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卷一上 (12)
卷一上 (12)
1. 足陽明胃經
上觀。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目瞤動。與項口相引。口眼喎斜。口不能言。面葉葉牽動。眼赤痛。耳鳴耳聾。
四白,目下一寸。直瞳子。令病人正視取之。素注。針四分。甲乙、銅人。灸七壯。針三分。凡用針。穩當方得下針。刺太深。令人目烏色。主頭痛。目眩目赤痛。僻淚不明。目癢目膚翳。口眼喎噼不能言。
巨髎,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蹺脈、足陽明之會。銅人。針三分。得氣即瀉。灸七壯。明下。灸七七壯。主瘛瘲。唇頰腫痛。口喎噼。目障無見。青盲無見。遠視䀮䀮。淫膚白膜。翳覆瞳子。面風鼻䪼腫。癰痛。招搖視瞻。腳氣膝腫。
地倉,俠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動。手足陽明、任、蹺脈之會。銅人。針三分。明堂。三分半。留五呼。得氣即瀉。日可灸二七壯。重者七七壯。炷如粗釵股腳大。炷若大。口轉喎。灸承漿七七壯即愈。主偏風口喎。目不得閉。腳腫。失音不語。飲水不收。水漿漏落。
眼瞤動不止。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頻針灸。以取盡風氣。口眼喎斜者。以正為度。
大迎,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又以口下當兩肩是穴。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風痙口喑啞。口噤不開。唇吻瞤動。頰腫牙疼。寒熱。頸痛瘰癧。舌強舌緩不收。不能言。目痛不得閉。
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耳下曲頰端近前陷中。開口有空。銅人。針四分。得氣即瀉。日灸七壯止七七壯。明堂。灸三壯。素注。針三分。主中風牙關不開。口噤不語。失音。牙關痛。頷頰腫。牙不可嚼物。頸強不得回顧。口眼喎。
下關,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閉口有穴。足陽明、少陽之會。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銅人。針四分。得氣即瀉。禁灸。又不得久留針。針經云。刺之則欠不能㰦。耳中有干聹摘之。不得灸。主失欠。牙車脫臼。目眩齒痛。偏風口眼喎斜。耳鳴耳聾。耳痛膿汁出。
頭維,額角入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足少陽、陽明二脈之會。銅人。針三分。素注。針五分。禁灸。主頭痛如破。目痛如脫。目瞤。目風淚出。偏風。視物不明。
人迎(一名五會),頸大脈動應手。俠結喉兩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以候五臟氣。足陽明、少陽之會。滑氏曰。古以俠喉兩旁為氣口、人迎。至晉、王叔和直以左右手寸口為人迎、氣口。銅人。禁針。明堂。針四分。素注。刺過深殺人。主吐逆霍亂。胸中滿。喘呼不得息。咽喉癰腫。瘰癧。
水突(一名水門),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呼吸短氣。喘息不得臥。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
向上看時,眼珠子會癢,看遠處會模糊不清,晚上看不見東西,眼皮會跳動,連帶脖子和嘴巴也跟著動,嘴巴和眼睛會歪斜,講不出話,臉部肌肉會不停抽動,眼睛會紅腫疼痛,耳朵會耳鳴或聽不見。
四白穴: 在眼睛下方一寸處,正對著瞳孔。要病人正視前方取穴。一般針刺四分深。《甲乙經》、《銅人》記載可灸七壯,針三分深。針刺時要穩妥,才能順利下針。如果刺太深,會導致眼睛發黑。此穴主治頭痛、眼睛暈眩、紅腫痛、怕光流淚、視物不清、眼睛癢、眼睛長翳、口眼歪斜不能講話等症狀。
巨髎穴: 在鼻孔旁八分處,正對著瞳孔,與水溝穴平行,是蹺脈與足陽明經交會的穴位。《銅人》記載針三分深,得氣就瀉。可灸七壯,或灸四十九壯。此穴主治抽搐、嘴唇和臉頰腫痛、口歪斜、眼睛看不見、青光眼、看遠處模糊、眼皮長白翳、翳遮蓋瞳孔、臉部受風、鼻腫脹、長癰、眼睛不停轉動、腳氣、膝蓋腫脹等症狀。
地倉穴: 在嘴角旁四分外,靠近下方有脈搏微微跳動處,是手足陽明經、任脈、蹺脈的交會穴。《銅人》記載針三分深。《明堂經》記載針三分半,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得氣就瀉,每日可灸十四壯,重症可灸四十九壯。艾炷要像粗釵的腳那麼大,如果艾炷太大,會使嘴巴更歪,這時灸承漿穴四十九壯就可以治癒。此穴主治偏風導致口歪、眼睛閉不上、腳腫、失聲不語、喝水會漏出來等症狀。
眼睛跳動不止、眼珠子癢、看遠處模糊、晚上看不見東西,這些症狀如果發生在左邊,要治療右邊;如果發生在右邊,要治療左邊。要經常針灸,盡快把風邪祛除。如果口眼歪斜,要以恢復正常為度。
大迎穴: 在下巴前方一寸三分處的骨頭凹陷處,有動脈搏動。也可以從下巴到兩邊肩膀連線的中點來找這個穴位。一般針刺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此穴主治風痙導致口啞、嘴巴緊閉、嘴唇跳動、臉頰腫脹、牙痛、發冷發熱、脖子痛、瘰癧、舌頭僵硬、不能說話、眼睛痛無法閉合等症狀。
頰車穴(又名機關穴、曲牙穴): 在耳朵下方,彎曲臉頰的盡頭,靠近前面的凹陷處。張開嘴巴時會出現空隙。《銅人》記載針四分深,得氣就瀉。每日灸七壯,最多灸四十九壯。《明堂經》記載可灸三壯。一般針刺三分深。此穴主治中風導致牙關緊閉、不能說話、失聲、牙關痛、臉頰腫脹、牙齒不能咬東西、脖子僵硬不能回頭、口眼歪斜等症狀。
下關穴: 在客主人穴的下方,耳朵前方動脈下方,閉上嘴巴時有凹陷,張開嘴巴時凹陷消失。是足陽明經、少陽經交會的穴位。一般針刺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銅人》記載針四分深,得氣就瀉,禁止灸,也不宜留針太久。《針經》說,針刺此穴會引起打哈欠,耳朵裡會有乾燥的耳垢掉出來,這個穴位不能灸。此穴主治打哈欠、牙齒脫臼、眼睛暈眩、牙痛、偏風導致口眼歪斜、耳鳴耳聾、耳朵痛流膿等症狀。
頭維穴: 在額頭的髮際處,本神穴旁一寸五分,神庭穴旁四寸五分,是足少陽經、陽明經交會的穴位。《銅人》記載針三分深。一般針刺五分深,禁止灸。此穴主治頭痛欲裂、眼睛痛如脫出、眼睛跳動、眼睛迎風流淚、偏風、視物模糊等症狀。
人迎穴(又名五會穴): 在脖子大動脈搏動處,喉結兩旁一寸五分,仰頭取穴,可以診斷五臟的氣血狀況。是足陽明經、少陽經交會的穴位。滑氏說,古人將喉結兩旁作為氣口、人迎,到了晉朝,王叔和直接以左右手寸口的脈象為人迎、氣口。《銅人》記載禁止針刺。《明堂經》記載針四分深。一般針刺過深會導致死亡。此穴主治嘔吐、霍亂、胸悶、喘不過氣、咽喉腫痛、瘰癧等症狀。
水突穴(又名水門穴): 在脖子大筋的前方,人迎穴的下方,氣舍穴的上方。《銅人》記載針三分深,可灸三壯。此穴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呼吸短促、喘息無法躺下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