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一 (3)
卷一 (3)
1. 周身骨部名目
小指次指:小指之次指,即無名指也。足同。髀:比、婢二音,股也。一曰股骨。髀關:伏兔上交絞處曰髀關。髀厭:捷骨之下為髀厭,即髀樞中也。髀樞:捷骨之下,髀之上曰髀樞。當環跳穴。股:大腿也。伏兔:骸前膝上起肉處曰伏兔。臏:頻、牝二音,膝蓋骨也。膕:音國,膝後曲處曰膕。
輔骨:膝下內外側大骨也。成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腨:音篆,一名腓腸,下腿肚也。腓腸:腓,音肥,足肚也。胻骨:胻,音杭,又形敬切,足脛骨也。骭:音干,足脛骨也。脛:形景、形敬二切,足莖骨也。絕骨:外踝上尖骨曰絕骨。㿉:劬允切,筋肉結聚之處也,直音云腸中脂。
王氏曰:肘膝後肉如塊者。踝骨:踝,胡寡切,足跗後兩旁圓骨。內曰內踝,外曰外踝。俗名孤拐骨。手腕兩旁圓骨,亦名踝骨。跗:附、敷二音,足面也。內筋:內踝上大筋、在太陰後,上踝二寸所。足岐骨:大指本節後曰岐骨。跟音根骨:足根也。覈骨:覈,亥陌切,又胡骨、亥不二切,一作核骨,足大指本節後內側圓骨也。
踵:足跟也。踹:音煅,足跟也,本經與通用。臚:閭、盧二音,皮也。一曰腹前曰臚。三毛:足大指爪甲後為三毛,毛後橫紋為聚毛。
白話文:
周身骨部名目
無名指:就是小指旁邊的那根手指,腳趾也一樣。髀:讀音同「比」或「婢」,指的是大腿。也有人說是大腿骨。髀關:在伏兔穴上方交錯的地方。髀厭:在膝蓋骨下方,也就是髀樞的中央。髀樞:在膝蓋骨下方,大腿骨的上方,位於環跳穴的位置。股:大腿。伏兔:大腿前面膝蓋上方隆起的肌肉部位。臏:讀音同「頻」或「牝」,指的是膝蓋骨。膕:讀音同「國」,指的是膝蓋後面的彎曲處。
輔骨:膝蓋下方內外兩側較大的骨頭。成骨:膝蓋外側單獨突起的骨頭。腨:讀音同「篆」,也叫腓腸,指的是小腿肚。腓腸:腓,讀音同「肥」,指的是小腿肚。胻骨:胻,讀音同「杭」,也讀「形敬」,指的是脛骨。骭:讀音同「干」,指的是脛骨。脛:讀音「形景」、「形敬」,指的是脛骨。絕骨:外踝上方尖銳的骨頭。㿉:讀音「劬允」,指的是肌肉聚集的地方,也有人說是指腸子裡的脂肪。
王氏說:肘部和膝蓋後面像塊狀的肌肉。踝骨:踝,讀音「胡寡」,指的是腳踝後方兩側圓形的骨頭。內側的叫內踝,外側的叫外踝,俗稱孤拐骨。手腕兩側圓形的骨頭,也叫踝骨。跗:讀音同「附」或「敷」,指的是腳面。內筋:內踝上方的一條大筋,位於太陰經的後面,在內踝向上二寸的地方。足岐骨:大腳趾第一關節後面突出的骨頭。跟骨:腳跟骨。覈骨:覈,讀音「亥陌」或「胡骨」、「亥不」,也寫作核骨,指的是大腳趾第一關節後面內側圓形的骨頭。
踵:腳跟。踹:讀音同「煅」,指的是腳跟,在經文中與「踵」通用。臚:讀音同「閭」或「盧」,指的是皮膚。也有人說指腹部前面。三毛:大腳趾指甲後面的三根毛,毛後面橫向的紋路叫聚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