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四 (10)
卷四 (10)
1. 陽蹺脈分寸歌
陽蹺脈起足太陽,申脈外踝五分藏,僕參後繞跟骨下,附陽外踝三寸鄉。
居髎監骨上陷取,肩髃一穴肩尖當,肩上上行名巨骨,肩胛之上臑俞坊。
口吻旁四地倉位,鼻旁八分巨髎疆,目下七分是承泣,目內眥出睛明昂。
蹺者,足也,奇經涉於足者之名也。曰陽者,以其所行陽經也。陽蹺者,謂足太陽經之別脈也。起足太陽膀胱經、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申脈穴,繞後跟骨下僕參穴,又前斜足外踝上三寸跗陽穴,又與足少陽會於季脅軟骨端下八寸三分居髎穴,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肩後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又與手足陽明會於膊骨頭肩端上肩髃穴,又上行肩尖上兩叉骨巨骨穴,又與手足陽明會夾口吻旁四分地倉穴、行於鼻孔旁八分巨髎穴,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目下七分承泣穴,又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會於目內眥外一分睛明穴也。
白話文:
陽蹺脈源自足太陽膀胱經,申脈穴位於腳外踝下五分處的凹陷中,僕參穴則在後跟骨下,繞過腳跟。跗陽穴在足外踝上前方三寸的位置。
居髎穴在季脅軟骨端下八寸三分處,位於髂骨上緣的凹陷中。臑俞穴在肩後的大骨下、肩胛骨上方,這裡也是手足太陽和陽維脈的交會點。肩髃穴在臂骨頭、肩端上方,為手足陽明脈的交會處。
巨骨穴在肩尖上方的兩個叉骨之間。地倉穴在口角旁四分處,巨髎穴在鼻孔旁八分處,這些地方都是手足陽明脈的路徑。
承泣穴在眼睛下方七分處,這裡也是任脈和足陽明脈的交會點。睛明穴在目內眥外一分處,這是手足太陽、足陽明和陰蹺脈的交會點。
陽蹺脈是指足太陽經的分支,它行走於身體的陽面。"蹺"字指的是與足部相關的奇經名稱。
2. 陰蹺脈循行圖
3. 陰蹺脈循行主病歌
陰蹺少陰之別脈,然骨後起循內踝,直上陰股入陰間(入陰間,即會陰穴。張紫陽曰:陰蹺脈在尾閭前陰囊下,此脈才動,諸脈皆通),上由胸裡缺盆過,出人迎(胃經頸旁動脈)前至咽喉(《二十八難》曰: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入頄(顴內廉)合陽內眥坐(《靈樞·脈度篇》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脈。
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濡兩目,氣不榮兮目不合,二十九難著病情,陽緩陰急細推著。
白話文:
這是從足少陰腎經分出來的一條支脈,被稱為陰蹺脈。它起始於腳踝後方的然骨附近,沿著內踝向上行走,直達腹股溝部位,再進入會陰穴的位置(張紫陽曾描述,陰蹺脈位於尾椎前方與睪丸下方,當這條脈搏開始跳動時,身體其他脈絡也隨之暢通)。接下來,脈絡穿過胸腔內部,經過缺盆穴,然後從頸部的人迎穴前方穿出(人迎穴位於頸側的動脈處)。陰蹺脈繼續往上行至咽喉,與衝脈在此處交叉貫通(根據《難經》第二十八難的記載,陰蹺脈同樣起始於腳跟,沿著內踝上行,直至咽喉,與衝脈相交)。脈絡再深入至面部,抵達眼眶內部的頄穴,與太陽經和陽蹺脈在此處匯合(《靈樞·脈度篇》有記載,陰蹺脈是足少陰腎經的一個分支。起始於然骨後方,沿著內踝上行,直達腹股溝,進入會陰穴,再沿著胸腔內部進入缺盆穴,最後穿出人迎穴前方,進入面部的頄穴,連接到眼眶內側,與太陽經和陽蹺脈在此處交匯,向上延伸)。陰蹺脈與陽蹺脈的氣血相互交匯,滋潤雙眼,如果氣血不順暢,眼睛就無法閉合。《難經》第二十九難詳細描述了相關的病症,對於陰蹺脈的疾病表現,主要是因為陽氣鬆弛,陰氣緊張,需要細心探究。
4. 陰蹺脈穴圖
5. 陰蹺脈穴歌
陰蹺起於然谷後,上行照海交信列,二穴原本足少陰,足之太陽睛明接。
白話文:
「陰蹺脈起始於腳部的然谷穴後方,然後向上行至照海穴,再連接到信列穴。這兩個穴位都屬於足少陰經。而足之太陽經則在睛明穴與陰蹺脈相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