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天地,萬物之橐也。育陽無計量者,天之為天乎!化生無法崖者,地之為地乎!然虛滿離合,流化遍所,其神固妙於莫窮,其體實貞於不變。故圓而無端者,天也;而推以九野之法,凡日星之垂象者,天之大體可知矣。廣而無極者,地也;而循以兩界之說,凡河嶽之成形者,地之大體可識矣。

暨之,天左舒而起牽牛,地右闢而起畢昂,東西南朔,經緯燦然,而天地之體畢彰。惟天因人,惟人象天,人身一小天地也。欲習岐黃者,是又烏可不詳?予幼攻制舉,潦倒名場,迄無成就,遂決然捨去,肆力於醫。夫醫之為道,非徒鞭治百草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太和蘊釀,實與同體。

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肢五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霓,此天地之常數也。呼吸吐納,精氣貫通,流而為營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聲音,此人之常數也,五緯盈縮,星辰錯行,日月薄蝕,孛彗飛流,天地之危沴也。寒暑不時,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踴,天地之贅瘤也。

山崩土陷,天地之癰疽也。奔風暴雨,天地之喘乏也。川瀆竭涸,天地之枯焦也。惟人亦然。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贅瘤,陷而為癰疽,奔而為喘乏,竭而為枯焦。且形見於外,而沴實發於內。蓋至乖戾而有疾,則必有其得疾之處。苟昧其處,而妄加調劑,是猶以水投石,抱薪救火,無惑乎方之不靈而病之益憊也。

予業此有年,今老矣。雖乏生枯起朽之術,竊謂治病者,必列別臟腑,端絡經脈,周身部節,不爽毫釐,乃能由外達內,窮及根蒡,得其受病之由,而施其補救之術。因留心古籍,參考會通,明發前哲,辨其訛謬,圖而正之,書成曰《經脈圖考》。庶權度規矩,不迷所設,而芸芸眾生,即以同登仁壽也。

夫天地有疾,聖人正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人有疾,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灸。固欲培其元善之氣,而葆其太和之體也。昔管子之言曰:人能正靜,皮膚寬裕,耳目聰明,筋伸而骨堅,始足戴大圓而履大方。是則予管窺蠡測之意也夫!

陳惠疇壽田氏撰

白話文:

[自序]

天地,就像是萬物的袋子。能夠孕育出無數生命的,是天之所以為天;能夠化育生命而無邊無際的,是地之所以為地。然而,虛實盈缺,變化無窮,它的神妙在於無法盡知,它的本質卻是堅定而不變的。所以,天是圓而無邊的;但透過九野的法則,凡是有日星顯示的景象,我們就能夠理解天的大致面貌。地是廣袤無垠的;但根據兩界的理論,凡是有河山形成的形態,我們就能夠認識地的大致模樣。

從此,天向左舒展,牽引出牽牛星,地向右開闢,興起畢星和昴星,東、西、南、北、上、下,經緯分明,天地的全貌就完全顯現。天依賴人,人模仿天,人的身體就像一個小天地。想要學習醫學的人,這一點怎麼能不清楚呢?我自小學習科舉考試的知識,但在考試中屢次失敗,最終沒有取得任何成就,於是決定放棄,全力投入醫學研究。醫學的學問,不僅僅是認識各種草藥。人接受天地的中和之氣而生存,太和之氣的醞釀,實際上與天地是一體的。

天有四季和五行,人有四肢和五臟。天氣和順時降下雨水,暴怒時颳起狂風,凝結時形成霜雪,擴張時出現彩虹,這是天地的常態。人的呼吸吐納,精氣流通,流動成為營衛,表現為氣色,發出成為聲音,這是人的常態。五星運行的快慢,星辰的運行錯亂,日月食,彗星飛逝,這些都是天地的危難。寒暑不合時節,是天地的蒸騰或閉塞。山石突然出現,土層隆起,這是天地的腫瘤。

山崩地裂,這是天地的瘡瘍。狂風暴雨,這是天地的喘息。河流乾涸,這是天地的枯萎。同樣的道理,人也會這樣。蒸騰就會發熱,閉塞就會寒冷,腫瘤是體內的異常,瘡瘍是體內的破損,喘息是體內的疲憊,乾枯是體內的衰竭。而且,外表的症狀,實際上是由內在的問題引起的。當疾病達到極點,必定有其患病的原因。如果忽略了這個原因,而胡亂治療,這就像是用水去擊打石頭,抱著柴火去滅火,就不奇怪為什麼藥方不靈驗,病情反而更糟了。

我從事醫學多年,現在已經老了。雖然缺乏讓枯萎復活的技能,但我認為,治病必須要分別臟腑,確定經絡,瞭解全身的部位,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差錯,才能由外到內,窮究病因,找到患病的原因,然後採取補救措施。因此,我留心古籍,參閱各種資料,明白前賢的思想,糾正他們的錯誤,繪製圖表,編寫了《經脈圖考》。希望這樣可以讓人們掌握正確的方法,讓眾生都能健康長壽。

天地有病,聖人用最高尚的道德來治理,輔以人力。人有病,好醫生用藥物和針灸來治療。這是為了培養人體的原初之氣,保持其太和之體。過去管子曾說:人如果能保持正靜,皮膚寬裕,耳目聰明,筋骨強壯,就能承受大地的重壓,腳踏廣闊的大地。這就是我對醫學的理解!

陳惠疇壽田氏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