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1. 卷一
2. 內景賦
嘗計夫人生根本兮,由乎元氣。表裡陰陽兮,升降沉浮。出入運行兮,周而復始。神機氣立兮,生化無休。經絡兮,行乎肌表;臟腑兮,通乎咽喉。喉在前,其形堅健;咽在後,其質和柔。喉通呼吸之氣,氣行五臟;咽為飲食之道,六腑源頭。氣食兮何能不亂,主宰者會厭分流。
從此兮下咽入膈,臟腑兮陰陽不侔。五臟者,肺為華蓋而上連喉管;肺之下,心包所護而君主可求。此即膻中,宗氣所從,膈膜周蔽,清虛上宮。脾居膈下,中州胃同,膜連胃左,運化乃功。肝葉障於脾後,膽腑附於葉東。兩腎又居脊下,腰間有脈相通,主閉蟄封藏之本,為二陰天一之宗。
此屬喉之前竅,精神須賴氣充。又如六腑,陽明胃先。熟腐水穀,胃脘通咽。上口稱為賁門,穀氣從而散宣。輸脾經而達肺,誠臟腑之大源。歷幽門之下口,聯小腸而盤旋。再小腸之下際,有闌門者在焉。此泌別之關隘,分清濁於後前。大腸接其右,導渣穢於大便;膀胱無上竅,由滲泄而通泉。
羨二陰之和暢,皆氣化之自然。再詳夫臟腑略備,三焦未宣。號孤獨之腑,擅總司之權。體三才而定位,法六合而象天。上焦如霧兮,靄氤氳之天氣。中焦如漚兮,化營血之新鮮。下焦如瀆兮,主宣通乎壅滯。此所以上焦主內而不出,下焦主出而如川。又總諸臟之所居,隔高低之非類,求脈氣之往來,果何如而相濟,以心主之為君,朝諸經之維繫。是故怒動於心,肝從而熾,欲念方萌,腎經精沸。
構難釋之苦思,枯脾中之生意,肺脈澀而氣沉,為悲憂於心內。惟脈絡有以相通,故氣得從心而至。雖諸臟之歸心,實上系之聯肺。肺氣何生,根從脾胃。賴水穀於敖倉,化精微而為氣,氣旺則精盈,精盈則氣盛。此是化源根,坎里藏真命。雖內景之緣由,尚根苗之當究。
既云兩腎之前,又曰膀胱之後,出大腸之上左,居小腸之下右,其中果何所藏,蓄坎離之交姤。為生氣之海,為元陽之竇,闢精血於子宮,司人生之夭壽,稱命門者是也,號天根者非謬。使能知地下有雷聲,方悟得春光彌宇宙。
白話文:
人生命的基礎,源自於元氣。身體內外的陰陽,進行著升、降、沉、浮的變化。氣的運行,週而復始,生生不息。神機與氣的建立,使生命得以持續。經絡在肌膚表面流動,臟腑則通向咽喉。咽喉位於前方,形狀堅韌;咽位於後方,質地柔和。咽喉負責呼吸,氣流遍佈五臟;咽則是飲食通道,是六腑的源頭。氣與食物若混亂,主管者會厭會將其分流。
食物從嚥下進入膈膜,臟腑的陰陽不同。五臟中,肺像華蓋,上端連接咽喉;肺下方,心包保護著心臟。這就是膻中,宗氣的發源地,膈膜四周保護,清虛上宮。脾臟位於膈膜下方,與胃同處中州,膜連胃左側,負責運化功能。肝葉遮擋脾後方,膽腑附在肝葉東側。兩腎位於脊椎下,腰間有脈絡相連,掌管封閉蟄藏的本質,是二陰天一的根源。
咽喉前部,精神需依賴氣充。再看六腑,陽明胃排在首位。它消化水穀,胃脘通向咽喉。上口稱為賁門,穀氣從此散開。輸送至脾經,再到達肺,是臟腑的大源。經過幽門下口,連接小腸,開始盤旋。小腸末端,闌門就在這裡,這是泌別的關隘,將清濁分開。大腸接在其右,引導渣滓成為大便;膀胱沒有上口,通過滲泄通向尿道。
欣賞二陰的和暢,全因氣化的自然。再詳細講解臟腑,三焦尚未宣揚。被稱為孤獨的腑,掌管總司的權利。根據三才定義位置,模仿六合象徵天空。上焦像霧,充滿氤氳的天氣。中焦像漚,轉化營血的新鮮。下焦像瀆,主導宣通的壅滯。上焦主內而不外溢,下焦主外如江河。總管各臟的位置,隔開高下不同的類型,探尋脈氣的來回,究竟如何互相幫助,以心主作為君主,統轄各經絡的聯繫。因此,憤怒來自心,肝隨之燃燒;慾望剛萌芽,腎經精氣沸騰。
深陷難解的苦惱,消耗脾中的生命力,肺脈凝滯,氣息沉重,悲憂在心中滋生。脈絡相互通連,氣才能從心傳遞。雖然各臟都歸心管理,實際上是上系聯肺。肺氣從何而來?根基在脾胃。依賴敖倉的水穀,化為精微成為氣,氣旺則精滿,精滿則氣盛。這是化源的根,坎裏藏著真實的生命。儘管內景的緣由,仍需探究其根源。
兩腎前方,膀胱後方,大腸上方左側,小腸下方右側,這裡到底藏著什麼?是坎離的交集。它是生氣的海洋,是元陽的洞穴,開闢子宮的精血,掌控人的壽命,這就是命門,稱為天根並不錯誤。如果能知道地下有雷聲,就能領悟春光遍佈宇宙。
3. 內景圖
(心系七節。七節之傍,中有小心,以腎系十四椎下,由下而上,亦七節也。
舊圖有精道循脊背、過肛門者,甚屬非理,而且無子宮命門之象,皆大失也,今改正之。)
白話文:
(人體內部有如七節的心臟系統。在這七節的旁邊,存在一個較小的心臟部分,從腎臟連接到第十四個脊椎骨之下,再由下往上數,也是七節。
舊有的圖解顯示精道沿著脊背、經過肛門,這完全不合乎生理結構,而且沒有顯示出子宮和命門的位置,這些都是很大的錯誤,現在我們已經修正了這些誤解。)
4. 唇口喉舌腸胃尺寸數
唇至齒長九分。齒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難經》曰:重十二兩。)喉嚨,《難經》曰: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計九節。腸胃,自胃至腸總長五丈八尺四寸,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
自唇所入至肛門所出,共長六丈四寸四分,小大回腸共三十二曲。(上義俱出《腸胃篇》)
白話文:
從嘴脣到牙齒的距離是九分長。從牙齒到會厭的深度為三寸半,其容量可達五合。舌頭的重量為十兩,長度為七寸,寬度則有二寸半。咽喉部位的重量也是十兩,寬度同樣是二寸半,從咽喉到胃部的長度是一尺六寸。(《難經》指出:其重量應為十二兩。)對於喉嚨,《難經》記載:它的重量是十二兩,寬度為二寸,長度為一尺二寸,且共有九個節段。
腸胃部分,從胃部到腸道的總長度是五丈八尺四寸,可以容納的水量和食物量為九鬥二升一合,接近其最大容量的一半。
從嘴脣入口到肛門出口,整個人體消化道的總長度為六丈四寸四分,其中包含大小腸迴腸共有三十二個彎曲部分。(以上資訊均出自《腸胃篇》)
5. 考正內景圖說(壽田)
張介賓先生改正精道由命門而出於莖端,其理甚屬明顯,有補大造。但於喉咽二門分為二歧,不相依副,未免有失。夫唇口到喉咽處,通為一道,至呼氣吸食所始,分二門,喉門有會厭為之主宰,故氣食不亂。今改一大圈象,通口一道又分二小門,前為會厭門,後為吸食門,合於喉在前,咽在後之旨,豈不喉咽相為附著。再胃之下口名幽門,即小腸上口。
《經》云: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又云: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既云近脊,則幽門當在近脊之處。小腸下際,號曰闌門,即大腸上口。《經》云:迴腸當臍,廣腸附脊。由此而觀,則闌門必定近臍,附於膀胱之上,始與秘別清濁之意相合。而舊圖幽門近臍,闌門附脊,位置有乖,經旨不合。
茲遵經旨改正,幽門附脊,闌門近臍,不知有當醫門之考覈否也。
白話文:
張介賓先生修正了精液通道是由命門出至陰莖尖端的理論,這個修正非常明確,對醫學有很大的貢獻。但他將喉部和咽喉部分成兩個獨立的部分,彼此不相關聯,這點有些不妥。實際上,從嘴脣到咽喉這一區塊,應該是一個連貫的通道,到了呼吸和飲食開始的地方,才分成兩個出口,咽喉部有會厭來主導,所以氣和食物不會混亂。
現在我修改了一個圖像,顯示從口腔到咽喉是一個通道,然後分為兩個小門,前面是會厭門,後面是吸食門,這樣更符合咽喉在前,食道在後的生理結構,這樣咽喉之間就有了更合理的關聯性。再者,胃的下端稱為幽門,也就是小腸的入口。
根據古籍記載:小腸背側附著於脊椎,腹側則附著於肚臍上方。又提到:小腸的入口,位於肚臍上方兩寸靠近脊椎的位置。既然說是靠近脊椎,那幽門就應在靠近脊椎的地方。小腸的下端,被稱為闌門,也就是大腸的入口。古籍又說:迴腸位於肚臍處,廣腸則附著於脊椎。由此可見,闌門必定靠近肚臍,並附著在膀胱上方,這樣才能符合分離清濁的生理功能。但舊的圖示中,幽門靠近肚臍,闌門附著在脊椎,這種位置安排不符合經典的描述。
現在我遵循經典的描述進行修正,幽門靠近脊椎,闌門靠近肚臍,不知道這樣的修改是否符合醫學界的審核標準。
6. 仰人骨度部位圖
7. 伏人骨度部位圖
8. 周身骨部名目
巔:頂巔也。腦:頭中髓也。囟:音信,腦蓋骨也。嬰兒骨未合,軟而跳動之處,謂之囟門是也。額顱:顱前為髮際,髮際前為額顱。顏:額上曰顏。《說文》曰:眉目之間也。頞:音遏,鼻梁,亦名下極,即山根也。䪼:音拙,目下為䪼。顳顬:顳,柔涉切。顬,音儒。耳前動處,蓋即俗所云兩太陽也。
一曰鬢骨。顑:音坎,又海敢切。《釋義》曰:飢而面黃。與經義未合。詳見《經絡類》部分。頄:音求,顴頰間骨。頰:耳下曲處為頰。頤:音移,頷中為頤。頷:何敢切。腮下也。虎頭燕頷義即此。目系:目內深處脈也。目內眥:目內角也。目銳眥:目外角也。人中:唇之上、鼻之下也。
齒牙:前小者曰齒,後大者曰牙。舌本:舌根也。咽:所以通飲食,居喉之後。喉:所以通呼吸,居咽之前。嗌:音益,喉也。會厭:在喉間,為音聲啟閉之戶。肺系:喉嚨也。頏顙:頏音杭,又上去二聲。顙,思嘗切。咽顙也。頸項:頭莖之側曰頸,頭莖之後為項。又腦後曰項。
天柱骨:肩骨上際,頸骨之根也。肩解: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胛:胛,音甲,肩解下成片骨也。亦名肩膊。巨骨:膺上橫骨。膺:音英,胸前為膺。一曰胸兩旁高處為膺。胸中:兩乳之間也,膈:膈膜也。膈上為宗氣之所聚,是為膻中。腋:脅之上際。腹:臍之上下皆曰腹,臍下為少腹。
季脅:脅下小肋。胠:區去二音,腋之下、脅之上也。鳩尾:蔽心骨也。𩩲骬:音結於,即鳩尾別名。眇中:眇,音秒,季脅下兩旁空軟處也。脊骨:脊,音即,椎骨也。胂:音申,膂內曰胂,夾脊肉也。膂:同呂,脊骨曰呂,象形也。又曰:夾脊兩旁肉也。髃骨:髃,音魚,端也。
肩端之骨。腰骨:尻上橫骨也。腰髁:髁,苦瓦切,中原雅音作去聲,即腰髃骨,自十六椎而下,俠脊附著之處也。毛際:曲骨兩旁為毛際,其動脈即足陽明之氣衝也。睪:音高,陰丸也。篡:初貫切,屏翳兩筋間為篡,篡內深處為下極。下極:兩陰之間,屏翳處也。即會陰穴。
臀:音屯,機後為臀,尻旁大肉也。機:挾腰髓骨兩旁為機。髖:音寬,尻臀也,一曰兩股間也。尻:開高切,尾骶骨也,亦名窮骨。肛:音工,又好綱切,俗作綱大腸門也。臑:儒、軟二音,又奴刀切,肩膊下內側對腋處,高起白肉也。肘:手臂中節也。一曰自曲池以上為肘。
臂:肘之上下皆名為臂,一曰自曲池以下為臂。腕:臂掌之交也。兌骨:手外踝也。寸口:關前後兩手動脈處皆曰寸口。關:手掌後動脈高骨處曰關。魚際:在手腕之前,其肥肉隆起處,形如魚者,統謂之魚。寸之前,魚之後曰魚際穴。大指次指:謂大指之次指,即食指也,足亦同。
小指次指:小指之次指,即無名指也。足同。髀:比、婢二音,股也。一曰股骨。髀關:伏兔上交絞處曰髀關。髀厭:捷骨之下為髀厭,即髀樞中也。髀樞:捷骨之下,髀之上曰髀樞。當環跳穴。股:大腿也。伏兔:骸前膝上起肉處曰伏兔。臏:頻、牝二音,膝蓋骨也。膕:音國,膝後曲處曰膕。
輔骨:膝下內外側大骨也。成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腨:音篆,一名腓腸,下腿肚也。腓腸:腓,音肥,足肚也。胻骨:胻,音杭,又形敬切,足脛骨也。骭:音干,足脛骨也。脛:形景、形敬二切,足莖骨也。絕骨:外踝上尖骨曰絕骨。㿉:劬允切,筋肉結聚之處也,直音云腸中脂。
王氏曰:肘膝後肉如塊者。踝骨:踝,胡寡切,足跗後兩旁圓骨。內曰內踝,外曰外踝。俗名孤拐骨。手腕兩旁圓骨,亦名踝骨。跗:附、敷二音,足面也。內筋:內踝上大筋、在太陰後,上踝二寸所。足岐骨:大指本節後曰岐骨。跟音根骨:足根也。覈骨:覈,亥陌切,又胡骨、亥不二切,一作核骨,足大指本節後內側圓骨也。
踵:足跟也。踹:音煅,足跟也,本經與通用。臚:閭、盧二音,皮也。一曰腹前曰臚。三毛:足大指爪甲後為三毛,毛後橫紋為聚毛。
白話文:
[全身骨骼部位名稱]
頂巔:也就是頭頂最高處。 腦:位於頭部內部的髓質。 囟門:發音爲“信”,指的是頭蓋骨。嬰兒時期骨頭尚未完全閉合,軟且有跳動的地方,就稱爲囟門。 額顱:顱骨前方到髮際線的部分,髮際線前方則爲額顱。 顏:額頭上方稱作顏,《說文》記載,顏是指眉毛和眼睛之間的區域。 額:發音爲“遏”,指的是鼻樑,也稱爲下極,即是鼻子的根部。 䪼:發音爲“拙”,眼下方的部位。 顳顬:顳,音爲“柔涉”。顬,發音爲“儒”。耳朵前可活動的區域,通常我們稱之爲太陽穴。
鬢骨:即鬢角的骨頭。 顑:發音爲“坎”,《釋義》記載,飢餓時面色會變黃。但與經文原意不合,詳細解釋請見《經絡類》。 顴骨:發音爲“求”,臉頰和顴骨間的骨頭。 頰:耳朵下方彎曲處爲頰。 頤:發音爲“移”,下巴中間的部位。 頷:發音爲“何敢”,腮下方的位置。虎頭燕頷的意思就來源於此。 目系:眼球深處的脈絡。 內眥:眼睛內側的角落。 銳眥:眼睛外側的角落。 人中:上脣與鼻下的位置。
牙齒:前面較小的稱爲齒,後面較大的稱爲牙。 舌根:舌頭的根部。 咽:用來通過食物,位於喉嚨後方。 喉:用於呼吸,位於咽的前方。 嗌:發音爲“益”,指的是喉嚨。 會厭:位於喉嚨間,控制聲音發出的門戶。 肺系:喉嚨部位。 頏顙:發音爲“杭”,咽部。 頸項:頭莖的兩側稱爲頸,頭莖後方爲項。腦後也稱爲項。
天柱骨:肩骨上方與頸部相連的骨頭。 肩解:脊背上方兩個角稱爲肩解。 肩胛:胛,發音爲“甲”,肩解下成片的骨頭,也稱爲肩膊。 巨骨:胸部上方的橫骨。 胸:發音爲“英”,胸前的區域。另一種說法是胸兩旁高起的部位稱爲胸。 胸中:兩乳之間。 膈:膈膜。膈上聚集了宗氣,稱爲膻中。 腋:脅骨上端。 腹部:臍上下的區域都稱爲腹,臍下則稱爲少腹。
季脅:脅下較短的肋骨。 胠:區、去兩種讀音,腋下與脅上的位置。 鳩尾:遮蔽心臟的骨頭。別名爲“𩩲骬”。 眇中:眇,發音爲“秒”,季脅下兩邊柔軟的空隙。 脊骨:脊,發音爲“即”,即椎骨。 胂:發音爲“申”,脊背內的部位,夾脊的肌肉。 膂:同“呂”,脊骨像“呂”的形狀。也指夾脊兩側的肌肉。 髃骨:髃,發音爲“魚”,端點。 肩端的骨頭。 腰骨:尻上橫向的骨頭。 腰髃骨:髁,發音爲“苦瓦”,中原雅音將其讀作去聲,即是腰骨,從第十六椎骨向下,位於脊椎兩側並附着於其上的地方。 毛際:曲骨兩旁稱爲毛際,此處的動脈即足陽明的氣衝。 睾丸:發音爲“高”,男性的生殖器。 篡:初貫切,屏翳兩筋間稱爲篡,篡內深處爲下極。 下極:兩陰之間,屏翳所在之處,即是會陰穴。
臀:發音爲“屯”,髖骨後方爲臀,尻旁的大塊肌肉。 機:腰部脊髓骨兩旁的部位稱爲機。 髖:發音爲“寬”,尻臀或兩股間。 尻:開高切,尾骶骨,也稱爲窮骨。 肛:發音爲“工”,好綱切,通俗稱呼爲大腸的出口。 臑:儒、軟兩種讀音,又讀爲“奴刀”,肩膊下方內側對應腋窩處,高起的白色肌肉。 肘:手臂的中間關節。 另一種說法是從曲池以上至肘。 臂:肘上下均稱爲臂,另一種說法是曲池以下至肘稱爲臂。 腕:手臂與手掌相接的部位。 兌骨:手外踝。 寸口:手腕前後兩側動脈處都稱爲寸口。 關:手掌後方動脈高起的骨頭處稱爲關。 魚際:位於手腕前方,肥肉隆起形似魚的部位,統稱爲魚。寸口前方,魚之後稱爲魚際穴。 大指次指:指的是大拇指旁邊的手指,即食指,腳部同樣適用。 小指次指:小指旁邊的手指,即無名指,腳部同樣適用。
髀:比、婢兩種讀音,大腿。 一種說法是大腿骨。 髀關:伏兔上方交叉處稱爲髀關。 髀厭:捷骨下方爲髀厭,即髀樞中心。 髀樞:捷骨下方,大腿上方稱爲髀樞,正好位於環跳穴。 股:大腿。 伏兔:髖骨前方,膝蓋上方突起的肌肉稱爲伏兔。 臏:頻、牝兩種讀音,膝蓋骨。 膕:發音爲“國”,膝蓋後方彎曲處稱爲膕。 輔骨:膝蓋下方內外側的大骨頭。 成骨:膝蓋外側單獨突出的骨頭。 腨:發音爲“篆”,又稱腓腸,小腿肚。 腓腸:腓,發音爲“肥”,小腿肚。 胻骨:胻,發音爲“杭”,小腿脛骨。 骭:發音爲“幹”,小腿脛骨。 脛:形景、形敬兩種讀音,小腿骨。 絕骨:外踝上方尖銳的骨頭稱爲絕骨。 㿉:劬允切,肌肉和筋肉集中之處,直音雲腸中的脂肪。 王氏說:肘膝後方肌肉如同塊狀的部位。
踝骨:踝,胡寡切,足部後方兩旁圓形的骨頭。內側稱爲內踝,外側稱爲外踝。俗稱孤拐骨。手腕兩側的圓骨,也稱爲踝骨。 跗:附、敷兩種讀音,足面。 內筋:內踝上方的大筋,在太陰後,距踝骨兩寸。 足岐骨:大拇趾根部後方稱爲岐骨。 跟骨:足跟。 核骨:核,亥陌切,又讀爲胡骨、亥不兩種讀音,足大拇趾根部內側的圓形骨頭。
踵:足跟。 踹:發音爲“煅”,足跟,本經與踵通用。 臚:閭、盧兩種讀音,皮膚。 一種說法是腹部前方稱爲臚。 三毛:足大拇趾指甲後方稱爲三毛,毛後橫紋稱爲聚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