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昌

《外科證治全書》~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口菌(一名口蕈。)

多生在牙齦肉上,隆起形如菌,或如木耳,紫黑色,火盛血熱氣滯而生,宜內服加味甘桔湯,外吹珍珠散,如火鬱火熾,則生舌上,治法詳見舌部。

加味甘桔湯

甘草(三錢,生),桔梗,荊芥,牛蒡子(炒),貝母(去心),薄荷(各一錢五分)

上水煎服。如內熱盛或飲食入口即吐者,加黃連一錢,如口渴唇焦舌燥便秘溺赤者,加生地、黃芩、山梔仁。如有腫處,加金銀花五錢。

珍珠散(見後喉癰。)

白話文:

[口腔真菌(又名口腔蕈菌。)]

這種病症多出現在牙齦上,形成像蕈菌般的隆起,有的甚至形狀類似木耳,顏色為紫黑色,通常是由於體內火氣旺盛,血液過熱,以及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治療上,內服上會推薦使用「加味甘桔湯」,外用則是「珍珠散」。如果火氣鬱結嚴重,導致舌頭上也出現同樣情況,詳細的治療方法請參考舌部病症的說明。

加味甘桔湯配方

甘草(生,用量約三錢),桔梗,荊芥,炒牛蒡子,貝母(去心),薄荷(以上各藥材用量均為一錢五分)

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服用。若患者內熱極盛,或是吃東西後立即嘔吐,可額外添加一錢的黃連;若患者感到口渴,嘴脣乾裂,舌頭乾燥,且有便祕和尿色深紅的情況,可加入生地、黃芩、山梔仁。倘若有腫脹部位,可再額外加入五錢的金銀花。

珍珠散(詳細資訊請參考後面的咽喉炎症部分。)

2. 連珠疳

舌下生水泡,初起一枚,漸發至七、八枚刺破,吹珍珠散。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在舌頭下方會長出水泡,一開始只有一顆,慢慢的會增加到七、八顆。當水泡出現時,可以將其刺破,並使用珍珠散來吹敷治療。」這就是所謂的[連珠疳]。

3. 口疳(一名脾癉。)

有經年不愈者,有時愈時發者,皆因素食肥甘所致。食肥多熱,食甘滿中,其氣上溢生疳。用天冬、麥冬、元參等分,白蜜丸,彈子大,不時取一丸入口噙咽,久服自效,外吹珍珠散。

一、小兒口疳,用生香附,生半夏等分為末,雞子白調作餅,貼男左女右腳心,一周時愈。

珍珠散(見後喉癰。)

白話文:

標題:[口腔潰瘍(又稱脾癉。)]

內容:有時候這種病會常年不癒,有時候則是時好時發,這些情況大多是因為過度食用油膩或甜食所導致。食用過多油膩食物易產生內熱,食用過多甜食則會造成脾胃功能過於飽滿,使得熱氣向上蒸騰形成潰瘍。可用天門冬、麥門冬、玄參等量,加上蜂蜜製成藥丸,大小如彈珠,隨時取一丸含在口中慢慢吞下,長期服用自然見效,同時可外用珍珠散。

一、對於兒童的口腔潰瘍,可使用生香附和生半夏等量研磨成粉,用雞蛋清調和成餅狀,貼在男童左腳心或女童右腳心,大約一週即可痊癒。

珍珠散(詳情請參考後面的喉痛治療部分。)

4. 螳螂子

小孩腮內生一紅塊,不能食乳,名螳螂子。用生地五錢,酒浸搗爛,塗腳心,男左女右,外用布縛好,干則易之,至愈乃止。

小兒口內生黃馬牙,即螳螂子,口噤頰腫,證重者,以針微刺患處出血,即用京墨磨塗立愈。(附驗。)

白話文:

【螳螂子】

有個小孩在腮幫子裡長出了一塊紅色的腫塊,以致無法正常吸吮母乳,這種情況被稱為「螳螂子」。治療方式是取五錢的新鮮地黃,先用酒浸泡過後再搗碎成糊狀,然後塗抹在腳底,男孩塗左腳,女孩塗右腳,並用布料妥善固定,一旦藥物乾掉就必須更換新的,直到病癥完全痊癒為止。

另外,如果嬰兒口腔內出現黃色像馬牙的東西,這也是「螳螂子」的一種表現,可能伴隨嘴巴緊閉和臉頰腫脹的情況。對於病情較嚴重的案例,可以先用針輕輕刺破患部讓血液流出,隨後立即塗上研磨過的京墨,就能迅速治癒。(附帶實際療效證明。)

5. 口球

口內生肉球,有根線長四、五寸余,吐球出,方能飲食,以手輕按,痛徹心腑。每日用生麝香一分,水調頻服之,三日根化即愈。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嘴巴裡面長了一個肉瘤,連接著一條長約四到五寸的線,只有將肉瘤吐出來才能吃東西。如果用手輕輕按壓,疼痛感會直達心臟。每天使用一分量的生麝香,用水調和後頻繁服用,三天後,肉瘤的根部就會消失,病情就能痊癒。

6. 懸癰(一名上齶癰。)

生於上齶,形如紫李,脾經蘊熱所致。不急治,恐毒氣上攻頭腦,則不可救。宜用銀針針破癰頭,用鹽湯攪淨瘀血,吹珍珠散,內服加味甘桔湯。

加味甘桔湯(見前目菌。)

珍珠散(見後喉癰。)

白話文:

這是一種病名為懸癰的病症,俗稱上齶癰。它生長在上齶,外觀形狀就像紫李一樣,是因為脾臟經絡裡積聚過多熱氣導致的。如果不立即治療,恐怕毒氣會向上攻擊頭腦,那時就無法挽救了。應使用銀針刺破膿包,再用鹽水清洗乾淨裡面的瘀血,然後使用珍珠散吹敷。內部調理則服用加味甘桔湯。

加味甘桔湯的製法和應用請參考之前介紹的目菌部分。

珍珠散的製法和應用請參考後面介紹的喉癰部分。

7. 唇部證治(計八證)

8. 筋脈

唇,(脾、胃、肝三經所主。)脾之榮在唇四白,足陽明胃脈環唇,足厥陰肝脈環唇。

白話文:

【嘴脣】

嘴脣是由脾臟、胃部和肝臟三個經脈主管的。脾臟的血色會反映在嘴脣四周,腳部陽明胃經繞行於嘴脣,而腳部厥陰肝經也環繞著嘴脣。這說明瞭嘴脣的健康狀態與脾、胃、肝的運作息息相關。

9. 唇癰

生上唇,不拘上下左右,大者如李,小者如棗,色紫有頭,腫硬疼痛,甚者寒熱交作。內用仙方活命飲,外敷螵蛸散即消。

仙方活命飲(通用一。)

螵蛸散(通用六十八。)

白話文:

[脣部膿腫]

不管是上脣的哪個部位,長出的腫塊,大小不一,大的像李子,小的如棗子,顏色呈現紫色且上面有突起,摸起來腫脹且堅硬,伴有劇烈疼痛感,嚴重時會出現發冷和發燒的情況。治療上,可以內部服用「仙方活命飲」,外部則使用「螵蛸散」敷在患處,就能使症狀得到緩解並逐漸消除。

仙方活命飲(是一種通用的藥方之一。)

螵蛸散(是第六十八種通用的藥方。)

10. 唇疔

(一名反唇疔,一名鎖口疔。)

生上下唇角,初起形如粒米,堅硬腫盛,麻癢木痛,憎寒發熱,甚則令唇外翻,或口不能開,故有反唇、鎖口之名。須按疔瘡法速治之,遲則走黃致命。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脣疔」,又稱為「反脣疔」或「鎖口疔」。

這種情況發生在上下的嘴脣角落,剛開始時,會像一顆米粒一樣,隨後變得堅硬且腫大,伴有麻木、癢和疼痛感,甚至會有怕冷和發燒的症狀。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嘴脣往外翻,或是嘴巴無法打開,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反脣」、「鎖口」這樣的名稱。

必須依照治療疔瘡的方法盡快處理,如果拖延不治,可能會導致全身黃疸,進而危及生命。

11. 繭唇

唇上起白皮小泡,漸腫漸大如蠶繭,或唇下腫如黑棗,燥裂癢痛,皆七情火動傷血。治宜補脾氣,生脾血,則燥自潤,火自平,腫自消;補中益氣湯加梔仁、芍藥、丹皮最妙,或加味歸脾湯亦妙,外用紫歸油頻潤之。如日久失治,誤服清火之藥,多致翻花不治。

紫歸油

紫草,當歸

上等分,麻油熬,去渣出火氣,以棉蘸油頻頻潤之。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加味歸脾湯(通用三十一。)

白話文:

標題: [口脣生繭]

內容: 嘴脣上開始出現小白皮泡,逐漸腫脹變大,形狀如同蠶繭,或者下脣腫脹猶如黑棗,乾燥、裂開且癢痛,這些都是因爲情緒波動引起體內火氣旺盛,損傷了血液。治療上應該補養脾氣,促進脾臟造血功能,這樣乾燥自然會得到滋潤,火氣自然會平息,腫脹也會自行消退;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梔子仁、芍藥、牡丹皮效果最好,或者加味歸脾湯也十分有效,外部則可以使用紫歸油頻繁塗抹。

如果長期未治療,誤服清火的藥物,多數會導致症狀加重,難以治癒。

紫歸油配方 主要成分是紫草和當歸,等量取用,用麻油煎熬,濾去渣滓並消除油中的火氣,然後用棉布沾油頻繁塗抹在患處。

補中益氣湯(一般用量爲三十份。)

加味歸脾湯(一般用量爲三十一份。)

12. 唇風(一名唇瞤。)

多在下唇,初發癢紅腫,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似無皮之狀,此脾經血燥也。如風燥則不時瞤動,四物消風飲主之,(宜倍用歸、地。)外用紫歸油頻抹愈。

四物消風飲(通用八。)

紫歸油(見前繭唇。)

白話文:

[脣風(又名為脣瞤。)]

這種病症多發生在下脣,剛開始會有癢、紅、腫的症狀,時間久了之後會破裂並流出液體,疼痛感就像被火燒一樣,感覺像是嘴脣沒有皮膚一般,這是因為脾臟循環中的血液過於乾燥所致。如果受到風燥影響,嘴脣會不定時的顫動,應使用「四物消風飲」來治療,(建議加大當歸和熟地黃的用量。)另外,可以搭配外用「紫歸油」頻繁塗抹,有助於病情康復。

四物消風飲(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方式。)

紫歸油(詳情可參考前面的繭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