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凡例
凡例
1. 凡例
一經脈為醫學之首務,而內景為尤切。何者?洞垣窺藏之技,世不再睹,欲窺其臟,探其腑,必藉圖摸索。故書以內景賦居前,而圖居後,兼且考定差訛,合其經旨,使學者熟讀其賦,繼玩其圖,然後深求乎《靈》、《素》之臟象陰陽,豈不彰明較著,毫髮無遺也哉!
一銅人骨度、經脈,氣穴,前賢已有圖而言之者,惜乎其略而不詳,惟介賓暨我朝御定《醫宗金鑑》悉而言之,又皆散在針刺門,而學者以針刺為失傳,多置而不察。不知百病之生也,始於皮膚,傳舍於絡,傳舍於經,傳舍於腧,傳舍於伏沖之脈。《經》曰:治病必求其本者,十二經脈也。
十二經脈,又本之於軀殼腔子。軀殼腔子又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而病之終始得矣。何可置而不察哉?今頗深思研慮,考正營行次序,穴屬尺寸、起止,匯為四卷,以示初學入門之首務焉。
一奇經八脈,固為正經流溢之氣。然內溫臟腑,外濡腠理,無一不相隨於上下。苟不分圖別類,何能得其旨趣?李時珍闡其蘊奧,非不獨開生面,但其中所言帶脈、陰蹺、陽維三脈,俱有差失,用是裒合《內經》及諸名家,釐正舛錯,分圖立說,非敢師心自用,原俾循經者如明鏡之鑑物,無一不照故也。
一經脈營行,雖有圖分縷晰,而會合周環,殊難了了。再於諸經分晰部位,核其各經之循於頭者,會通頭部,循行面目、頸項、耳口、唇舌、胸脅、背腹,手肘、足膝諸部,至於溪谷、左右四關、四末、十二原,以及臟腑腧屬,無不畢備,可為頂門之針。
白話文:
[例子] 首先,經脈是學習醫學的首要任務,尤其對於理解身體內部結構更是關鍵。為什麼呢?因為古時能直接觀察體內臟器的技術已不再存在,我們若想了解臟器,探索腑部,就必須藉助圖像來輔助理解。因此,在這本書中,我將身體內部結構的描述放在最前面,圖像則緊隨其後,並且我還校正了其中的誤差,讓其更符合經典的意旨。這樣,學習者可以先熟讀文字描述,再研究圖像,然後深入研究《靈樞》和《素問》中的臟器和陰陽理論,這樣理解起來是不是更清晰明確,沒有任何遺漏?
再來,前輩們對人體骨骼、經脈、穴位的描述已經很詳細,可惜的是他們的描述並不是很全面。而我的同事和我根據《醫宗金鑑》,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這些都散落在針灸部分,很多學習者因為針灸技術的失傳,往往忽略了這些內容。然而,各種疾病的起源都是從皮膚開始,然後逐漸影響到經絡,經脈,穴位,甚至影響到潛藏在身體深處的脈絡。根據《黃帝內經》所述,治療疾病必須要找到病因,而這個病因就是人體的十二條經脈。
十二條經脈,其根本是在人體的骨骼和腔室。而骨骼和腔室,皮膚有其分佈區域,經脈有其規律,肌肉有其聯繫網絡,骨骼有其尺寸,它們所引發的疾病各不相同。如果我們能區分出這些區域,知道左右上下,陰陽的分佈,就能掌握疾病的發展過程。怎麼能忽視這些而不去研究呢?現在,我經過深入思考和研究,校正了營養循環的順序,穴位的位置、大小和起止點,並將這些內容整理成四卷,以供初學者學習。
再來,奇經八脈,確實是正經脈之外的過剩能量。然而,無論是滋養臟腑,還是滋潤肌膚,它們都與正經脈密切相關。如果不分別繪製圖表,如何能理解其深層含義?李時珍深入研究了這一點,他獨闢蹊徑,但其中對於帶脈、陰蹺脈、陽維脈的描述有些偏差。因此,我參照了《黃帝內經》和其他名家的論述,糾正了其中的錯誤,並分別繪製了圖表,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我並不是自以為是,而是希望學習者能像鏡子一樣清晰地看到經脈的運行,無一遺漏。
最後,雖然我們有圖表來詳細描述經脈的營養循環,但當所有經脈交會在一起時,理解起來仍舊困難。因此,我再次詳細描述了各個部位的經脈,包括頭部、面部、頸部、耳朵、口腔、嘴脣、舌頭、胸部、肋骨、背部、腹部、手臂、肘部、腳、膝蓋等部位,以及溪谷、左右四關、四肢末端、十二個主要穴位,以及臟腑的穴位,這些內容無一遺漏,可以說是學習針灸的入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