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昌

《外科證治全書》~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坐板瘡

生臀股之間,形如黍豆,或如風癬,色紅作癢,破流黃水,浸淫微痛,甚則焮痛,延及穀道。由溽暑坐日曬几凳,暑濕凝滯肌腠所致。初用芫花、川椒、黃柏煎湯燙洗即消。如毒盛癢痛仍不止者,用硃砂、雄黃末各一錢,輕粉、枯礬、黃柏各五分,共為末,敷之愈。如濕腫流水者,用五美散敷滲。

坐板瘡方先用川椒煎(水洗後,再用敷藥。)

硃砂,雄黃(各一錢),輕粉,枯礬,黃柏(各五分)

共為末敷之即愈。

五美散(通用六十七。)

白話文:

【坐板瘡】

這種疾病通常出現在臀部,其形狀大小如同黍豆,有時又像風癬,呈現紅色並伴隨瘙癢。瘡口破裂後會流出黃色液體,感染區域會有輕微痛感,嚴重時則會有劇烈疼痛,甚至蔓延到肛門周圍。此病是因爲在潮溼炎熱的天氣下長時間坐在被陽光曝曬的椅子上,導致暑溼凝滯在肌膚之間所引起的。

初期治療可以使用芫花、川椒和黃柏煎煮成湯進行熱敷清洗,症狀通常就會消退。如果病情嚴重,瘙癢與疼痛持續不止,可以用硃砂、雄黃各一錢,輕粉、枯礬、黃柏各五分,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塗抹在患處,瘡口即可痊癒。若瘡口溼潤腫脹且有流水現象,可使用五美散進行外敷,幫助吸收滲液。

【坐板瘡處方】

首先使用川椒煎煮成水進行清洗,之後再使用藥粉進行外敷。

所需藥材爲硃砂、雄黃各一錢,輕粉、枯礬、黃柏各五分,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後,塗抹於患處即可治癒。

【五美散】

這是一般通用的方劑,編號爲六十七。

2. 肛門作癢

肛門作癢或兼赤腫微痛者,蟲蝕也。視其下唇內,必生小白瘡,或耳之前後,結小核如串珠者是。經云:唇有瘡,蟲蝕其肛。蘆薈丸主之,外用雄黃、銅綠等分,為末撤之。

蘆薈丸

蘆薈,子青皮,白雷丸,白蕪荑,川連,胡連,鶴蝨草(各五錢),木香(一錢),麝香(五分)

上共研末,蒸餅糊丸麻子大,每服一錢,空心,米湯送下。

又方

杏仁搗作膏,敷之,或研爛,以棉蘸塗穀道中。

白話文:

[肛門瘙癢]

如果肛門感覺癢,甚至有些紅腫和輕微疼痛,這可能是由寄生蟲造成的。仔細檢查下脣內部,會發現有小白點或是小潰瘍,或者在耳朵前後,可能出現如串珠般的小硬塊,這都是寄生蟲感染的跡象。古籍記載,如果嘴脣上有傷口,就可能是肛門被蟲咬。可以使用蘆薈丸治療,另外,將雄黃和銅綠等量混合磨成粉末,塗抹於患處。

蘆薈丸的配方如下:

蘆薈、青檳榔皮、白雷丸、白蕪荑、黃連、胡連、鶴蝨草(各五錢)、木香(一錢)、麝香(五分)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再用蒸熟的麵糰製成丸狀,大小如同芝麻,每次服用一錢,空腹時用米湯吞服。

另一個方法:

將杏仁搗碎成膏狀,直接敷在患處,或者將杏仁研碎,用棉花蘸取後塗抹在肛門內。

3. 脫肛

脫肛屬氣虛,有虛寒而脫者,有熱極而脫者,寒則洞泄不澀,熱則澀。總以大補元氣兼升提為主。補中益氣湯,寒加蒼朮、炮姜;熱加芩、梔、槐花;血虛倍歸身加熟地。外用肥皂水洗,五倍子末塗之。

又方

赤石脂,伏龍肝,白礬,為末敷之。

白話文:

[脫肛]

脫肛的情況通常是由氣虛引起的,有的人是因為虛寒導致脫肛,也有人是因為熱極導致的。虛寒導致的脫肛,會出現大便不成形,沒有固態的情況;而熱極導致的,則會有排便困難的情況。在治療上,主要是通過大補元氣並提升氣機的方式來處理。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虛寒型,可再加入蒼朮和炮姜;如果是熱極型,則可以加入黃芩、梔子和槐花;如果是血虛型,則需加倍使用當歸,並加入熟地。另外,可以在外面用肥皂水清潔,然後塗上五倍子粉。

另一個方法,

可以使用赤石脂、伏龍肝和白礬,磨成粉末後敷在脫肛的地方。

4. 截腸

大腸頭出寸余,痛苦之極,干則自落,落則又出,腸盡則死。初覺截時,急用器盛芝麻油坐浸之,飲大麻子汁數升可愈。

白話文:

「當大腸前端脫出約一寸多,患者會感到極度痛苦,如果脫出的部分乾燥就會自行掉落,但掉落後又會再度脫出,一旦整段大腸都脫出無法收回,病人就會死亡。剛開始發現有腸段脫出時,應立即使用容器裝滿芝麻油坐下浸泡,並大量飲用大麻籽汁數升,這樣病情可以得到緩解。」

這描述的狀況類似現代醫學中的直腸脫垂,而所提的治療方式則是古代的治療方法。

5. 股部證治(計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