塗抹,有助於病情康復。

四物消風飲(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方式。)

紫歸油(詳情可參考前面的繭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