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凡例

回本書目錄

凡例

1. 凡例

一經脈為醫學之首務,而內景為尤切。何者?洞垣窺藏之技,世不再睹,欲窺其臟,探其腑,必藉圖摸索。故書以內景賦居前,而圖居後,兼且考定差訛,合其經旨,使學者熟讀其賦,繼玩其圖,然後深求乎《靈》、《素》之臟象陰陽,豈不彰明較著,毫髮無遺也哉!

白話文:

經絡系統是醫學研究的首要課題,而內臟的情況尤其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傳說中的洞垣窺探臟腑的技術,後世無人能見。如果想要了解臟腑的構造,就必須藉助圖像來摸索。所以這本書的編排,先放內景賦,後放圖像,再用考證的方法來糾正錯誤,使之符合經絡的理論。這樣學者就可以仔細研讀內景賦,進一步仔細研究圖像,然後深入鑽研《靈樞經》、《素問經》中論述的臟腑、象徵部位、陰陽等等內容,這樣一來,對這些內容的理解豈不是明明白白、絲毫不差嗎!

一銅人骨度、經脈,氣穴,前賢已有圖而言之者,惜乎其略而不詳,惟介賓暨我朝御定《醫宗金鑑》悉而言之,又皆散在針刺門,而學者以針刺為失傳,多置而不察。不知百病之生也,始於皮膚,傳舍於絡,傳舍於經,傳舍於腧,傳舍於伏沖之脈。《經》曰:治病必求其本者,十二經脈也。

白話文:

過去的醫家已經繪製了青銅人體的骨骼、經絡、穴位圖,但都較為簡略,缺乏細節。只有介賓和清朝官定的《醫宗金鑑》記載得較為詳細,但這些內容都散見於針灸篇章中。然而,學者們由於認為針灸已經失傳,所以往往忽略這些內容。其實,所有的疾病都是從皮膚開始,然後傳播到絡脈,再傳播到經脈,再傳播到腧穴,最後傳播到伏沖脈。《黃帝內經》說:治療疾病必須找到它的根本,而根本就是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又本之於軀殼腔子。軀殼腔子又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而病之終始得矣。何可置而不察哉?今頗深思研慮,考正營行次序,穴屬尺寸、起止,匯為四卷,以示初學入門之首務焉。

白話文:

十二條經脈源自於體腔。體腔又分佈著皮、經脈、筋和骨,這些組織各自負責不同的功能,因此它們引發的疾病也不同。我們區分這些組織的分佈,瞭解它們的左右、上下以及陰陽屬性,就能掌握疾病的發展過程。怎麼能忽視這些細節而不去觀察呢?現在我經過深思熟慮,考證了經脈運行的順序、穴位的尺寸和起止點,彙編成了四卷書,作為初學者入門的首要任務。

一奇經八脈,固為正經流溢之氣。然內溫臟腑,外濡腠理,無一不相隨於上下。苟不分圖別類,何能得其旨趣?李時珍闡其蘊奧,非不獨開生面,但其中所言帶脈、陰蹺、陽維三脈,俱有差失,用是裒合《內經》及諸名家,釐正舛錯,分圖立說,非敢師心自用,原俾循經者如明鏡之鑑物,無一不照故也。

白話文:

經脈和奇經八脈,都屬於人體正氣流動的通道。它們內部溫養著臟腑,外部滋潤著皮膚肌肉,無不隨著人體上下而運行。如果不分清類型和分類,怎麼能領會其要領?李時珍闡述其深奧的道理,的確獨闢蹊徑,但其中所說的帶脈、陰蹺、陽維三脈,都有錯誤的地方。所以我收集了《內經》和各家名著,釐清錯誤,分圖解說。我並非自以為是,而是希望學習經脈的人像明鏡一樣照物,無一不照。

一經脈營行,雖有圖分縷晰,而會合周環,殊難了了。再於諸經分晰部位,核其各經之循於頭者,會通頭部,循行面目、頸項、耳口、唇舌、胸脅、背腹,手肘、足膝諸部,至於溪谷、左右四關、四末、十二原,以及臟腑腧屬,無不畢備,可為頂門之針。

白話文:

中醫的經脈運作途徑,雖然有詳細的圖像說明,但它們是如何匯合和循環的,卻很難完全理解。再從各經脈分佈的位置來看,仔細核實每條經脈在頭部的循行路徑,它們貫通頭部,遍佈面部、頸項、耳朵、嘴巴、舌頭、胸部、腹背、手肘、膝蓋等部位。至於溪谷、左右四關、四肢、十二原,以及臟腑對應的穴位,也都一應俱全,可以作為針灸頭部的基本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