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1)

1. 陰蹺脈分寸歌

陰蹺穴起足少陰,足內踝前然骨後,踝下一寸照海真,踝上二寸交信列。

陰蹺者,以其所行陰經,為足少陰之別脈也。起於腎經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然骨後,上循內踝之下一寸照海穴,又循太谿,郄於足內踝之上二寸,直行交信穴,從交信上循至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之用矣,此陰蹺循行之經穴也。

白話文:

陰蹺脈起始於足少陰腎經,在腳內側踝骨前方,位於大骨下的凹陷處,就在然骨後方。從這裡開始,往上一寸的地方就是照海穴的確實位置。再往上二寸,就是交信穴的位置。

陰蹺脈,因為其運行在陰部經絡,是足少陰腎經的一個分支。它起始於腳內側踝骨前方的大骨下方的凹陷中,就在然骨後方,然後沿著內踝下方一寸的位置到達照海穴。接著,它跟隨著太谿穴,位在腳內側踝骨上方二寸處,即為直行的交信穴。從交信穴開始,陰蹺脈向上延伸直至眼內角,與太陽穴和陽蹺脈匯合,再往上行走,氣血在此處相互迴流,就能滋潤眼睛,這就是陰蹺脈的運行路徑及相關的穴位。

2. 考正陰蹺穴道(壽田)

《靈樞·脈度篇》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脈,起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非謂起於然谷穴,而終於睛明穴也。而李時珍乃謂起於然谷穴,終於睛明穴。張介賓《類經》亦紀然谷、交信、照海、睛明四穴。《金鑑》孚而合之。獨《針灸大成》只有照海、交信二穴,左右凡四穴。

(予)甚駭然,悉難為則,沉思細考《圖經》,交信為陰蹺之郄,照海乃陰蹺所生,然谷無生、郄、會之語。而睛明穴下,《氣府論注》曰:手足太陽、陽明、陽蹺五脈之會,並無陰蹺會、屬之文,無他時珍先生之謂。起於然谷穴者,是誤看後字也;終於睛明穴者,是誤看屬目內眥,合於太陽之合字也。

介賓《類經》亦紀然谷、交信、照海、睛明四穴者,是著書之繁冗,失細諦之思也。何者,陰蹺之穴紀四。而蹺脈分男女之注內,按有云陰蹺為少陰之別脈,起於照海穴,由此觀之,矛盾不期而見之也。二先生者,俱為後學之指南,而著作猶有差失。籲,著作之難,不誠然哉。

(予)不揣遵《圖經》之交信、照海為陰蹺之郄會者,而繪紀之,不知有小補於陰蹺之當否。

白話文:

【考證陰蹺穴道(壽田)】

根據《靈樞·脈度篇》所述,陰蹺脈是從少陰經別出的脈絡,起源於然谷穴後方,向上穿越內踝上方,沿直線往上進入頰部,連接到眼睛內角,與太陽脈和陽蹺脈匯合後繼續向上延伸。這並不是說它起始於然谷穴,終止於睛明穴。然而,李時珍卻認為陰蹺脈起始於然谷穴,終結在睛明穴。張介賓在《類經》中同樣記載瞭然谷、交信、照海、睛明這四個穴位。《金鑑》一書也跟隨這種說法,統整在一起。但《針灸大成》一書中,只列出了照海和交信兩個穴位,左右共計四個。

我對此感到非常驚訝,難以判斷孰是孰非。經過深思熟慮,仔細研究《圖經》,發現交信穴是陰蹺脈的郄穴,照海穴則是陰蹺脈的起始點。然而,然谷穴並未提及「生」、「郄」、「會」等詞。而在睛明穴的相關描述中,《氣府論注》指出這是手足太陽、陽明、陽蹺五脈的交會處,並沒有提到與陰蹺脈有任何關聯,這和李時珍先生的說法不符。他認為陰蹺脈起始於然谷穴,這是因為誤解了「後」字;他認為陰蹺脈終止於睛明穴,是因為誤解了「合」字,即陰蹺脈連接到眼睛內角,再與太陽脈相合。

張介賓在《類經》中同樣記錄瞭然谷、交信、照海、睛明四個穴位,這是寫書時的累贅,缺乏深入思考。為什麼呢?陰蹺脈的穴位總共有四個,但在描述蹺脈區分男女的註釋中,有提到陰蹺脈是從少陰經分出,起源於照海穴。由此可見,兩種說法存在著矛盾。這兩位先賢都是後世學習的導師,但他們的著作仍存在一些錯誤。呼嘆,創作的困難,確實如此啊。

我謹慎遵循《圖經》中關於交信、照海穴作為陰蹺脈郄穴和會穴的說法,並以此繪製記錄,不知道這樣是否能對陰蹺脈的理解有些許幫助。

3. 蹺脈數陰陽歌

陽蹺男經女是絡,陰蹺男絡女為經。脈數陰陽分男女,左右七尺五寸許(《靈樞》曰: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岐伯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則知男子數左右之陽蹺,女子數左右之陰蹺也。長短,數左右合一丈五尺)。陰脈營臟陽榮腑,如環無端莫知紀,氣之流溢表裡周,內濡臟腑外腠理。

白話文:

陽蹺脈在男性身上作為主經脈,在女性身上則是輔助絡脈;而陰蹺脈在男性身上作為輔助絡脈,在女性身上則是主經脈。脈搏的陰陽屬性區分男女的不同,脈管的長度大約各為七尺五寸(根據《靈樞》所述,脈有陰陽之分,該如何計算各自的數量呢?岐伯回答說,應當計數男性身上的陽蹺脈,以及女性身上的陰蹺脈。計算時,男子需計數兩側的陽蹺脈,女子需計數兩側的陰蹺脈。脈管的總長度,計算左右兩側合起來大約是一丈五尺)。

陰脈主要營養臟器,而陽脈主要滋養腑臟,它們像環一樣沒有終點,無法確切記載其長度。氣血在體內流動,貫穿於表皮和內臟之間,內部滋潤臟腑,外部則護衛著肌腠和皮膚。

4. 陽維脈循行圖

5. 陽維脈循行主病歌

陽維起於諸陽會,脈氣所發足太陽(起於足太陽經外踝之下金門穴也),從胻循腹背肩項,頭面維絡會督場(從胻謂自外踝上行,會足少陽為郄,循膝髀抵少腹側,循脅肋肘會臂,過肩會手少陽、足陽明,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蹺,上循耳後,上頭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相會,復循頭後會於督脈,維絡諸陽,以固其衛氣也),假若陽不維陽絡,溶溶不能自收藏(收藏,收持也),陽維為病苦寒熱,受邪在表衛不強(出《二十九難》)。

白話文:

【陽維脈的運行及主導病症】

陽維脈起始於各陽經的交會處,其脈氣發源於足太陽經,在腳踝下方的金門穴開始。此脈從腳踝上行,與足少陽經相會,成為郄穴,再沿膝部至大腿,抵達小腹側邊,繞過脅肋和肘部,與手臂相會,經過肩部,與手少陽和足陽明經相會,進入肩後方,與手太陽和陽蹺相會,向上繞過耳後,上至頭頂,下至額頭,與手足少陽和陽明五脈相會,再沿頭後,與督脈相會,連繫並維護全身的陽經,以鞏固人體的衛氣。

倘若陽維脈無法維繫陽絡,即無法有效地保持或調節,會出現不能自我控制的情況。當陽維脈發生病症時,患者會感到寒冷與發熱交錯,這表示身體表面受到邪氣侵襲,衛氣防禦力下降。(此段描述出自《難經》第二十九難)。

6. 陽維脈穴圖

7. 陽維脈穴歌

陽維脈起穴金門,陽交日月臑俞經。臂臑肩井天髎過,風池腦空接承靈。

正營目窗並臨泣,陽白仍還循本神。風府啞門會督脈,左右三十四穴成。

白話文:

陽維脈開始於金門穴,然後經過陽交、日月、臑俞等穴位,沿著經絡行進。接著通過臂臑、肩井、天髎等穴位,再過風池、腦空,最後連接到承靈穴。

它還穿過正營、目窗和臨泣穴,陽白穴後再回到本神穴。此脈在風府和啞門穴與督脈相會。整條脈絡總共包含三十四個穴位,左右兩側各半。

這就是【陽維脈穴歌】的現代解譯,描述了人體陽維脈上穴位的分佈情況。

8. 陽維脈分寸歌

陽維穴起足太陽,外踝一寸金門藏。踝上七寸陽交郄,肋端日月會少陽。

肩後胛上尋臑俞,臂臑肘上七寸當。肩上陷中肩井地,天髎穴在缺盆鄉。

耳後陷中風池會,枕骨之下腦空彰。腦前寸五承靈市,靈前一寸正營場。

目窗只隔正一寸,入發五分臨泣詳。陽白眉端一寸度,本神入發四分量。

項後啞門入髮際,入發一寸風府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