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七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6)

1. 任脈經考正穴法

主傷寒,飲水過多,腹脹腫,氣喘心下痛,冷病面赤,臟虛氣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瘥,肌體羸瘦,四肢力弱,賁豚七疝,小腸膀胱腎餘,癥瘕結塊,狀如覆杯,腹暴脹,按之不下,臍下冷氣痛,中惡脫陽欲死,陰症卵縮,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婦人臨經行房羸瘦,崩中,赤白帶下,月事不調,產後惡露不止,繞臍㽲痛,閃著腰痛,小兒遺尿。

浦江鄭義宗患滯下昏仆,目上視,溲注汗泄,脈大,此陰虛陽暴絕,得之病後酒色。丹溪為灸氣海漸蘇,服人參膏數斤愈。

◎陰交(一名橫戶):

臍下一寸,當膀胱上際。三焦之募,任脈、少陰、衝脈之會。《銅人》針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灸百壯。《明堂》灸不及針,日三七壯,止百壯。

主氣痛如刀攪,腹䐜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疝痛,陰汗濕癢,腰膝拘攣,臍下熱,鬼擊,鼻出血,婦人血崩,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絕子、陰癢,賁豚上腹,小兒陷囟。

◎神闕(一名氣舍):

當臍中。《素注》禁針,針之使人臍中惡瘍潰,屎出者死。灸三壯。《銅人》灸百壯。

主中風不省人事,腹中虛冷,傷敗臟腑,泄利不止,水腫鼓脹,腸鳴狀如流水聲,腹痛繞臍,小兒奶利不絕,脫肛,風癇,角弓反張。

徐平仲中風不蘇。桃源簿為灸臍中百壯始蘇,不起,再灸百壯。

◎水分(一名分水):

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素注》針一寸。《銅人》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水病灸大良。又云:『禁針。針之水盡即死。』《明堂》水病灸七七壯,止四百壯,針五分,留三呼。《資生》云:『不針為是。』

主水病,腹堅腫如鼓,轉筋,不嗜食,腸胃虛脹,繞臍痛衝心,腰脊急強,腸鳴狀如雷聲,上衝心,鬼擊,鼻出血,小兒陷囟。

◎下脘:

建里下一寸,臍上二寸,穴當胃下口,小腸上口,水穀於是入焉。足太陰、任脈之會。《銅人》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二七壯,止二百壯。

主臍下厥氣動,腹堅硬,胃脹,羸瘦,腹痛,六腑氣寒,穀不轉化,不嗜食,小便赤,痞塊連臍上厥氣動,日漸瘦,脈厥動,翻胃。

◎建里:

中脘下一寸,臍上三寸。《銅人》針五分,留十呼,灸五壯。《明堂》針一寸二分。

主腹脹,身腫,心痛,上氣,腸中疼,嘔逆,不嗜食。

◎中脘(一名太倉):

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上紀者,中脘也。胃之募也。《難經》曰:『腑會中脘。』疏曰:『腑病治此。』《銅人》針八分,留七呼,瀉五吸,疾出針。灸二七壯,止二百壯。《明堂》日灸二七壯,止四百壯。《素注》針一寸二分,灸七壯。

白話文:

任脈經考正穴法

此經主要治療:傷寒、飲水過多導致的腹脹、氣喘、心下疼痛、面色發赤的冷病、臟腑虛弱、氣虛、真氣不足、各種氣疾久治不癒、身體消瘦、四肢無力、七疝、小腸膀胱腎臟疾病、腹部腫塊堅硬如覆杯狀、腹部劇烈脹痛按壓不下去、臍下冷痛、中風昏迷、陽氣將絕、陰虛症狀如陰囊縮小、四肢厥冷、便秘、尿赤、突發性心痛、婦女經期性交後身體消瘦、崩漏、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產後惡露不止、繞臍脹痛、閃腰疼痛、小兒遺尿等症狀。

浦江鄭義宗患有久瀉昏倒、眼睛上翻、尿多汗多、脈搏有力等症狀,這是陰虛陽亢突然暴發的表現,病因是疾病癒後縱欲過度。丹溪先生用艾灸氣海穴,漸漸恢復,再服用人參膏數斤而痊癒。

◎陰交穴(一名橫戶):

位於肚臍下1寸,膀胱上緣。為三焦募穴,任脈、少陰經、衝脈交會之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八分,得氣後瀉針,瀉後應補,艾灸一百壯。《針灸資生經》記載:艾灸不用針刺,每日灸三七壯,共灸一百壯。

主治:刀割樣腹痛,腹部脹滿堅硬疼痛,疼痛向下牽引至陰部,小便困難,睾丸疼痛,疝氣痛,陰部潮濕瘙癢,腰膝拘攣,臍下熱感,鬼壓床,鼻出血,婦女血崩,月經不止,帶下,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不孕不育、陰部瘙癢、賁門及上腹部脹痛,小兒囟門凹陷。

◎神闕穴(一名氣舍):

位於肚臍中央。《素問》記載:禁針,針刺可能導致肚臍處潰瘍,糞便外流而死亡。艾灸三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艾灸一百壯。

主治:中風昏迷,腹部虛冷,臟腑受損,腹瀉不止,水腫脹滿,腸鳴如流水聲,繞臍腹痛,小兒腹瀉不止,脫肛,癲癇,角弓反張。

徐平仲中風昏迷不醒,桃源簿記載,以艾灸肚臍一百壯才甦醒,但仍不能起身,再次艾灸一百壯後才痊癒。

◎水分穴(一名分水):

位於下脘穴下1寸,肚臍上1寸,穴位在小腸下口處。在此穴位處,清濁之氣分開,水液入膀胱,糟粕入大腸,故名水分。《素問》記載:針刺一寸。《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八分,留針三呼,瀉五吸。水腫病症宜艾灸大陵穴。又云:禁針,針刺可能導致體內水分耗盡而死亡。《針灸資生經》記載:水腫病症艾灸七七壯,共灸四百壯,針刺五分,留針三呼。《針灸資生經》記載:不針為宜。

主治:水腫,腹部堅硬腫脹如鼓,抽搐,厭食,腸胃虛脹,繞臍疼痛並衝向心臟,腰脊僵硬疼痛,腸鳴如雷聲,上衝心臟,鬼壓床,鼻出血,小兒囟門凹陷。

◎下脘穴:

位於建里穴下1寸,肚臍上2寸,穴位在胃下口、小腸上口,水穀由此進入。《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八分,留針三呼,瀉五吸,艾灸二七壯,共灸二百壯。

主治:臍下厥氣上逆,腹部堅硬,胃脹,消瘦,腹痛,六腑寒邪,食物不能消化,厭食,尿赤,腹部腫塊與臍部相連,厥氣上逆,日漸消瘦,脈搏厥逆,嘔吐。

◎建里穴:

位於中脘穴下1寸,肚臍上3寸。《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五分,留針十呼,艾灸五壯。《針灸資生經》記載:針刺一寸二分。

主治:腹脹,水腫,心痛,胸悶,腸痛,嘔吐,厭食。

◎中脘穴(一名太倉):

位於上脘穴下1寸,肚臍上4寸,位於胸骨下端與肚臍之間。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交會之處。上焦之氣匯聚之處,胃之募穴。《難經》記載:腑會中脘。《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八分,留針七呼,瀉五吸,疾速出針。艾灸二七壯,共灸二百壯。《針灸資生經》記載:每日艾灸二七壯,共灸四百壯。《素問》記載:針刺一寸二分,艾灸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