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昌

《外科證治全書》~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足發

(一名足跗發。),足背上為足背發

凡腳赤腫痛潰膿,足三陽濕熱可治。微赤微腫膿清或出水,足三陰虧損難治。濕熱者用仙方活命飲,既潰用內托散加金銀花,外貼膏出膿而愈。虧損者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聽其漸愈,蓋四肢皆稟氣於胃,胃氣血盛則善步,胃血氣少則少肉善寒,漸成痿厥足痹,故足疾必用補中益氣湯,不可不知。若黑黯不腫痛不潰膿,煩熱作渴,小便淋漓者,陰敗未傳惡證也。

急著肉灸之,以行壅滯助陽氣,內服十全大補湯、八味地黃丸,以壯脾土,滋化源,亦有生者。

仙方活命飲(通用一。)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內托散(通用三十八。)

十全大補湯(通用二十六。)

六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三。)

八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五。)

白話文:

【腳部疾病】

腳背上發生的疾病被稱為足背發。腳部如果出現紅腫疼痛並有膿包,這是因為足三陽經絡的濕熱所致,可以治療。但如果只是稍微紅腫,膿包清稀或者有水滲出,這代表足三陰經絡有損耗,治療起來較困難。對於濕熱導致的疾病,可用仙方活命飲治療,一旦膿包破潰,則應使用內託散加上金銀花,外貼藥膏來排出膿液,病情就能得到緩解。而如果是因損耗導致的疾病,則需服用補中益氣湯和六味地黃丸,病情會逐漸好轉。因為四肢的健康都受到胃氣的影響,胃氣血旺盛的人走路有力,而胃氣血不足的人則肌肉少且怕冷,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痿弱或足部麻痺等症狀,所以治療腳部疾病時,一定不能忽略補中益氣湯的作用。

若是腳部皮膚呈現暗黑色,沒有紅腫疼痛,也無膿包,但有煩熱口渴,小便不順的情況,這可能是陰虛未傳的惡性病徵。此時應緊急進行肉灸,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陽氣。同時內服十全大補湯和八味地黃丸,以強健脾胃,滋養身體,也能有康復的可能。

【相關藥方】:

  1. 仙方活命飲
  2. 補中益氣湯
  3. 內託散
  4. 十全大補湯
  5. 六味地黃丸
  6. 八味地黃丸

2. 湧泉疽

(一名足心發,俗名病穿版,又名穿窟天蛇。)

生足底湧泉穴,乃腎經虛損之證,當別紅白,按陽癰陰疽則例治之。

一、凡足心或熱或癢痛或麻或腫脹,皆腎虛,六味、八味消息用之。

一、有足心疼如中箭,忽發忽歇,此腎之風毒,瀉腎則愈,六味地黃湯加獨活、黃柏。

六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三。)

八味地黃湯(通用四十五。)

白話文:

【湧泉疽】

這是一種俗稱為足心發,又名病穿版或穿窟天蛇的疾病。

此病發生在腳底的湧泉穴位,是腎臟功能衰弱的症狀,應分辨是紅腫還是白腫,依照陽癰或陰疽的治療原則來處理。

第一,如果腳心感到熱、癢、疼痛或是腫脹,都是腎臟虛弱的表現,可以考慮使用六味地黃丸或是八味地黃湯,根據病情輕重來調整劑量。

第二,有些病人會感到腳心像被箭射一樣的疼痛,時發時停,這是腎臟風毒的表現,應該清瀉腎臟毒素才能康復,可以使用六味地黃湯加上獨活和黃柏兩味草藥來治療。

六味地黃丸和八味地黃湯都是常用的藥方。

3. 脫疽、敦癰

生足趾,初起色白,麻痛或不痛者名脫疽。初起色赤,腫痛如湯潑火燎者名敦癰。脫疽以手部脫疽法治之,敦癰以脛部毒熱流注法治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兩種疾病的描述與治療方式:一種叫做"脫疽",另一種叫做"敦癰"。

"脫疽"開始會在腳趾上出現,初期症狀是皮膚變白,可能伴有疼痛,也可能沒有感覺,這種病就稱為脫疽。

而"敦癰"在剛開始時,患部會顯得紅腫,有如被熱水澆淋或火燒般的疼痛感,這種病則被命名為敦癰。

對於脫疽的治療,應採用專門治療手部脫疽的方法來處理;至於敦癰,則需採用治療小腿部位由熱毒引發的疾病的方法來治療。

4. 四淫、厲癰

《靈樞》云: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急治之,百日死。發於足旁名曰厲癰,其狀不大,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按此二證,亦不外乎色紅色白癰疽別治。

白話文:

《靈樞》中提到,如果在腳的上或下部位發生的病狀被稱為「四淫」,這種病狀特徵是會長出較大的腫塊,需緊急治療,否則約一百天後患者可能會死亡。

另外,若是在腳邊發生的病狀則被稱為「厲癰」,這種病狀特徵是長出的腫塊不大,但也需緊急治療。治療時應移除黑色的部分,若病狀未消反而更嚴重,且未進行適當治療,患者同樣可能在一百天後死亡。

由此可知,這兩種病症,其實不脫離根據膿瘍的顏色,即紅色或白色,來區分並進行不同治療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