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卷一上 (11)
卷一上 (11)
1.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
頞、鼻莖也。鼻山根為頞。足陽明起於鼻兩旁迎香穴。由是而上。左右相交於頞中。過睛明之分。下循鼻外。歷承泣、四白、巨髎。入上齒中。復出循地倉。挾口兩吻。環繞唇下。左右相交於承漿之分也。
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
腮下為頷。頷中為頤。囟前為髮際。髮際前為額顱。自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歷下關。過客主人。循髮際。行懸釐、頷厭之分。經頭維。會於額顱之神庭。
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胸兩傍高處為膺。膺上橫骨為巨骨。巨骨上陷中為缺盆。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歷水突、氣舍。入缺盆。行足少陰俞府之外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屬胃絡脾。
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衝中。
直行者。從缺盆而下。下乳內廉。循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下挾臍。歷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諸穴而入氣衝中也。
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衝中而合。
胃下口。下脘之分。難經云。太倉下口。為幽門者是也。自屬胃處。起胃下口。循腹裡。過足少陰肓俞之外。本經之裡。下至氣衝中。與前之入氣衝者合。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䯒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外間。(䯒、戶當切。)
抵、至也。股外為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伏兔後交文為髀關。挾膝解中為臏。脛骨為䯒。跗、足面也。既相合氣衝中。乃下髀關。抵伏兔。歷陰市、梁丘。下入膝臏中。經犢鼻。下循跗之衝陽、陷谷。入中指外間之內庭。至歷兌而終也。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
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別下。歷上廉、條口、下廉、豐隆、解谿、衝陽、陷谷。以至內庭、厲兌而合也。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此支自跗上衝陽穴別行。入大指間。斜出足厥陰行間穴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以交於足太陰。此經多血多氣。辰時氣血注此。受手陽明之交。凡四十五穴。左右共九十穴。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壯熱。不深不散。不留不瀉。刺深六分。留六呼。
承泣,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陽蹺脈、任脈、胃脈之會。銅人。灸三壯。禁針。針之令人目烏色。明堂。針四分半。不宜灸。灸後令人目下大如拳。息肉日加如桃。至三十日。定不見物。資生云。當不灸不針。東垣曰。魏邦彥夫人目翳。自下侵上者。自陽明來也。主目冷淚出。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旁的迎香穴,向上走行,左右經脈在鼻根處交會,然後沿鼻外側下行,經過承泣、四白、巨髎等穴,進入上齒,再從地倉穴出來,沿著口角,環繞嘴唇,左右經脈在承漿穴交會。
經脈繼續沿著下顎後方下行,從大迎穴出來,經過頰車穴,上行至耳前,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線,到達額頭的神庭穴。
其中一支經脈從大迎穴向下,經過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下行通過膈肌,與胃和脾臟相連。另一支經脈則從大迎穴向下,經過人迎、水突、氣舍穴,進入缺盆穴,沿著足少陰經俞府穴的外側下行通過膈肌,經過上脘、中脘,與胃和脾臟相連。
主幹經脈則從缺盆穴下行,沿著乳房內側,經過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等穴,下行至腹部,經過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等穴,進入氣衝穴。
另一支經脈從胃下幽門處(胃下口)開始,沿著腹部內側下行,到達氣衝穴,與主幹經脈會合。
經脈繼續向下經過髀關、伏兔穴,進入膝蓋,沿著脛骨外側下行,到達足部,進入中指外側的內庭穴。
一支支脈從膝蓋下三寸處分出,下行經過上廉、條口、下廉、豐隆、解谿、衝陽、陷谷等穴,到達內庭、厲兌穴,與主幹經脈會合。
另一支支脈從足跗部衝陽穴分出,進入大拇指,從大拇指末端出來,與足太陰脾經相交。
足陽明胃經氣血充盈,辰時(早上7-9點)氣血最旺盛,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通,共有45個穴位(左右共90個)。足陽明胃經是五臟六腑之海,脈象強盛,血氣旺盛,容易出現壯熱等症狀,但熱邪通常不深不散,不留不瀉。針刺深度為六分,留針時間為六個呼吸。
承泣穴位於目下七分,瞳孔下方陷窩處,是陽蹺脈、任脈、胃脈交會之處。明堂穴針刺深度為四分半,不宜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