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四 (12)
卷四 (12)
1. 考正陽維穴道(壽田)
粵稽陽維穴道,《類經》凡十三穴,則無日月、臂臑、承靈、目窗四穴。李時珍左右凡三十二穴,有居髎、臑會而無日月、風府、啞門三穴。又考《針灸大成》,穴凡三十四,有臑會而無臂臑。合諸家稽之《圖經》穴道,無陽維之會郄者去之,有陽維之會郄者紀之,實得一十七穴,左右亦成三十四矣。今遵《圖經》穴屬,逐一而縷明之。
金門穴,足太陽之郄,陽維別屬也;起足外踝下一寸,行於足少陽經之足外踝上七寸。陽交穴,乃陽維之郄也。三肋端橫之日月穴,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又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肩後大骨下、胛骨上廉臑俞穴也。肘上七寸之臂臑,是手足太陽、陽維之會,又會於肩上陷中肩井穴。
缺盆中上毖骨際之天髎穴,乃手足少陽、陽維之會也。耳後陷中之風池,枕骨下之腦空,腦前寸五之承靈,靈前一寸之正營,隔營一寸之目窗,眉上一寸之陽白,入發四分之本神,俱屬少陽、陽維之會。足太陽、少陽、陽維三脈之會者,入發五分之臨泣穴也。項後入發之啞門,入發一寸之風府二穴者,系督脈、陽維之會也。
約上諸穴,實陽維之左右三十四穴也,晰明於此,求正後之賢者。
白話文:
查考關於陽維脈穴道的記載,《類經》中共記錄了十三個穴道,但其中並未包括日月、臂臑、承靈、目窗這四個穴位。李時珍則記錄了總共三十二個穴道,他包含了居髎、臑會兩個穴位,卻沒有日月、風府、啞門這三個穴位。再看《針灸大成》中的描述,總共有三十四個穴位,其中有臑會,但沒有臂臑。我們將各家的說法和《圖經》中的穴道圖比對,剔除那些非陽維脈會郄的穴位,保留那些屬於陽維脈會郄的穴位,最終我們找到了十七個穴位,兩側相加確實為三十四個穴位。現在根據《圖經》中的穴道歸屬,我們將其一一詳細說明。
金門穴,這是足太陽膀胱脈的郄穴,也是陽維脈的分支;位於腳踝外側下方一寸的位置,在足少陽膽脈的腳踝外側上方七寸處行進。陽交穴,是陽維脈的郄穴。在三根肋骨端部水平線上的日月穴,是足太陰脾脈、足少陽膽脈和陽維脈的交會點,同時也與手足太陽脈和蹻脈在肩後大骨下、肩胛骨上方的臑俞穴交會。肘上七寸的臂臑穴,是手足太陽脈和陽維脈的交會點,同時也在肩上凹陷中的肩井穴交會。
在鎖骨上緣的天髎穴,是手足少陽脈和陽維脈的交會點。耳後的凹陷中的風池穴,枕骨下的腦空穴,腦前一寸五分的承靈穴,承靈前一寸的正營穴,正營前一寸的目窗穴,眉毛上方一寸的陽白穴,進入髮際四分的本神穴,這些都屬於少陽脈和陽維脈的交會點。進入髮際五分的臨泣穴,是足太陽膀胱脈、足少陽膽脈和陽維脈三脈的交會點。頸後髮際的啞門穴和風府穴,分別進入髮際一寸,這兩個穴位是督脈和陽維脈的交會點。
以上所提及的穴位,實際上就是陽維脈的三十四個穴位,兩側各半。在此清晰地列舉出來,供後世的賢者參考。
2. 陰維脈循行圖
3. 陰維脈循行主病歌(經文附註內)
陰維脈起諸陰交,內踝上行築賓郄(築賓,足少陰經穴,為陰維之郄,其脈發於此處),循腹至乳上咽喉,維絡諸陰會任適,脈終上至在頂前(循腹謂自腨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小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上會足太陰;循脅肋,會足厥陰;上胸膈,挾咽喉,與任脈會上至頂前而絡也),不自相維志豪失(《二十八難》曰: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之會,陰維起於諸陰之交。
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者也),陰維為病苦心痛,主治三陰可愈疾。
李瀕湖曰:陽維之脈,與手足三陽相維,而足太陽、少陽則始終相聯附者,寒熱之證,惟二經有之。故陽維為病,亦苦寒熱。蓋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虛則內熱,陽虛則外寒。邪氣在經,內與陰爭而惡寒,外與陽爭而發熱。則寒熱之在表而兼太陽證者,有汗當用桂枝,無汗當用麻黃。
寒熱之在半表半裡而兼少陽證者,當用小柴胡湯加減治之。若夫營衛惵卑而病寒熱者,黃耆建中及八物湯之類主之。潔古獨以桂枝一證屬之陽維,似未擴充。至於陰維為病苦心痛,潔古獨以三陰溫里之藥治之,則寒之中三陰者宜矣。而三陰熱厥作痛,似未備矣。蓋陰維之脈雖交三陰而行,實與任脈同歸,故心痛多屬少陰、厥陰、任脈之氣上衝而然。
暴痛無熱,久痛無寒,按之少止者為虛,不可按近者為實。凡寒痛兼少陰及任脈者,四逆湯;兼厥陰者,當歸四逆湯;兼太陰者,理中湯主之。凡熱痛兼少陰及任脈者,金鈴散、延胡索散;兼厥陰者,失笑散;兼太陰者,承氣湯主之。若營血內傷,兼夫任、沖、手厥陰者,則宜四物湯、養營湯、妙香散之類。
因病藥之,如此則陰陽虛實庶乎其不差矣。
白話文:
【陰維脈的運行和其所主病症】
陰維脈起始於各陰脈的交匯處,從內踝上行到築賓穴(築賓是足少陰經的一個穴位,也是陰維脈的郄穴,脈從這裡開始)。它沿著腹部運行,一直到乳房上方和咽喉,維繫並聯繫各陰脈,與任脈相會,適應身體的需要(脈運行的路徑是從小腿肌肉中間向上,沿大腿內側上行進入小腹;與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脈相會,再上行與足太陰脈相會;沿脅肋,與足厥陰脈相會;上行穿過胸膈,夾著咽喉,與任脈相會,向上到達頭頂前方,形成絡脈)。
陰維脈和陽維脈不能自行相互維繫,會導致精神恍惚,身體無法自我控制(《二十八難》說:陽維脈和陰維脈,是身體的維繫系統,當過剩的氣血無法環流灌注到其他經脈時,就會產生問題。因此,陽維脈起源於所有陽脈的交匯點,陰維脈起源於所有陰脈的交匯處。
陽維脈維繫陽脈,陰維脈維繫陰脈,陰脈和陽脈不能自行相互維繫,會使人失去意志,身體無法自我控制)。
陰維脈的疾病主要表現為心痛,治療可以通過調理三陰脈來恢復健康。
對於陰維脈所引起的苦心痛,可以使用調理三陰脈的藥物進行治療,如果是由於寒氣侵入三陰脈造成的,治療效果更佳。然而,如果是由於三陰脈的熱氣導致的疼痛,這種方法可能就不夠全面了。因為陰維脈雖然與三陰脈交匯,但實際上與任脈相通,所以心痛常常是由少陰、厥陰、任脈的氣上衝所致。
急性疼痛且無熱感,慢性疼痛且無寒感,按壓會有所緩解的是虛證,按壓會加重的是實證。對於寒性疼痛,如果同時涉及到少陰脈或任脈,可以使用四逆湯;如果涉及到厥陰脈,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如果涉及到太陰脈,可以使用理中湯。對於熱性疼痛,如果同時涉及到少陰脈或任脈,可以使用金鈴散、延胡索散;如果涉及到厥陰脈,可以使用失笑散;如果涉及到太陰脈,可以使用承氣湯。如果營血受損,同時涉及到任脈、沖脈和手厥陰脈,則應使用四物湯、養營湯、妙香散等。
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這樣就能正確地處理陰脈和陽脈的虛實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