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七 (17)
卷七 (17)
1. 任脈經考正穴法
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脹,中惡,脾疼,飲食不進,翻胃,赤白痢,寒癖,氣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脹,面色萎黃,天行傷寒熱不已,溫瘧先腹痛,先瀉,霍亂,瀉出不知,食飲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氣發噎。
東垣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取三里、章門、中脘。』又曰: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於足陽明募穴中引導之。』
◎上脘(一名胃脘):
巨闕下一寸,臍上五寸。上脘、中脘屬胃、絡脾。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素注》、《銅人》針八分,先補後瀉。風癇熱病,先瀉後補,立愈。日灸二七壯,至百壯,未愈倍之。《明下》灸三壯。
主腹中雷鳴相逐,食不化,腹㽲刺痛,霍亂吐利,腹痛,身熱,汗不出,翻胃嘔吐食不下,腹脹氣滿,心忪驚悸,時嘔血,痰多吐涎,賁豚,伏梁,二蟲,卒心痛,風癇,熱病,馬黃,黃疸,積聚堅大如盤,虛勞吐血,五毒疰不能食。
◎巨闕:
鳩尾下一寸,心之募。《銅人》針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灸七壯,止七七壯。
主上氣咳逆,胸滿短氣,背痛胸痛,痞塞,數種心痛,冷痛,蛔蟲痛,蠱毒貓鬼,胸中痰飲,先心痛,先吐,霍亂不識人,驚悸,腹脹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傷寒煩心,喜嘔發狂,少氣腹痛,黃疸,急疸,急疫,咳嗽,狐疝,小腹脹噫,煩熱,膈中不利,五臟氣相干,卒心痛,尸厥。
妊娠子上衝心昏悶,刺巨闕,下針令人立蘇不悶,次補合谷,瀉三陰交,胎應針而落,如子手掬心,生下手有針痕,頂母心向前,人中有針痕,向後枕骨有針痕,是驗。
按《十四經發揮》云:『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圍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是心在膈上也。難產之婦,若子上衝,至膈則止。況兒腹中又有衣胞裹之,豈能破膈掬心哉?心為一身之主,神明出焉。不容小有所犯,豈有被衝掬而不死哉?蓋以其上衝近心,故云爾。如胃脘痛,曰心痛之類是也。學者,不可以辭害意。』
◎鳩尾(一名尾翳,一名𩩲骭):
在兩歧骨下一寸。曰鳩尾者,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任脈之別。《銅人》禁灸,灸之令人少心力,大妙手方針,不然針取氣多,令人夭。針三分,留三呼,瀉五吸,肥人倍之。《明堂》灸三壯。《素注》不可刺灸。
主息賁,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噫喘,喉鳴,胸滿咳嘔,喉痺咽腫,水漿不下,癲癇狂走,不擇言語,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咳唾血,心驚悸,精神耗散,少年房勞,短氣少氣。
又《靈樞經》云:『膏之原,出於鳩尾。』
◎中庭:
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銅人》灸五壯。針三分。《明堂》灸三壯。
白話文:
任脈經考正穴法
此篇主要描述任脈經上的幾個穴位及其主治疾病。任脈相關的病症涵蓋範圍很廣,包括胸腹脹滿、疼痛、消化不良、心悸、嘔吐、腹瀉、發熱、寒熱交替等,甚至包含一些危急重症,例如霍亂、中惡等。
東垣先生(指張元素)指出,若氣滯於腸胃,應取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穴位;若效果不佳,則可取三里、章門、中脘等穴。如果胃氣虛弱,導致脾經無法吸收營養,則可在足陽明胃經的募穴附近針灸引導氣血。
◎上脘(又名胃脘):
位於巨闕穴下1寸,肚臍上5寸。上脘穴、中脘穴皆屬於胃經,並與脾經相連,是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任脈的交會穴。古籍記載,針刺深度為八分,先補後瀉;若為風熱癇證,則先瀉後補,可立即見效。艾灸治療,每日灸二七壯(十四壯),最多灸至一百壯,若仍無效則加倍;《明堂經》則記載灸三壯即可。
主治:腹中腸鳴如雷聲般連續不斷,飲食消化不良,腹痛刺痛,霍亂嘔吐腹瀉,腹痛發熱,無汗,嘔吐食物無法進食,腹部脹滿,心慌驚悸,間歇性嘔血,痰多唾液,呃逆,伏梁(一種腹部脹滿的病症),蟲積,突然心痛,風癇,熱病,馬黃(一種藥物,用於治療感冒等病症),黃疸,腹部腫塊堅硬如盤,虛勞吐血,五種毒邪導致的食慾不振。
◎巨闕:
位於鳩尾穴下1寸,是心的募穴。古籍記載,針刺深度為六分,留針七呼(呼指呼吸一次),得氣後即瀉。艾灸七壯,最多灸至七七壯(四十九壯)。
主治:上氣咳嗽逆氣,胸悶氣短,背痛胸痛,胸部痞塞,各種心痛(包括冷痛),蛔蟲痛,蠱毒(一種巫術),胸中痰飲,先心痛後嘔吐,霍亂神志不清,驚悸,腹部脹痛劇烈,神志恍惚持續不止,嘔吐不能進食,傷寒煩躁,喜嘔吐發狂,少氣腹痛,黃疸,急性黃疸,急性傳染病,咳嗽,狐疝(一種疝氣),小腹脹滿呃逆,煩熱,膈肌不通暢,五臟氣機相互影響,突然心痛,尸厥(一種休克)。
懷孕婦女若出現子宮上衝導致心慌氣悶,針刺巨闕穴可立即緩解症狀。之後再補合谷穴,瀉三陰交穴,胎兒便會自然娩出。如子宮上衝到心臟,產婦的手上會有針刺的痕跡,頂部(頭頂)和人中、後枕骨處也會留下針刺的痕跡,以此驗證。
古籍《十四經發揮》中記載:人體心臟下方有膈膜,前方與鳩尾齊平,後方與第十一椎骨齊平,環繞脊柱,用以阻隔濁氣,防止濁氣上熏心肺,故心臟位於膈膜上方。難產婦女,若子宮上衝,到達膈膜處便會停止。胎兒在腹中被羊膜包裹,根本不可能衝破膈膜觸及心臟。心臟是人體的主宰,神明之所在,不容許稍有閃失,怎麼可能被衝擊觸及而不死呢?之所以說子宮上衝到心臟,是因為上衝的位置靠近心臟,所以稱之為心痛。學習者不可拘泥於字面而誤解其意。
◎鳩尾(又名尾翳,又名𩩲骭):
位於兩塊恥骨聯合下1寸。因其形狀如鳩尾而得名。屬於任脈的別脈。古籍記載,禁灸,灸此穴會使人體力下降。除非是經驗豐富的針灸師,否則針刺取氣過多,會傷及身體。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三呼,瀉五吸,肥胖者可加倍。 《明堂經》記載灸三壯。《素注》記載不可針刺和艾灸。
主治:呃逆,熱病,偏頭痛牽引到眼角,呃逆氣喘,喉鳴,胸悶咳嗽嘔吐,喉嚨阻塞咽喉腫痛,水液不能下咽,癲癇發狂亂跑,胡言亂語,心中氣悶,不喜歡聽人說話,咳嗽吐血,心驚悸,精神渙散,少年房事過度,氣短氣少。
《靈樞經》記載:「膏之原,出於鳩尾。」(膏,指人體的脂肪)
◎中庭:
位於膻中穴下1寸6分,凹陷處。古籍記載,艾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明堂經》記載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