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吐血」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吐血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病症,是指口中不自主地流出鮮紅或暗紅色的血液。吐血在中醫上被稱為「嘔血」,是一種急症,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

吐血的病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 外感熱邪:外感熱邪侵襲人體,最常見的是風熱、燥熱、火熱等,會導致肺熱、胃熱、肝火等,進而引起吐血。
  • 內傷陰虛:陰虛火旺是導致吐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陰虛火旺會導致肝火旺盛,肝火上炎,灼傷肺胃,從而引起吐血。
  • 飲食不節:飲食不節是導致吐血的常見原因之一。暴飲暴食、過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的食物,會損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弱,從而引起吐血。
  • 情志不遂:情志不遂,主要指情緒過激、精神刺激等,會導致肝氣鬱結,肝氣上逆,從而引起吐血。
  • 其他原因:其他原因引起的吐血,包括外傷、腫瘤、血液病等。

吐血的症狀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吐血的顏色多為鮮紅色或暗紅色。
  • 吐血的量多少不一,少則幾口,多則一升以上。
  • 吐血的時間不定,有的吐血一次就停止,有的反覆吐血。
  • 吐血時常伴有其他症狀,如胸悶、心悸、氣短、咳嗽、咯血、頭暈、目眩、耳鳴、面色蒼白、手足冰涼等。

吐血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病症,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因此,如果出現吐血的症狀,一定要及时就醫,以免耽误病情。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神門

神門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神門,為俞土。在掌後兌骨端。治瘧惡寒發熱,咽乾身熱,狂言,胸滿腹痛,減食,心驚,少氣喘嗽,唾紅吐血,遺尿,手臂難舉,五癇之疾。
  • 2.《針灸集成》:「吐血魚際、天樞、勞宮、行間、神門、大陵、尺澤、上星,七壯。○加症後錄。
  • 3.《針灸集成》:「吐血,魚際,神門,勞宮,太衝,尺澤,心俞五十壯。
  • 4.《勉學堂針灸集成》:「_吐血_,魚際、天樞、勞宮、行間、神門、大陵、尺澤、上星七壯。
  • 5.《勉學堂針灸集成》:「_吐血_,魚際、神門、勞宮、太衝、尺澤、心俞五十壯。

行間

行間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行間,為滎火。在足大趾間動脈中。治水蠱、脹滿,心疼咳逆,吐血咽乾,寒疝,溺難,腰痛,腳氣紅腫。
  • 2.《針灸集成》:「吐血魚際、天樞、勞宮、行間、神門、大陵、尺澤、上星,七壯。○加症後錄。
  • 3.《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 4.《勉學堂針灸集成》:「_吐血_,魚際、天樞、勞宮、行間、神門、大陵、尺澤、上星七壯。

隱白

隱白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隱白,為井木。在大趾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治腹脹,喘吐血衄,腸滑,食不化,月經不止,血崩。
  • 2.《針灸資生經》:「)靈墟、巨闕、率谷、神藏、主嘔吐胸滿。胃俞、腎俞、石門、中庭等、(見反胃。)少商、勞宮、主嘔吐。隱白、主鬲中嘔吐不欲食。魂門、陽關、主嘔吐不住。多涎。巨闕、胸堂、主吐食。鬲俞、主吐食。又灸章門。胃管、魚際、療膈虛食飲嘔。身熱汗出、唾嘔。吐血唾血。

中脘

中脘

  • 1.《針灸易學》:「,哮吼嗽喘:先俞府、天突、膻中、肺俞、三里、中脘,後膏肓、氣海、關元、乳根。咳嗽紅痰:先百勞、肺俞,中脘、三里,後膏肓、腎俞、肺俞、乳根。吐血等症:先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後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膏肓俞、關元。咽喉等症,腫痛:少商、天突、合谷。
  • 2.《針灸大成》:「**〔第八十一〕吐血等症: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
  • 3.《針灸神書》:「吐血右盤中脘邊,中提七次刮戰旋,左盤氣海循七次,五遍中提灸自然,三里灸來氣上下,膻中瀉動灸無偏,乳根若灸二三壯,肺俞提按刮戰傳。

天突

天突

  • 1.《針灸易學》:「,哮吼嗽喘:先俞府、天突、膻中、肺俞、三里、中脘,後膏肓、氣海、關元、乳根。咳嗽紅痰:先百勞、肺俞,中脘、三里,後膏肓、腎俞、肺俞、乳根。吐血等症:先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後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膏肓俞、關元。咽喉等症,腫痛:少商、天突、合谷。
  • 2.《灸法秘傳》:「書謂:吐血成升斗者屬胃血也,其餘咯血屬心,嘔血屬肝,咳血屬肺,唾血屬腎。凡有一概血症,總當先灸膽俞。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聲,灸其天突。如五勞七傷,諸虛百損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緩也。據(管見),暴患之血症,實火為多,不宜輒灸;灸患之血症,虛火不少,用灸無妨,切須辨之。
  • 3.《經絡全書》:「(結喉下,橫骨陷中是也)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筋,從腋下出缺盆,結前肩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其病成息賁,脅急,吐血。又曰:手太陰,是動則病缺盆中痛)。又屬陰維、任脈之會(《靈樞》曰: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明堂經》曰:天突一穴,在結喉下,陷者宛宛中。

少商

少商

  • 1.《針灸易學》:「,哮吼嗽喘:先俞府、天突、膻中、肺俞、三里、中脘,後膏肓、氣海、關元、乳根。咳嗽紅痰:先百勞、肺俞,中脘、三里,後膏肓、腎俞、肺俞、乳根。吐血等症:先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後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膏肓俞、關元。咽喉等症,腫痛:少商、天突、合谷。
  • 2.《針灸資生經》:「)靈墟、巨闕、率谷、神藏、主嘔吐胸滿。胃俞、腎俞、石門、中庭等、(見反胃。)少商、勞宮、主嘔吐。隱白、主鬲中嘔吐不欲食。魂門、陽關、主嘔吐不住。多涎。巨闕、胸堂、主吐食。鬲俞、主吐食。又灸章門。胃管、魚際、療膈虛食飲嘔。身熱汗出、唾嘔。吐血唾血。

心俞

心俞

  • 1.《針灸易學》:「,哮吼嗽喘:先俞府、天突、膻中、肺俞、三里、中脘,後膏肓、氣海、關元、乳根。咳嗽紅痰:先百勞、肺俞,中脘、三里,後膏肓、腎俞、肺俞、乳根。吐血等症:先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後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膏肓俞、關元。咽喉等症,腫痛:少商、天突、合谷。
  • 2.《針灸大成》:「五臟結熱,吐血不已,取五臟俞穴,並血會治之: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腎俞膈俞。
  • 3.《針灸集成》:「吐血,魚際,神門,勞宮,太衝,尺澤,心俞五十壯。
  • 4.《勉學堂針灸集成》:「_吐血_,魚際、神門、勞宮、太衝、尺澤、心俞五十壯。
  • 5.《針方六集》:「心俞二穴,主心風,狂走,虛驚,夜夢失精,盜汗,偃臥不得傾側,癇癲悲泣,悶亂煩滿,嘔吐不食,咳血吐血,鼻衄,喑塞不言,黃疸,丹毒,健忘,小兒心氣不足,數歲不語。

支溝

支溝

  • 1.《針灸易學》:「,哮吼嗽喘:先俞府、天突、膻中、肺俞、三里、中脘,後膏肓、氣海、關元、乳根。咳嗽紅痰:先百勞、肺俞,中脘、三里,後膏肓、腎俞、肺俞、乳根。吐血等症:先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後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膏肓俞、關元。咽喉等症,腫痛:少商、天突、合谷。
  • 2.《針灸大成》:「**〔第八十一〕吐血等症: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
  • 3.《針灸甲乙經》:「悽悽寒嗽,吐血,逆氣,驚,心痛,手陰郄主之。咳而胸滿,前谷主之。咳面赤熱,支溝主之。咳喉中鳴,咳唾血,大鐘主之。

合谷

合谷

  • 1.《針灸易學》:「,哮吼嗽喘:先俞府、天突、膻中、肺俞、三里、中脘,後膏肓、氣海、關元、乳根。咳嗽紅痰:先百勞、肺俞,中脘、三里,後膏肓、腎俞、肺俞、乳根。吐血等症:先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後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膏肓俞、關元。咽喉等症,腫痛:少商、天突、合谷。
  • 2.《針灸逢源》:「瀉足三里效可擬。熱秘氣秘先長強。大敦陽陵堪調護。小便不通陰陵泉。三里瀉下溺如注。內傷食積針三里。璇璣相應塊亦消。脾病氣血先合谷。後取三陰(交)針用燒。一切內傷內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吐血尺澤功無比。衄血上星與禾髎。喘息列缺足三里。嘔噎陰交不可饒。
  • 3.《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肓俞

肓俞

  • 1.《針灸易學》:「,哮吼嗽喘:先俞府、天突、膻中、肺俞、三里、中脘,後膏肓、氣海、關元、乳根。咳嗽紅痰:先百勞、肺俞,中脘、三里,後膏肓、腎俞、肺俞、乳根。吐血等症:先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後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膏肓俞、關元。咽喉等症,腫痛:少商、天突、合谷。

肝俞

肝俞

  • 1.《針灸易學》:「,哮吼嗽喘:先俞府、天突、膻中、肺俞、三里、中脘,後膏肓、氣海、關元、乳根。咳嗽紅痰:先百勞、肺俞,中脘、三里,後膏肓、腎俞、肺俞、乳根。吐血等症:先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後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膏肓俞、關元。咽喉等症,腫痛:少商、天突、合谷。
  • 2.《針灸大成》:「五臟結熱,吐血不已,取五臟俞穴,並血會治之: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腎俞膈俞。
  • 3.《針灸資生經》:「風池、療大患風者。先補後瀉。少可患、以經取之。(明)肝俞、療中風支滿。短氣不食。食不消。吐血。目不明。閉塞。陰蹺、療偏枯不能行。大風暴不知人。臥驚視如見星。臨泣、治卒中風不識人。(銅)解谿、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重。瘈驚。膝股䯒腫轉筋。
  • 4.《普濟方·針灸》:「治中風支滿。短氣不食。食不消。吐血。目不明。閉塞。穴肝俞

乳根

乳根

  • 1.《針灸易學》:「,哮吼嗽喘:先俞府、天突、膻中、肺俞、三里、中脘,後膏肓、氣海、關元、乳根。咳嗽紅痰:先百勞、肺俞,中脘、三里,後膏肓、腎俞、肺俞、乳根。吐血等症:先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後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膏肓俞、關元。咽喉等症,腫痛:少商、天突、合谷。
  • 2.《針灸大成》:「**〔第八十一〕吐血等症: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
  • 3.《針灸神書》:「吐血右盤中脘邊,中提七次刮戰旋,左盤氣海循七次,五遍中提灸自然,三里灸來氣上下,膻中瀉動灸無偏,乳根若灸二三壯,肺俞提按刮戰傳。

肺俞

肺俞

  • 1.《針灸易學》:「,哮吼嗽喘:先俞府、天突、膻中、肺俞、三里、中脘,後膏肓、氣海、關元、乳根。咳嗽紅痰:先百勞、肺俞,中脘、三里,後膏肓、腎俞、肺俞、乳根。吐血等症:先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後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膏肓俞、關元。咽喉等症,腫痛:少商、天突、合谷。
  • 2.《針灸大成》:「五臟結熱,吐血不已,取五臟俞穴,並血會治之: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腎俞膈俞。
  • 3.《針灸大成》:「**◎肺俞:**主內傷外感,咳嗽吐血,肺癰,肺痿,小兒龜背。
  • 4.《針灸神書》:「吐血右盤中脘邊,中提七次刮戰旋,左盤氣海循七次,五遍中提灸自然,三里灸來氣上下,膻中瀉動灸無偏,乳根若灸二三壯,肺俞提按刮戰傳。
  • 5.《經脈圖考》:「肺俞:在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處是穴,正坐取之。《千金》曰:肺俞對乳,引繩度之。《素問》曰:刺中肺,三日死。《千金》云:治吐血唾血,上氣咳逆,喉痹,灸隨年壯;主治內言治腰脊強痛,背僂如龜,寒熱,癭氣,黃疸。

俞府

俞府

  • 1.《針灸易學》:「,哮吼嗽喘:先俞府、天突、膻中、肺俞、三里、中脘,後膏肓、氣海、關元、乳根。咳嗽紅痰:先百勞、肺俞,中脘、三里,後膏肓、腎俞、肺俞、乳根。吐血等症:先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後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膏肓俞、關元。咽喉等症,腫痛:少商、天突、合谷。

氣海

氣海

  • 1.《針灸易學》:「,哮吼嗽喘:先俞府、天突、膻中、肺俞、三里、中脘,後膏肓、氣海、關元、乳根。咳嗽紅痰:先百勞、肺俞,中脘、三里,後膏肓、腎俞、肺俞、乳根。吐血等症:先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後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膏肓俞、關元。咽喉等症,腫痛:少商、天突、合谷。
  • 2.《針灸大成》:「**〔第八十一〕吐血等症: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
  • 3.《針灸神書》:「吐血右盤中脘邊,中提七次刮戰旋,左盤氣海循七次,五遍中提灸自然,三里灸來氣上下,膻中瀉動灸無偏,乳根若灸二三壯,肺俞提按刮戰傳。

腎俞

腎俞

  • 1.《針灸易學》:「,哮吼嗽喘:先俞府、天突、膻中、肺俞、三里、中脘,後膏肓、氣海、關元、乳根。咳嗽紅痰:先百勞、肺俞,中脘、三里,後膏肓、腎俞、肺俞、乳根。吐血等症:先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後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膏肓俞、關元。咽喉等症,腫痛:少商、天突、合谷。
  • 2.《針灸大成》:「五臟結熱,吐血不已,取五臟俞穴,並血會治之: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腎俞膈俞。
  • 3.《針灸資生經》:「)靈墟、巨闕、率谷、神藏、主嘔吐胸滿。胃俞、腎俞、石門、中庭等、(見反胃。)少商、勞宮、主嘔吐。隱白、主鬲中嘔吐不欲食。魂門、陽關、主嘔吐不住。多涎。巨闕、胸堂、主吐食。鬲俞、主吐食。又灸章門。胃管、魚際、療膈虛食飲嘔。身熱汗出、唾嘔。吐血唾血。

膏肓

膏肓

  • 1.《針灸易學》:「,哮吼嗽喘:先俞府、天突、膻中、肺俞、三里、中脘,後膏肓、氣海、關元、乳根。咳嗽紅痰:先百勞、肺俞,中脘、三里,後膏肓、腎俞、肺俞、乳根。吐血等症:先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後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膏肓俞、關元。咽喉等症,腫痛:少商、天突、合谷。
  • 2.《針灸聚英》:「氣刺兩乳求太淵。大敦二穴主偏墜。水溝間使治邪癲。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五指不伸中渚取。頰車可針牙齒愈。陰蹺陽蹺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陰陽陵泉亦主之。陰蹺陽蹺與三里。諸穴一般治腳氣。在腰玄機宜正取。膏肓豈止治百病。
  • 3.《灸法秘傳》:「書謂:吐血成升斗者屬胃血也,其餘咯血屬心,嘔血屬肝,咳血屬肺,唾血屬腎。凡有一概血症,總當先灸膽俞。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聲,灸其天突。如五勞七傷,諸虛百損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緩也。據(管見),暴患之血症,實火為多,不宜輒灸;灸患之血症,虛火不少,用灸無妨,切須辨之。

膻中

膻中

  • 1.《針灸易學》:「,哮吼嗽喘:先俞府、天突、膻中、肺俞、三里、中脘,後膏肓、氣海、關元、乳根。咳嗽紅痰:先百勞、肺俞,中脘、三里,後膏肓、腎俞、肺俞、乳根。吐血等症:先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後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膏肓俞、關元。咽喉等症,腫痛:少商、天突、合谷。
  • 2.《針灸大成》:「**〔第八十一〕吐血等症: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
  • 3.《針灸神書》:「吐血右盤中脘邊,中提七次刮戰旋,左盤氣海循七次,五遍中提灸自然,三里灸來氣上下,膻中瀉動灸無偏,乳根若灸二三壯,肺俞提按刮戰傳。
  • 4.《經穴匯解》:「按千金曰。吐血唾血。灸胸堂百壯。又出驚癇篇。千金翼。堂。作膛。並無穴注。此穴似指膻中。醫學綱目以為膻中。然千金既言灸膻中次灸胸堂。則非膻中。

關元

關元

  • 1.《針灸易學》:「,哮吼嗽喘:先俞府、天突、膻中、肺俞、三里、中脘,後膏肓、氣海、關元、乳根。咳嗽紅痰:先百勞、肺俞,中脘、三里,後膏肓、腎俞、肺俞、乳根。吐血等症:先膻中、中脘、氣海、三里、乳根、支溝,後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膏肓俞、關元。咽喉等症,腫痛:少商、天突、合谷。

天樞

天樞

  • 1.《針灸聚英》:「滑肉門,太乙下一寸。下俠臍下一寸至天樞。去中行各三寸。銅人。灸五壯。針八分。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
  • 2.《針灸集成》:「吐血魚際、天樞、勞宮、行間、神門、大陵、尺澤、上星,七壯。○加症後錄。
  • 3.《經脈圖考》:「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天樞上一寸,去中行二寸,對水分。(灸五壯。主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
  • 4.《勉學堂針灸集成》:「_吐血_,魚際、天樞、勞宮、行間、神門、大陵、尺澤、上星七壯。
  • 5.《針方六集》:「滑肉門二穴,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吐舌,舌強。

太乙

太乙

  • 1.《針灸聚英》:「滑肉門,太乙下一寸。下俠臍下一寸至天樞。去中行各三寸。銅人。灸五壯。針八分。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
  • 2.《經脈圖考》:「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天樞上一寸,去中行二寸,對水分。(灸五壯。主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

滑肉門

滑肉門

  • 1.《針灸聚英》:「滑肉門,太乙下一寸。下俠臍下一寸至天樞。去中行各三寸。銅人。灸五壯。針八分。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
  • 2.《經脈圖考》:「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天樞上一寸,去中行二寸,對水分。(灸五壯。主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
  • 3.《針方六集》:「滑肉門二穴,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吐舌,舌強。

陰郄

陰郄

  • 1.《針灸聚英》:「陰郄,掌後脈中。去腕五分。銅人。針三分。灸七壯。主鼻衄。吐血。灑淅畏寒。厥逆氣驚。心痛。
  • 2.《針灸甲乙經》:「悽悽寒嗽,吐血,逆氣,驚,心痛,手陰郄主之。咳而胸滿,前谷主之。咳面赤熱,支溝主之。咳喉中鳴,咳唾血,大鐘主之。
  • 3.《普濟方·針灸》:「_少陰郄_(在掌後脈中。去腕半寸。灸三壯。主十二癇。失喑不能言。悽悽寒咳。吐血。氣驚心痛)。
  • 4.《針灸問答》:「答:陰郄掌後去五分,三分三壯主治明,衄吐灑淅兼厥逆,心煩霍亂胸滿疼。(注:陰郄穴,在掌後動脈中,去掌五分。三壯,三分。主治鼻衄,吐血,灑淅畏寒,厥逆,心痛,霍亂,胸中滿等症。)

大敦

大敦

  • 1.《針灸聚英》:「氣刺兩乳求太淵。大敦二穴主偏墜。水溝間使治邪癲。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五指不伸中渚取。頰車可針牙齒愈。陰蹺陽蹺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陰陽陵泉亦主之。陰蹺陽蹺與三里。諸穴一般治腳氣。在腰玄機宜正取。膏肓豈止治百病。
  • 2.《針灸逢源》:「瀉足三里效可擬。熱秘氣秘先長強。大敦陽陵堪調護。小便不通陰陵泉。三里瀉下溺如注。內傷食積針三里。璇璣相應塊亦消。脾病氣血先合谷。後取三陰(交)針用燒。一切內傷內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吐血尺澤功無比。衄血上星與禾髎。喘息列缺足三里。嘔噎陰交不可饒。

中渚

中渚

  • 1.《針灸聚英》:「氣刺兩乳求太淵。大敦二穴主偏墜。水溝間使治邪癲。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五指不伸中渚取。頰車可針牙齒愈。陰蹺陽蹺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陰陽陵泉亦主之。陰蹺陽蹺與三里。諸穴一般治腳氣。在腰玄機宜正取。膏肓豈止治百病。

太淵

太淵

  • 1.《針灸聚英》:「氣刺兩乳求太淵。大敦二穴主偏墜。水溝間使治邪癲。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五指不伸中渚取。頰車可針牙齒愈。陰蹺陽蹺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陰陽陵泉亦主之。陰蹺陽蹺與三里。諸穴一般治腳氣。在腰玄機宜正取。膏肓豈止治百病。
  • 2.《經穴匯解》:「按千金注。以鬼心為太淵。大全。為大陵。折衷。引千金亦為大陵。蓋以千金。掌後橫紋名鬼心。有兩說。未知孰是。姑存二說。方下謂陷中也。脈經曰。心主在掌後橫理中。肘後曰。心主云云。其紋以肘後為詳。故系之本注。又以心主為一名。千金曰。吐血。嘔逆灸手心主五十壯千金翼云大陵是也。
  • 3.《針方六集》:「太淵二穴,主胸痹,逆氣嘔噦,肺脹煩滿,不得安臥,喘急心痛,飲水咳嗽,臂內廉痛,掌中熱,肩背缺盆引痛,振寒,嗌乾,數欠,吐血,狂言,睛青目白,口僻,溺變色而遺。

尺澤

尺澤

  • 1.《針灸聚英》:「氣刺兩乳求太淵。大敦二穴主偏墜。水溝間使治邪癲。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五指不伸中渚取。頰車可針牙齒愈。陰蹺陽蹺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陰陽陵泉亦主之。陰蹺陽蹺與三里。諸穴一般治腳氣。在腰玄機宜正取。膏肓豈止治百病。
  • 2.《針灸大成》:「**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
  • 3.《針灸大成》:「**一切內傷內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吐血尺澤功無比,衄血上星與禾髎。**
  • 4.《針灸逢源》:「瀉足三里效可擬。熱秘氣秘先長強。大敦陽陵堪調護。小便不通陰陵泉。三里瀉下溺如注。內傷食積針三里。璇璣相應塊亦消。脾病氣血先合谷。後取三陰(交)針用燒。一切內傷內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吐血尺澤功無比。衄血上星與禾髎。喘息列缺足三里。嘔噎陰交不可饒。
  • 5.《針灸集成》:「吐血魚際、天樞、勞宮、行間、神門、大陵、尺澤、上星,七壯。○加症後錄。
  • 6.《針灸集成》:「吐血,魚際,神門,勞宮,太衝,尺澤,心俞五十壯。
  • 7.《勉學堂針灸集成》:「_吐血_,魚際、天樞、勞宮、行間、神門、大陵、尺澤、上星七壯。
  • 8.《勉學堂針灸集成》:「_吐血_,魚際、神門、勞宮、太衝、尺澤、心俞五十壯。
  • 9.《針方六集》:「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口流涎。

水分

水分

  • 1.《針灸聚英》:「氣刺兩乳求太淵。大敦二穴主偏墜。水溝間使治邪癲。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五指不伸中渚取。頰車可針牙齒愈。陰蹺陽蹺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陰陽陵泉亦主之。陰蹺陽蹺與三里。諸穴一般治腳氣。在腰玄機宜正取。膏肓豈止治百病。
  • 2.《針灸大成》:「**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
  • 3.《經脈圖考》:「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天樞上一寸,去中行二寸,對水分。(灸五壯。主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

水溝

水溝

  • 1.《針灸聚英》:「氣刺兩乳求太淵。大敦二穴主偏墜。水溝間使治邪癲。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五指不伸中渚取。頰車可針牙齒愈。陰蹺陽蹺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陰陽陵泉亦主之。陰蹺陽蹺與三里。諸穴一般治腳氣。在腰玄機宜正取。膏肓豈止治百病。

地倉

地倉

  • 1.《針灸聚英》:「氣刺兩乳求太淵。大敦二穴主偏墜。水溝間使治邪癲。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五指不伸中渚取。頰車可針牙齒愈。陰蹺陽蹺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陰陽陵泉亦主之。陰蹺陽蹺與三里。諸穴一般治腳氣。在腰玄機宜正取。膏肓豈止治百病。
  • 2.《針灸大成》:「**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
  • 3.《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 4.《針方六集》:「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口流涎。

勞宮

勞宮

  • 1.《針灸聚英》:「氣刺兩乳求太淵。大敦二穴主偏墜。水溝間使治邪癲。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五指不伸中渚取。頰車可針牙齒愈。陰蹺陽蹺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陰陽陵泉亦主之。陰蹺陽蹺與三里。諸穴一般治腳氣。在腰玄機宜正取。膏肓豈止治百病。
  • 2.《針灸大成》:「**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
  • 3.《針灸集成》:「吐血魚際、天樞、勞宮、行間、神門、大陵、尺澤、上星,七壯。○加症後錄。
  • 4.《針灸集成》:「吐血,魚際,神門,勞宮,太衝,尺澤,心俞五十壯。
  • 5.《針灸資生經》:「)靈墟、巨闕、率谷、神藏、主嘔吐胸滿。胃俞、腎俞、石門、中庭等、(見反胃。)少商、勞宮、主嘔吐。隱白、主鬲中嘔吐不欲食。魂門、陽關、主嘔吐不住。多涎。巨闕、胸堂、主吐食。鬲俞、主吐食。又灸章門。胃管、魚際、療膈虛食飲嘔。身熱汗出、唾嘔。吐血唾血。
  • 6.《勉學堂針灸集成》:「_吐血_,魚際、天樞、勞宮、行間、神門、大陵、尺澤、上星七壯。
  • 7.《勉學堂針灸集成》:「_吐血_,魚際、神門、勞宮、太衝、尺澤、心俞五十壯。

間使

間使

  • 1.《針灸聚英》:「氣刺兩乳求太淵。大敦二穴主偏墜。水溝間使治邪癲。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五指不伸中渚取。頰車可針牙齒愈。陰蹺陽蹺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陰陽陵泉亦主之。陰蹺陽蹺與三里。諸穴一般治腳氣。在腰玄機宜正取。膏肓豈止治百病。

陽陵泉

陽陵泉

  • 1.《針灸聚英》:「氣刺兩乳求太淵。大敦二穴主偏墜。水溝間使治邪癲。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五指不伸中渚取。頰車可針牙齒愈。陰蹺陽蹺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陰陽陵泉亦主之。陰蹺陽蹺與三里。諸穴一般治腳氣。在腰玄機宜正取。膏肓豈止治百病。

頰車

頰車

  • 1.《針灸聚英》:「氣刺兩乳求太淵。大敦二穴主偏墜。水溝間使治邪癲。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五指不伸中渚取。頰車可針牙齒愈。陰蹺陽蹺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陰陽陵泉亦主之。陰蹺陽蹺與三里。諸穴一般治腳氣。在腰玄機宜正取。膏肓豈止治百病。
  • 2.《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少澤

少澤

  • 1.《針灸大成》:「**婦人吹乳痛難消,吐血風痰稠似膠,少澤穴內明補瀉,應時神效氣能調。**
  • 2.《針灸問答》:「婦人吹乳痛難消,吐血風痰稠似膠,少澤穴中明補瀉,應時神效氣能調。

上星

上星

  • 1.《針灸大成》:「**一切內傷內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吐血尺澤功無比,衄血上星與禾髎。**
  • 2.《針灸逢源》:「瀉足三里效可擬。熱秘氣秘先長強。大敦陽陵堪調護。小便不通陰陵泉。三里瀉下溺如注。內傷食積針三里。璇璣相應塊亦消。脾病氣血先合谷。後取三陰(交)針用燒。一切內傷內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吐血尺澤功無比。衄血上星與禾髎。喘息列缺足三里。嘔噎陰交不可饒。
  • 3.《針灸集成》:「吐血魚際、天樞、勞宮、行間、神門、大陵、尺澤、上星,七壯。○加症後錄。
  • 4.《勉學堂針灸集成》:「_吐血_,魚際、天樞、勞宮、行間、神門、大陵、尺澤、上星七壯。

內關

內關

  • 1.《針灸大成》:「**一切內傷內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吐血尺澤功無比,衄血上星與禾髎。**
  • 2.《針灸逢源》:「瀉足三里效可擬。熱秘氣秘先長強。大敦陽陵堪調護。小便不通陰陵泉。三里瀉下溺如注。內傷食積針三里。璇璣相應塊亦消。脾病氣血先合谷。後取三陰(交)針用燒。一切內傷內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吐血尺澤功無比。衄血上星與禾髎。喘息列缺足三里。嘔噎陰交不可饒。

脾俞

脾俞

  • 1.《針灸大成》:「五臟結熱,吐血不已,取五臟俞穴,並血會治之: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腎俞膈俞。

膈俞

膈俞

  • 1.《針灸大成》:「五臟結熱,吐血不已,取五臟俞穴,並血會治之: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腎俞膈俞。

缺盆

缺盆

  • 1.《針灸大成》:「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痺也。
  • 2.《針灸甲乙經》:「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際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上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於胸裡,散貫賁,合脅下抵季肋。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者,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痹。
  • 3.《經絡全書》:「(結喉下,橫骨陷中是也)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筋,從腋下出缺盆,結前肩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其病成息賁,脅急,吐血。又曰:手太陰,是動則病缺盆中痛)。又屬陰維、任脈之會(《靈樞》曰: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明堂經》曰:天突一穴,在結喉下,陷者宛宛中。
  • 4.《普濟方·針灸》:「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際之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下抵季肋。其病當所過者。下支轉筋痛。甚則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痹也。
  • 5.《針方六集》:「太淵二穴,主胸痹,逆氣嘔噦,肺脹煩滿,不得安臥,喘急心痛,飲水咳嗽,臂內廉痛,掌中熱,肩背缺盆引痛,振寒,嗌乾,數欠,吐血,狂言,睛青目白,口僻,溺變色而遺。

列缺

列缺

  • 1.《針灸逢源》:「瀉足三里效可擬。熱秘氣秘先長強。大敦陽陵堪調護。小便不通陰陵泉。三里瀉下溺如注。內傷食積針三里。璇璣相應塊亦消。脾病氣血先合谷。後取三陰(交)針用燒。一切內傷內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吐血尺澤功無比。衄血上星與禾髎。喘息列缺足三里。嘔噎陰交不可饒。

足三里

足三里

  • 1.《針灸逢源》:「瀉足三里效可擬。熱秘氣秘先長強。大敦陽陵堪調護。小便不通陰陵泉。三里瀉下溺如注。內傷食積針三里。璇璣相應塊亦消。脾病氣血先合谷。後取三陰(交)針用燒。一切內傷內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吐血尺澤功無比。衄血上星與禾髎。喘息列缺足三里。嘔噎陰交不可饒。

長強

長強

  • 1.《針灸逢源》:「瀉足三里效可擬。熱秘氣秘先長強。大敦陽陵堪調護。小便不通陰陵泉。三里瀉下溺如注。內傷食積針三里。璇璣相應塊亦消。脾病氣血先合谷。後取三陰(交)針用燒。一切內傷內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吐血尺澤功無比。衄血上星與禾髎。喘息列缺足三里。嘔噎陰交不可饒。

陰交

陰交

  • 1.《針灸逢源》:「瀉足三里效可擬。熱秘氣秘先長強。大敦陽陵堪調護。小便不通陰陵泉。三里瀉下溺如注。內傷食積針三里。璇璣相應塊亦消。脾病氣血先合谷。後取三陰(交)針用燒。一切內傷內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吐血尺澤功無比。衄血上星與禾髎。喘息列缺足三里。嘔噎陰交不可饒。

陰陵泉

陰陵泉

  • 1.《針灸逢源》:「瀉足三里效可擬。熱秘氣秘先長強。大敦陽陵堪調護。小便不通陰陵泉。三里瀉下溺如注。內傷食積針三里。璇璣相應塊亦消。脾病氣血先合谷。後取三陰(交)針用燒。一切內傷內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吐血尺澤功無比。衄血上星與禾髎。喘息列缺足三里。嘔噎陰交不可饒。

璇璣

璇璣

  • 1.《針灸逢源》:「瀉足三里效可擬。熱秘氣秘先長強。大敦陽陵堪調護。小便不通陰陵泉。三里瀉下溺如注。內傷食積針三里。璇璣相應塊亦消。脾病氣血先合谷。後取三陰(交)針用燒。一切內傷內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吐血尺澤功無比。衄血上星與禾髎。喘息列缺足三里。嘔噎陰交不可饒。

地五會

地五會

  • 1.《針灸逢源》:「地五會,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針一分禁灸)治腋痛乳癰。內損吐血。
  • 2.《普濟方·針灸》:「治內損吐血。外無膏澤(資生經)。穴地五會。刺入三分。特忌灸。
  • 3.《針方六集》:「地五會二穴,禁灸。主腋痛,內損吐血,五指腫痛,乳癰。

紫宮

紫宮

  • 1.《針灸逢源》:「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脅支滿。膺痛咳逆上氣煩心吐血。
  • 2.《針灸資生經》:「多唾。日月、治多唾。(見悲愁。)天井、治心胸痛。咳嗽上氣。吐膿。不嗜食。紫宮、治吐血。及唾如白膠。(明)曲澤、主傷寒逆氣嘔唾。(千)
  • 3.《黃帝明堂灸經》:「_紫宮_,一穴,在華蓋下一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七壯。主飲食不下,嘔逆煩心,上氣吐血,及唾如白膠。
  • 4.《普濟方·針灸》:「_紫宮一穴_,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灸五壯。針三分。明堂下經云。在華蓋下一寸。灸七壯。銅人經云。任脈氣所發。治胸脅支痛。胸膺骨疼。痹痛。痰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吐血。及唾如白膠。
  • 5.《普濟方·針灸》:「治吐血及唾如白膠。穴紫宮

華蓋

華蓋

  • 1.《針灸逢源》:「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脅支滿。膺痛咳逆上氣煩心吐血。
  • 2.《黃帝明堂灸經》:「_紫宮_,一穴,在華蓋下一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七壯。主飲食不下,嘔逆煩心,上氣吐血,及唾如白膠。
  • 3.《普濟方·針灸》:「_紫宮一穴_,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灸五壯。針三分。明堂下經云。在華蓋下一寸。灸七壯。銅人經云。任脈氣所發。治胸脅支痛。胸膺骨疼。痹痛。痰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吐血。及唾如白膠。

期門

期門

  • 1.《針灸逢源》:「風勞百病,風勞初起。原因咳嗽鼻塞。久則風邪傳裡。漸變成勞在表令人自汗。在裡令人內熱。在肺咳嗽在肝吐血。在脾體瘦。在腎遺精。
  • 2.《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魚際

魚際

  • 1.《針灸甲乙經》:「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際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上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於胸裡,散貫賁,合脅下抵季肋。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者,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痹。
  • 2.《針灸集成》:「吐血魚際、天樞、勞宮、行間、神門、大陵、尺澤、上星,七壯。○加症後錄。
  • 3.《針灸集成》:「吐血,魚際,神門,勞宮,太衝,尺澤,心俞五十壯。
  • 4.《針灸資生經》:「)靈墟、巨闕、率谷、神藏、主嘔吐胸滿。胃俞、腎俞、石門、中庭等、(見反胃。)少商、勞宮、主嘔吐。隱白、主鬲中嘔吐不欲食。魂門、陽關、主嘔吐不住。多涎。巨闕、胸堂、主吐食。鬲俞、主吐食。又灸章門。胃管、魚際、療膈虛食飲嘔。身熱汗出、唾嘔。吐血唾血。
  • 5.《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 6.《普濟方·針灸》:「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際之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下抵季肋。其病當所過者。下支轉筋痛。甚則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痹也。
  • 7.《普濟方·針灸》:「治膈虛食欲嘔。身熱汗出。唾嘔吐血唾血。穴胃管,魚際
  • 8.《勉學堂針灸集成》:「_吐血_,魚際、天樞、勞宮、行間、神門、大陵、尺澤、上星七壯。
  • 9.《勉學堂針灸集成》:「_吐血_,魚際、神門、勞宮、太衝、尺澤、心俞五十壯。

大鐘

大鐘

  • 1.《針灸甲乙經》:「悽悽寒嗽,吐血,逆氣,驚,心痛,手陰郄主之。咳而胸滿,前谷主之。咳面赤熱,支溝主之。咳喉中鳴,咳唾血,大鐘主之。

前谷

前谷

  • 1.《針灸甲乙經》:「悽悽寒嗽,吐血,逆氣,驚,心痛,手陰郄主之。咳而胸滿,前谷主之。咳面赤熱,支溝主之。咳喉中鳴,咳唾血,大鐘主之。

風門

風門

  • 1.《刺灸心法要訣》:「風門主治易感風,風寒痰嗽吐血紅,兼治一切鼻中病,艾火多加嗅自通。

上脘

上脘

  • 1.《灸法秘傳》:「書謂:吐血成升斗者屬胃血也,其餘咯血屬心,嘔血屬肝,咳血屬肺,唾血屬腎。凡有一概血症,總當先灸膽俞。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聲,灸其天突。如五勞七傷,諸虛百損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緩也。據(管見),暴患之血症,實火為多,不宜輒灸;灸患之血症,虛火不少,用灸無妨,切須辨之。
  • 2.《針灸問答》:「按:《千金》云:虛勞吐血,嘔逆不下食,多飽,多睡等症,灸三百壯;又治脹滿水腫,奔豚,伏梁,及中毒不能食飲。按:《玉龍賦》云:兼腕骨療脾虛黃疸,合上脘治九種心疼。《百症賦》:主治積痢。《靈光賦》:兼下脘治腹堅。)

膽俞

膽俞

  • 1.《灸法秘傳》:「書謂:吐血成升斗者屬胃血也,其餘咯血屬心,嘔血屬肝,咳血屬肺,唾血屬腎。凡有一概血症,總當先灸膽俞。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聲,灸其天突。如五勞七傷,諸虛百損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緩也。據(管見),暴患之血症,實火為多,不宜輒灸;灸患之血症,虛火不少,用灸無妨,切須辨之。

大陵

大陵

  • 1.《針灸集成》:「吐血魚際、天樞、勞宮、行間、神門、大陵、尺澤、上星,七壯。○加症後錄。
  • 2.《經穴匯解》:「按千金注。以鬼心為太淵。大全。為大陵。折衷。引千金亦為大陵。蓋以千金。掌後橫紋名鬼心。有兩說。未知孰是。姑存二說。方下謂陷中也。脈經曰。心主在掌後橫理中。肘後曰。心主云云。其紋以肘後為詳。故系之本注。又以心主為一名。千金曰。吐血。嘔逆灸手心主五十壯千金翼云大陵是也。
  • 3.《經脈圖考》:「大陵:在掌後骨下橫紋中,兩筋間陷中。手厥陰所注為輸,即原也。(《千金》云:吐血,嘔逆,灸五十壯。又云:凡卒患腰腫附骨癰疽,節腫遊風熱毒,此等疾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從手掌後第一橫紋後兩筋間,灸五壯立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當中者兩手俱灸。)
  • 4.《勉學堂針灸集成》:「_吐血_,魚際、天樞、勞宮、行間、神門、大陵、尺澤、上星七壯。

太衝

太衝

  • 1.《針灸集成》:「吐血,魚際,神門,勞宮,太衝,尺澤,心俞五十壯。
  • 2.《勉學堂針灸集成》:「_吐血_,魚際、神門、勞宮、太衝、尺澤、心俞五十壯。

中庭

中庭

  • 1.《針灸資生經》:「)靈墟、巨闕、率谷、神藏、主嘔吐胸滿。胃俞、腎俞、石門、中庭等、(見反胃。)少商、勞宮、主嘔吐。隱白、主鬲中嘔吐不欲食。魂門、陽關、主嘔吐不住。多涎。巨闕、胸堂、主吐食。鬲俞、主吐食。又灸章門。胃管、魚際、療膈虛食飲嘔。身熱汗出、唾嘔。吐血唾血。

巨闕

巨闕

  • 1.《針灸資生經》:「)靈墟、巨闕、率谷、神藏、主嘔吐胸滿。胃俞、腎俞、石門、中庭等、(見反胃。)少商、勞宮、主嘔吐。隱白、主鬲中嘔吐不欲食。魂門、陽關、主嘔吐不住。多涎。巨闕、胸堂、主吐食。鬲俞、主吐食。又灸章門。胃管、魚際、療膈虛食飲嘔。身熱汗出、唾嘔。吐血唾血。

石門

石門

  • 1.《針灸資生經》:「)靈墟、巨闕、率谷、神藏、主嘔吐胸滿。胃俞、腎俞、石門、中庭等、(見反胃。)少商、勞宮、主嘔吐。隱白、主鬲中嘔吐不欲食。魂門、陽關、主嘔吐不住。多涎。巨闕、胸堂、主吐食。鬲俞、主吐食。又灸章門。胃管、魚際、療膈虛食飲嘔。身熱汗出、唾嘔。吐血唾血。

胃俞

胃俞

  • 1.《針灸資生經》:「)靈墟、巨闕、率谷、神藏、主嘔吐胸滿。胃俞、腎俞、石門、中庭等、(見反胃。)少商、勞宮、主嘔吐。隱白、主鬲中嘔吐不欲食。魂門、陽關、主嘔吐不住。多涎。巨闕、胸堂、主吐食。鬲俞、主吐食。又灸章門。胃管、魚際、療膈虛食飲嘔。身熱汗出、唾嘔。吐血唾血。

神藏

神藏

  • 1.《針灸資生經》:「)靈墟、巨闕、率谷、神藏、主嘔吐胸滿。胃俞、腎俞、石門、中庭等、(見反胃。)少商、勞宮、主嘔吐。隱白、主鬲中嘔吐不欲食。魂門、陽關、主嘔吐不住。多涎。巨闕、胸堂、主吐食。鬲俞、主吐食。又灸章門。胃管、魚際、療膈虛食飲嘔。身熱汗出、唾嘔。吐血唾血。

率谷

率谷

  • 1.《針灸資生經》:「)靈墟、巨闕、率谷、神藏、主嘔吐胸滿。胃俞、腎俞、石門、中庭等、(見反胃。)少商、勞宮、主嘔吐。隱白、主鬲中嘔吐不欲食。魂門、陽關、主嘔吐不住。多涎。巨闕、胸堂、主吐食。鬲俞、主吐食。又灸章門。胃管、魚際、療膈虛食飲嘔。身熱汗出、唾嘔。吐血唾血。

章門

章門

  • 1.《針灸資生經》:「)靈墟、巨闕、率谷、神藏、主嘔吐胸滿。胃俞、腎俞、石門、中庭等、(見反胃。)少商、勞宮、主嘔吐。隱白、主鬲中嘔吐不欲食。魂門、陽關、主嘔吐不住。多涎。巨闕、胸堂、主吐食。鬲俞、主吐食。又灸章門。胃管、魚際、療膈虛食飲嘔。身熱汗出、唾嘔。吐血唾血。

魂門

魂門

  • 1.《針灸資生經》:「)靈墟、巨闕、率谷、神藏、主嘔吐胸滿。胃俞、腎俞、石門、中庭等、(見反胃。)少商、勞宮、主嘔吐。隱白、主鬲中嘔吐不欲食。魂門、陽關、主嘔吐不住。多涎。巨闕、胸堂、主吐食。鬲俞、主吐食。又灸章門。胃管、魚際、療膈虛食飲嘔。身熱汗出、唾嘔。吐血唾血。

靈墟

靈墟

  • 1.《針灸資生經》:「)靈墟、巨闕、率谷、神藏、主嘔吐胸滿。胃俞、腎俞、石門、中庭等、(見反胃。)少商、勞宮、主嘔吐。隱白、主鬲中嘔吐不欲食。魂門、陽關、主嘔吐不住。多涎。巨闕、胸堂、主吐食。鬲俞、主吐食。又灸章門。胃管、魚際、療膈虛食飲嘔。身熱汗出、唾嘔。吐血唾血。

天井

天井

  • 1.《針灸資生經》:「多唾。日月、治多唾。(見悲愁。)天井、治心胸痛。咳嗽上氣。吐膿。不嗜食。紫宮、治吐血。及唾如白膠。(明)曲澤、主傷寒逆氣嘔唾。(千)

日月

日月

  • 1.《針灸資生經》:「多唾。日月、治多唾。(見悲愁。)天井、治心胸痛。咳嗽上氣。吐膿。不嗜食。紫宮、治吐血。及唾如白膠。(明)曲澤、主傷寒逆氣嘔唾。(千)

曲澤

曲澤

  • 1.《針灸資生經》:「多唾。日月、治多唾。(見悲愁。)天井、治心胸痛。咳嗽上氣。吐膿。不嗜食。紫宮、治吐血。及唾如白膠。(明)曲澤、主傷寒逆氣嘔唾。(千)

少衝

少衝

  • 1.《針灸資生經》:「囟會、治驚癇。戴目上不識人。(銅)巨骨、療驚癇破心吐血。(明)鳩尾、療心驚癇發。狀如鳥鳴。破心吐血。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心痛腹脹。少衝、療驚癇吐舌沫出。束骨、療驚癇癲狂。身寒熱。頭痛目眩。(下)筋縮、療驚癇狂走。癇病多言。脊強。兩目轉上及目瞪。

巨骨

巨骨

  • 1.《針灸資生經》:「囟會、治驚癇。戴目上不識人。(銅)巨骨、療驚癇破心吐血。(明)鳩尾、療心驚癇發。狀如鳥鳴。破心吐血。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心痛腹脹。少衝、療驚癇吐舌沫出。束骨、療驚癇癲狂。身寒熱。頭痛目眩。(下)筋縮、療驚癇狂走。癇病多言。脊強。兩目轉上及目瞪。
  • 2.《普濟方·針灸》:「治驚癇破心吐血。穴巨骨
  • 3.《針方六集》:「巨骨二穴,主驚癇,吐血,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引急難伸。

囟會

囟會

  • 1.《針灸資生經》:「囟會、治驚癇。戴目上不識人。(銅)巨骨、療驚癇破心吐血。(明)鳩尾、療心驚癇發。狀如鳥鳴。破心吐血。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心痛腹脹。少衝、療驚癇吐舌沫出。束骨、療驚癇癲狂。身寒熱。頭痛目眩。(下)筋縮、療驚癇狂走。癇病多言。脊強。兩目轉上及目瞪。

束骨

束骨

  • 1.《針灸資生經》:「囟會、治驚癇。戴目上不識人。(銅)巨骨、療驚癇破心吐血。(明)鳩尾、療心驚癇發。狀如鳥鳴。破心吐血。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心痛腹脹。少衝、療驚癇吐舌沫出。束骨、療驚癇癲狂。身寒熱。頭痛目眩。(下)筋縮、療驚癇狂走。癇病多言。脊強。兩目轉上及目瞪。

筋縮

筋縮

  • 1.《針灸資生經》:「囟會、治驚癇。戴目上不識人。(銅)巨骨、療驚癇破心吐血。(明)鳩尾、療心驚癇發。狀如鳥鳴。破心吐血。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心痛腹脹。少衝、療驚癇吐舌沫出。束骨、療驚癇癲狂。身寒熱。頭痛目眩。(下)筋縮、療驚癇狂走。癇病多言。脊強。兩目轉上及目瞪。

鳩尾

鳩尾

  • 1.《針灸資生經》:「囟會、治驚癇。戴目上不識人。(銅)巨骨、療驚癇破心吐血。(明)鳩尾、療心驚癇發。狀如鳥鳴。破心吐血。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心痛腹脹。少衝、療驚癇吐舌沫出。束骨、療驚癇癲狂。身寒熱。頭痛目眩。(下)筋縮、療驚癇狂走。癇病多言。脊強。兩目轉上及目瞪。
  • 2.《針方六集》:「鳩尾一穴,非高手不能下。主息賁胸滿,咳嘔,喉痹咽腫,噫喘喉鳴,水漿不下,癲癇,狂妄昏悶,吐血,心驚。

風池

風池

  • 1.《針灸資生經》:「風池、療大患風者。先補後瀉。少可患、以經取之。(明)肝俞、療中風支滿。短氣不食。食不消。吐血。目不明。閉塞。陰蹺、療偏枯不能行。大風暴不知人。臥驚視如見星。臨泣、治卒中風不識人。(銅)解谿、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重。瘈驚。膝股䯒腫轉筋。

肩髃

肩髃

  • 1.《經絡全書》:「(結喉下,橫骨陷中是也)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筋,從腋下出缺盆,結前肩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其病成息賁,脅急,吐血。又曰:手太陰,是動則病缺盆中痛)。又屬陰維、任脈之會(《靈樞》曰: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明堂經》曰:天突一穴,在結喉下,陷者宛宛中。

橫骨

橫骨

  • 1.《經絡全書》:「(結喉下,橫骨陷中是也)屬手太陰肺經(《靈樞》曰:手太陰之筋,從腋下出缺盆,結前肩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其病成息賁,脅急,吐血。又曰:手太陰,是動則病缺盆中痛)。又屬陰維、任脈之會(《靈樞》曰: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明堂經》曰:天突一穴,在結喉下,陷者宛宛中。

三間

三間

  • 1.《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中衝

中衝

  • 1.《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天府

天府

  • 1.《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天柱

天柱

  • 1.《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丘墟

丘墟

  • 1.《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耳門

耳門

  • 1.《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金門

金門

  • 1.《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液門

液門

  • 1.《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絲竹空

絲竹空

  • 1.《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廉泉

廉泉

  • 1.《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溫溜

溫溜

  • 1.《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睛明

睛明

  • 1.《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養老

養老

  • 1.《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頭維

頭維

  • 1.《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攢竹

攢竹

  • 1.《凌門傳授銅人指穴》:「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眼覓䀮䀮,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汗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治。廉泉中衝,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吐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而頃刻。頰車地倉穴止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不容

不容

  • 1.《針灸問答》:「答:不容幽門旁寸半,去胸中行各三寸,三分三壯何病醫,腹滿痃癖疝瘕症。(注:不容穴,在幽門旁一寸五分,去胸中行各三寸。三壯,三分。主治腹滿痃癖,吐血,肩脅痛,口乾,心痛,胸背相引痛,喘咳,不嗜食,腹虛鳴,嘔吐,疝瘕等症。)
  • 2.《針方六集》:「滑肉門二穴,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吐舌,舌強。

幽門

幽門

  • 1.《針灸問答》:「答:不容幽門旁寸半,去胸中行各三寸,三分三壯何病醫,腹滿痃癖疝瘕症。(注:不容穴,在幽門旁一寸五分,去胸中行各三寸。三壯,三分。主治腹滿痃癖,吐血,肩脅痛,口乾,心痛,胸背相引痛,喘咳,不嗜食,腹虛鳴,嘔吐,疝瘕等症。)
  • 2.《針方六集》:「滑肉門二穴,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吐舌,舌強。

下脘

下脘

  • 1.《針灸問答》:「按:《千金》云:虛勞吐血,嘔逆不下食,多飽,多睡等症,灸三百壯;又治脹滿水腫,奔豚,伏梁,及中毒不能食飲。按:《玉龍賦》云:兼腕骨療脾虛黃疸,合上脘治九種心疼。《百症賦》:主治積痢。《靈光賦》:兼下脘治腹堅。)

腕骨

腕骨

  • 1.《針灸問答》:「按:《千金》云:虛勞吐血,嘔逆不下食,多飽,多睡等症,灸三百壯;又治脹滿水腫,奔豚,伏梁,及中毒不能食飲。按:《玉龍賦》云:兼腕骨療脾虛黃疸,合上脘治九種心疼。《百症賦》:主治積痢。《靈光賦》:兼下脘治腹堅。)

脊中

脊中

  • 1.《經脈圖考》:「肺俞:在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處是穴,正坐取之。《千金》曰:肺俞對乳,引繩度之。《素問》曰:刺中肺,三日死。《千金》云:治吐血唾血,上氣咳逆,喉痹,灸隨年壯;主治內言治腰脊強痛,背僂如龜,寒熱,癭氣,黃疸。

會陰

會陰

  • 1.《針方六集》:「鳩尾一穴,非高手不能下。主息賁胸滿,咳嘔,喉痹咽腫,噫喘喉鳴,水漿不下,癲癇,狂妄昏悶,吐血,心驚。

氣衝

氣衝

  • 1.《針方六集》:「滑肉門二穴,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吐舌,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