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全書》~ 卷二 (5)
卷二 (5)
1. 口菌(一名口蕈。)
多生在牙齦肉上,隆起形如菌,或如木耳,紫黑色,火盛血熱氣滯而生,宜內服加味甘桔湯,外吹珍珠散,如火鬱火熾,則生舌上,治法詳見舌部。
加味甘桔湯
甘草(三錢,生),桔梗,荊芥,牛蒡子(炒),貝母(去心),薄荷(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生長在牙齦肉上的病症,它隆起像菌類,或像木耳,顏色呈紫黑色。中醫認為這是因為火盛、血熱、氣滯導致的。
治療方法建議內服加味甘桔湯,外吹珍珠散。如果火氣旺盛,就會在舌頭上出現,治療方法詳見舌部相關內容。
加味甘桔湯的藥方如下:
- 甘草(三錢,生)
- 桔梗
- 荊芥
- 牛蒡子(炒)
- 貝母(去心)
- 薄荷(各一錢五分)
上水煎服。如內熱盛或飲食入口即吐者,加黃連一錢,如口渴唇焦舌燥便秘溺赤者,加生地、黃芩、山梔仁。如有腫處,加金銀花五錢。
珍珠散(見後喉癰。)
白話文:
將藥方用清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患者內熱旺盛或吃進食物就吐,可以加一錢黃連。如果患者口渴、嘴唇乾裂、舌頭乾燥、便秘、小便發紅,可以加生地、黃芩、山梔仁。如果有腫脹的地方,可以加五錢金銀花。
這方子是治療喉癰的珍珠散,詳情見後。
2. 連珠疳
舌下生水泡,初起一枚,漸發至七、八枚刺破,吹珍珠散。
白話文:
口底出現水泡,最初只有一個,逐漸發展到七八個。如果用針刺破它們,可以使用「珍珠散」這個藥方。
3. 口疳(一名脾癉。)
有經年不愈者,有時愈時發者,皆因素食肥甘所致。食肥多熱,食甘滿中,其氣上溢生疳。用天冬、麥冬、元參等分,白蜜丸,彈子大,不時取一丸入口噙咽,久服自效,外吹珍珠散。
一、小兒口疳,用生香附,生半夏等分為末,雞子白調作餅,貼男左女右腳心,一周時愈。
珍珠散(見後喉癰。)
白話文:
如果有長年不癒的病症,或者時好時壞的病症,都是因為經常食用肥膩甘甜的食物造成的。吃太多肥膩的食物容易上火,吃太多甘甜的食物容易積食,這些食物的氣往上溢就會導致口疳。可以用天冬、麥冬、元參等量,用白蜜做成丸子,大小如彈珠,不時取一丸含在口中慢慢咽下,長期服用就會見效。外用珍珠散吹患處。
小兒口疳,可以用生香附、生半夏等量研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成餅狀,貼在男孩的左腳心,女孩的右腳心,一週時間就會痊癒。
4. 螳螂子
小孩腮內生一紅塊,不能食乳,名螳螂子。用生地五錢,酒浸搗爛,塗腳心,男左女右,外用布縛好,干則易之,至愈乃止。
小兒口內生黃馬牙,即螳螂子,口噤頰腫,證重者,以針微刺患處出血,即用京墨磨塗立愈。(附驗。)
白話文:
小孩腮幫子裡長了個紅塊,喝不了奶,叫做螳螂子。用生地五錢,泡酒搗碎,塗在腳心,男孩塗左腳,女孩塗右腳,用布包好,乾了就換,直到好了為止。
小兒嘴巴里長了黃色的馬牙,也就是螳螂子,嘴巴閉合臉頰腫脹,症狀嚴重的,用針輕輕刺破患處讓它出血,再用京墨磨成粉塗抹,就能馬上痊癒。
5. 口球
口內生肉球,有根線長四、五寸余,吐球出,方能飲食,以手輕按,痛徹心腑。每日用生麝香一分,水調頻服之,三日根化即愈。
白話文:
口腔裡出現了像肉球一樣的東西,有一條細繩狀物質延伸出去約四五英吋長,必須把這個肉球吐出來才能進食,用手稍微壓一下就會感到劇烈疼痛,直達心臟和腹部。每天使用一克生麝香,用水稀釋後多次服用,三天之後病根會轉變並康復。
6. 懸癰(一名上齶癰。)
生於上齶,形如紫李,脾經蘊熱所致。不急治,恐毒氣上攻頭腦,則不可救。宜用銀針針破癰頭,用鹽湯攪淨瘀血,吹珍珠散,內服加味甘桔湯。
加味甘桔湯(見前目菌。)
珍珠散(見後喉癰。)
白話文:
這個病症生長在上顎,形狀像紫色的李子,是由脾經蘊藏熱氣導致的。如果不及時治療,恐怕毒氣會上攻頭腦,到時候就無法救治了。應該用銀針刺破癰頭,用鹽水將瘀血清洗乾淨,再吹入珍珠散,內服加味甘桔湯。
加味甘桔湯的配方在前面「目菌」條目中可以找到。
珍珠散的配方在後面「喉癰」條目中可以找到。
7. 筋脈
唇,(脾、胃、肝三經所主。)脾之榮在唇四白,足陽明胃脈環唇,足厥陰肝脈環唇。
白話文:
嘴脣是脾胃和肝臟三條經絡的主要部位。脾臟的榮耀體現在嘴脣四周的顏色上,而腳陽明清脈環繞著嘴脣,腳厥陰清脈也環繞著嘴脣。
8. 唇癰
生上唇,不拘上下左右,大者如李,小者如棗,色紫有頭,腫硬疼痛,甚者寒熱交作。內用仙方活命飲,外敷螵蛸散即消。
仙方活命飲(通用一。)
螵蛸散(通用六十八。)
白話文:
如果在嘴唇上長出腫塊,不論是上下左右,大的像李子,小的像棗子,顏色發紫,有頭,腫脹堅硬疼痛,嚴重者還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状。內服仙方活命飲,外敷螵蛸散,即可消腫。
注:
- 「仙方活命飲」和「螵蛸散」是古代醫書中記載的兩種中藥方劑,具體配方請參考相關醫學文獻。
- 現代醫學對於唇部腫塊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已更加精準,建議患者出現類似症状時,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9. 唇疔
(一名反唇疔,一名鎖口疔。)
生上下唇角,初起形如粒米,堅硬腫盛,麻癢木痛,憎寒發熱,甚則令唇外翻,或口不能開,故有反唇、鎖口之名。須按疔瘡法速治之,遲則走黃致命。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了一種名叫「反脣疔」、「鎖口疔」的疾病,它會出現在上下的嘴脣角落,初期症狀像是小顆粒般的硬塊,周圍皮膚腫脅且麻木疼痛,患者還可能感到寒冷和發燒。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情可能會加重導致嘴脣向外翻轉,甚至無法張嘴吃東西,因此得名為「反脣」、「鎖口」。所以必須按照疔瘡的方法快速進行治療,否則有可能引發嚴重的感染而危及生命。
10. 繭唇
唇上起白皮小泡,漸腫漸大如蠶繭,或唇下腫如黑棗,燥裂癢痛,皆七情火動傷血。治宜補脾氣,生脾血,則燥自潤,火自平,腫自消;補中益氣湯加梔仁、芍藥、丹皮最妙,或加味歸脾湯亦妙,外用紫歸油頻潤之。如日久失治,誤服清火之藥,多致翻花不治。
紫歸油
紫草,當歸
上等分,麻油熬,去渣出火氣,以棉蘸油頻頻潤之。
白話文:
嘴唇上出現白色的小水泡,逐漸腫大,形狀像蠶繭,或者嘴唇下方腫脹像黑棗,伴隨乾燥、裂開、癢痛,這些都是由於七情(喜怒哀樂憂思悲恐)過度,心火上炎,損傷血液所致。
治療應以補脾益氣,生養脾血為原則,這樣就能滋潤乾燥,平息火熱,消除腫脹。補中益氣湯加梔子仁、芍藥、丹皮效果最佳,或者加味歸脾湯也很好。外用紫歸油頻繁塗抹。
如果拖延不治,誤服清火藥物,很容易導致病情反复,最終難以治癒。
紫歸油的製作方法:
紫草和當歸各取等量,用麻油熬製,去除藥渣和火氣,用棉花蘸取油液,頻繁塗抹患處。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加味歸脾湯(通用三十一。)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增強脾胃功能的方劑。 加味歸脾湯:在原本歸脾湯基礎上添加了其他藥物,用於治療心脾兩虛引起的症狀。
11. 唇風(一名唇瞤。)
多在下唇,初發癢紅腫,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似無皮之狀,此脾經血燥也。如風燥則不時瞤動,四物消風飲主之,(宜倍用歸、地。)外用紫歸油頻抹愈。
四物消風飲(通用八。)
紫歸油(見前繭唇。)
白話文:
多在下唇出現,一開始會發癢、紅腫,時間久了就會破裂流出液體,疼痛得像火燒一樣,看起來像是沒有皮膚一樣,這是脾經血燥的症狀。如果因為風燥導致,嘴唇會不停地跳動,可以用四物消風飲治療,(要將當歸、生地藥量加倍。)外用紫歸油頻繁塗抹即可痊癒。
四物消風飲(一般使用八味藥。)
紫歸油(詳見前文繭唇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