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昌

《外科證治全書》~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口菌(一名口蕈。)

多生在牙齦肉上,隆起形如菌,或如木耳,紫黑色,火盛血熱氣滯而生,宜內服加味甘桔湯,外吹珍珠散,如火鬱火熾,則生舌上,治法詳見舌部。

加味甘桔湯

甘草(三錢,生),桔梗荊芥牛蒡子(炒),貝母(去心),薄荷(各一錢五分)

上水煎服。如內熱盛或飲食入口即吐者,加黃連一錢,如口渴唇焦舌燥便秘溺赤者,加生地、黃芩、山梔仁。如有腫處,加金銀花五錢。

珍珠(見後喉癰。)

2. 連珠疳

舌下生水泡,初起一枚,漸發至七、八枚刺破,吹珍珠散

3. 口疳(一名脾癉。)

有經年不愈者,有時愈時發者,皆因素食肥甘所致。食肥多熱,食甘滿中,其氣上溢生疳。用天冬、麥冬、元參等分,白蜜丸,彈子大,不時取一丸入口噙咽,久服自效,外吹珍珠散

一、小兒口疳,用生香附,生半夏等分為末,雞子白調作餅,貼男左女右腳心,一周時愈。

珍珠(見後喉癰。)

4. 螳螂子

小孩腮內生一紅塊,不能食乳,名螳螂子。用生地五錢,酒浸搗爛,塗腳心,男左女右,外用布縛好,干則易之,至愈乃止。

小兒口內生黃馬牙,即螳螂子,口噤頰腫,證重者,以針微刺患處出血,即用京墨磨塗立愈。(附驗。)

5. 口球

口內生肉球,有根線長四、五寸余,吐球出,方能飲食,以手輕按,痛徹心腑。每日用生麝香一分,水調頻服之,三日根化即愈。

6. 懸癰(一名上齶癰。)

生於上齶,形如紫李,脾經蘊熱所致。不急治,恐毒氣上攻頭腦,則不可救。宜用銀針針破癰頭,用鹽湯攪淨瘀血,吹珍珠散,內服加味甘桔湯

加味甘桔湯(見前目菌。)

珍珠(見後喉癰。)

7. 筋脈

唇,(脾、胃、肝三經所主。)脾之榮在唇四白,足陽明胃脈環唇,足厥陰肝脈環唇。

8. 唇癰

生上唇,不拘上下左右,大者如李,小者如棗,色紫有頭,腫硬疼痛,甚者寒熱交作。內用仙方活命飲,外敷螵蛸散即消。

仙方活命飲(通用一。)

螵蛸散(通用六十八。)

9. 唇疔

(一名反唇疔,一名鎖口疔。)

生上下唇角,初起形如粒米,堅硬腫盛,麻癢木痛,憎寒發熱,甚則令唇外翻,或口不能開,故有反唇、鎖口之名。須按疔瘡法速治之,遲則走黃致命。

10. 繭唇

唇上起白皮小泡,漸腫漸大如蠶繭,或唇下腫如黑棗,燥裂癢痛,皆七情火動傷血。治宜補脾氣,生脾血,則燥自潤,火自平,腫自消;補中益氣湯加梔仁、芍藥、丹皮最妙,或加味歸脾湯亦妙,外用紫歸油頻潤之。如日久失治,誤服清火之藥,多致翻花不治。

紫歸油

紫草當歸

上等分,麻油熬,去渣出火氣,以棉蘸油頻頻潤之。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加味歸脾湯(通用三十一。)

11. 唇風(一名唇瞤。)

多在下唇,初發癢紅腫,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似無皮之狀,此脾經血燥也。如風燥則不時瞤動,四物消風飲主之,(宜倍用歸、地。)外用紫歸油頻抹愈。

四物消風飲(通用八。)

紫歸油(見前繭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