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四 (9)
卷四 (9)
1. 衝脈循行圖
2. 衝脈循行主病歌(經文附註內)
衝起氣街並少陰(起,言脈外所起,非發源之謂也。氣街,一名氣衝,在少腹毛際兩旁各二寸,橫骨兩端動脈宛宛中,足陽明穴也。並少陰穴合,皆云足少陰之會),俠臍上行胸中散(俠臍左右五分,而上至胸中而散,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此言衝脈之前行者也)。沖為五臟六腑海(沖為血海。
《痿論》曰:經脈之海也,主滲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海論》曰:十二經脈之海也,其輸上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五臟六腑皆稟氣(上出頏顙)滲諸陽經灌諸精,從下衝上取茲義(故名沖)。其有並腎下行者,注少陰(大)絡氣街出,(循)陰股內廉入膕中,(膝後曲處)伏行骭骨內踝際。
下滲三陰(肝脾腎)灌諸絡,以溫肌肉至跗指(《逆順肥瘦篇》曰:並少陰氣街,循陰股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廉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少陰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循跗入足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總之內外布周身,前後上下無不至(衝脈之下行者,雖會於陽明之氣街,而實並於足少陰之經,且其上自頭、下自足、後自背、前自腹、內自溪谷、外自肌肉,陰陽表裡,無所不涉。又:《歲露篇》曰:入脊內注於伏沖之脈。
《百病始生篇》曰:傳舍於伏沖之脈。所謂伏沖者,以其最深也。故凡十二經之氣血,此皆受之,以營養周身,所以為五臟六腑之海),氣不順時血泣凝,為病逆氣裡急是(衝脈俠臍上行至於胸中,故其氣不順則膈塞逆,氣血不和則胸腹裡急矣)。
白話文:
衝脈在氣街開始,並且與少陰脈同行(這裡的起,不是說發源地,而是脈搏在外面的起點。氣街,另一個名字叫氣衝,位於小腹毛髮邊緣兩側各兩寸的地方,也就是橫骨兩端的動脈中,這是足陽明的一個穴位。它和少陰穴一起,被稱為足少陰的會合點),然後沿著肚臍兩側直上到胸中分散開來(它們沿著肚臍左右五分的位置,上行到胸中分散,會合在咽喉,再分開連接嘴脣和口腔,這就是衝脈的前進路線)。
衝脈被視為五臟六腑的血海(根據《痿論》,它是經脈的海洋,主要負責調節身體的濕度,並與陽明脈在宗筋處合流。《海論》中指出,它是十二經脈的海洋,其輸送點在大杼穴,出口在巨虛的上下廉)。五臟六腑都得到它的氣息供應(往上到達額頭)。它滲透到所有陽脈,滋潤各種精華,從下往上運行,其意義在此(因此它被命名為衝脈)。
其中一條支脈會伴隨腎脈下行,注入少陰大絡,從氣街出來,沿著大腿內側進入膝後彎曲處,然後沿著脛骨內側到腳踝邊緣。向下滲入肝、脾、腎的脈絡,滋潤所有絡脈,使肌肉溫暖,直到足背和腳趾(《逆順肥瘦篇》提到:伴隨少陰氣街,沿著大腿內側進入膝後彎曲處,潛行在脛骨內側,下降到腳踝內側後方,然後分開;其中一部分沿著少陰脈滲入肝、脾、腎;前面的部分,潛行出腳背,沿著腳背進入大腳趾之間,滲入所有絡脈,使肌肉保持溫暖;如果別絡結聚,腳背就會無法活動,無法活動就會導致厥冷,厥冷就會產生寒冷感)。
總的來說,衝脈的分佈覆蓋全身,無論是前後還是上下,無所不至(衝脈的下行部分,雖然在陽明的氣街會合,但實際上是伴隨著足少陰的經脈。它上自頭部,下至腳部,後至背部,前至腹部,內至溪谷,外至肌肉,涵蓋了陰陽表裡的所有部位。此外,《歲露篇》指出:它進入脊椎內,注入伏衝脈。《百病始生篇》提到:它寄宿在伏衝脈中。所謂的伏衝,就是因為它是最深層的。因此,所有十二經脈的氣血,都被它接收,用以滋養全身,所以它被認為是五臟六腑的血海)。
當氣血不順時,血液就會凝滯,這就會產生逆氣和腹部緊繃的疾病(衝脈沿著肚臍直上到胸中,因此,如果它的氣不順,就會導致膈塞和逆氣,如果氣血不協調,就會導致胸腹緊繃)。
3. 衝脈總釋
衝脈起於腹氣之街者,是謂氣所行之街也。一身之大氣積於胸中者,有先天之真氣,是所受者,即人之腎間動氣也;有後天之宗氣,是水穀所化者,即人之胃氣也。此所謂起於腹氣之街者,是起胃中谷氣也。並於少陰,是並於腎間動氣。真氣與穀氣相併,俠臍上行胸中而散,是大氣分布五臟六腑諸經而充周身也。
白話文:
衝脈起源的地方被稱為腹氣之街,這指的是氣運行的通道。在身體中,大量的氣聚集在胸部,其中包含兩種氣:一種是先天的真氣,這是我們從出生就擁有的氣,也就是位於腎間的動氣;另一種是後天的宗氣,這是從食物和水分轉化而來的氣,也就是胃部產生的氣。當我們說衝脈起源於腹氣之街,實際上是指它起始於胃中的食物轉化的氣。而它與腎間的動氣相合,就是說真氣與由食物轉化的氣相結合。這些氣會沿著肚臍兩側向上行至胸中,然後分散開來,這樣,大氣就能夠分配到五臟六腑以及各條經絡,充滿全身。
這就是衝脈的運作方式和功能。
4. 衝脈穴圖
(穴位尺寸見足少陰腎經)
白話文:
(穴位的位置參照足少陰腎經的描述)
5. 衝脈穴歌
衝脈俠臍起橫骨,大氣四注肓俞同,商石陰通幽門穴,至胸散布仍流行。
白話文:
衝脈從肚臘兩側開始,起源於橫骨部位,其氣與大氣一同從肓俞穴散發出來,影響範圍相同。接著,它經過商石穴,連接陰部,通往幽門穴。當脈絡到達胸部時,氣息在此處散開,並繼續在身體內流動運行。
6. 陽蹺脈循行圖
7. 陽蹺脈循行主病歌(經文附註內)
陽蹺太陽之別脈,脈氣所發起跟中,上合三陽循外踝(《二十八難》曰:陽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從脅循肩與頄通,會目內眥太陽地,上入髮際下耳終(陽蹺之脈起跟中,上合手陽明、手太陽、足陽明,從脅少陽循肩入頸頄,會任脈承泣,屬目內眥而會太陽也),陰緩陽急陽蹺病,邪客陽蹺目內疼(《靈樞經》曰: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素問·繆刺論》曰: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
白話文:
陽蹺脈是太陽經的一條分支,其脈氣發源於腳跟內部,往上行走,與三陽經在外踝處交匯(根據《二十八難》所述,陽脈起源於腳跟,沿著外踝上行,最終進入風池穴)。
接著,它從脅部經過肩膀,連接到頰部。在眼睛的內角,也就是太陽經的區域,與其它脈絡會合,然後向上穿過頭髮邊緣,最後在耳下結束(陽蹺脈從腳跟開始,上行與手陽明、手太陽和足陽明等脈絡交匯,再從脅部沿著少陽經到達頸部和頰部,與任脈在承泣穴處會合,並與眼睛內角的太陽經會合)。
當陰脈鬆弛,陽脈緊張時,就會出現陽蹺脈的病症。如果邪氣侵入陽蹺脈,就會導致眼睛內角疼痛(根據《靈樞經》所述,陽蹺脈若順利上行,氣血得以循環,則能滋潤眼睛。《素問·繆刺論》指出,邪氣入侵足陽蹺脈,會引起從內角開始的眼痛)。
8. 陽蹺脈穴圖
9. 陽蹺脈穴歌
陽蹺穴起申僕陽,居髎肩髃巨骨鄉,臑俞地倉巨髎泣,終於睛明一穴強。
白話文:
陽蹺脈的穴道起始於申僕陽這個位置,接著經過居髎、肩髃和巨骨這些地方,再往下則是臑俞、地倉、巨髎及泣子穴,最後這一系列的穴道在睛明穴這個位置結束,可見睛明穴在這一系列穴道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