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束,捆也、束縛也。骨,水也。束骨名意指膀胱經的寒濕水氣在此聚集不能上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寒濕水氣和下部經脈上行的陽氣,二氣交會後聚集穴內既不能升亦不能降,如被束縛一般,故名束骨。
解剖位置
- 找到腳小趾的外側,就是往外張開腳趾的方向;
- 在這個位置下方,有一個叫做第4趾蹠側總動脈和靜脈的地方;
- 同時,這裡還有第4趾蹠側神經以及足背外側的皮膚神經經過。
針刺方法
直刺0.3-0.5寸
穴道介紹
膀胱經輸穴。常用來治療頭痛、落枕、暈眩、脖子緊、癲狂、腰腿痛。
穴道配伍
束骨穴,位於足少陽膽經,具有疏通經絡、舒筋活絡、止痛的功效。其配伍應用多樣,主要針對頭、頸、腰、腿等部位的疾患。以下針對提供的配伍,詳細分析其原理:
1. 配腎俞穴、太沖穴治目眩:
- 原理:目眩多因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所致。腎俞穴為腎經背俞穴,補益腎氣;太沖穴為肝經原穴,疏泄肝氣,調理肝陽。束骨穴則可通達經絡,引導腎經與肝經之氣血,共同調理肝腎,改善目眩症狀。三穴合用,標本兼治,效果更佳。
2. 配風池、百會、印堂、太沖主治頭痛:
- 原理:此配伍針對不同類型頭痛。風池穴疏散風寒,百會穴為督脈與諸陽經交會穴,可調和陰陽;印堂穴位於額頭正中,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太沖穴疏泄肝氣。束骨穴則協同疏通經絡,引導氣血流通,緩解頭痛。
3. 配風池、天柱、後溪主治項強:
- 原理:項強多因頸部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所致。風池穴、天柱穴均位於頸部,能疏通頸部經絡;後溪穴為督脈經穴,具有通調督脈、舒筋活絡的作用。束骨穴參與協同作用,加強疏通經絡,緩解項強。
4. 配大腸俞、腰陽關、委中、昆侖主治腰腿痛:
- 原理:此配伍針對腰腿痛的治療,大腸俞、腰陽關穴調理腰部經絡,委中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昆侖穴為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均與腰腿痛的發生相關。束骨穴作為足少陽膽經上的穴位,與昆侖穴相輔相成,共同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緩解腰腿痛。
5. 配殷門穴、昆侖穴,舒筋活絡止痛:
- 原理:殷門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位,昆侖穴為足少陽膽經穴位,與束骨穴同屬下肢經絡。三穴合用,能有效疏通下肢經絡,舒筋活絡,緩解腰背痛、坐骨神經痛等。
6. 配百會穴、肝俞穴,清頭目,調營血,平肝風:
- 原理:此配伍針對頭痛、目眩等症。百會穴調和陰陽,肝俞穴補益肝腎,束骨穴則協同疏通經絡,共同達到清頭目、調營血、平肝風的效果。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痢疾
- 結膜炎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高血脂
神經系統疾病
- 癲癇
- 梅尼爾氏病
- 頭痛
眼與附器疾病
- 麥粒腫
- 結膜炎
- 眼睛紅痛
耳與乳突疾病
- 耳聾
- 暈眩
循環系統疾病
- 原發性高血壓
消化系統疾病
- 慢性肝炎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坐骨神經痛
- 肩關節痛
- 背痛
- 脖子頸項酸痛
- 腰痛
- 扳機指
艾灸刮痧
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束骨穴」方法
艾灸:
- 準備:
- 選擇適合的艾灸工具,例如艾條、艾灸盒、艾灸罐等。
- 準備好酒精或打火機點燃艾條。
- 定位:
- 找到束骨穴的位置。
- 施灸:
- 點燃艾條,保持距離皮膚約2-3釐米。
- 用艾條溫灸束骨穴,每次5-10分鐘,以局部溫熱舒適為宜。
- 結束:
- 艾灸結束後,用溫水清洗皮膚。
遠紅外線加熱:
- 準備:
- 準備遠紅外線加熱工具,例如神燈。
- 將神燈放置於適當位置,確保能照射到束骨穴。
- 定位:
- 找到束骨穴的位置。
- 加熱:
- 打開神燈,讓遠紅外線照射束骨穴。
- 調節神燈距離,保持舒適溫度,每次10-15分鐘。
- 結束:
- 加熱結束後,停止照射,讓皮膚自然冷卻。
注意事項:
- 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期間,注意觀察身體狀況,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
- 孕婦、經期女性、皮膚破損者等特殊人羣慎用。
- 選擇信譽良好的產品和服務。
- 諮詢專業醫師或針灸師,瞭解更詳細的注意事項和使用方法。
按摩推拿
束骨穴按摩方法
重點程序:
- 準備動作: 取坐姿或站姿,將患腳放鬆,輕輕將腳踝向外側旋轉。
- 定位: 找到腳小趾本節(第5蹠趾關節)後方,赤白肉際凹陷處,此處即為束骨穴。
- 按壓方式: 用拇指指腹輕輕按壓束骨穴,力度以感到酸脹感為宜,不可過度用力。
- 按壓時間: 每次按壓5-10秒,重複按壓5-10次,每天可按壓2-3次。
- 配合手法: 可配合輕輕揉按,或以拇指指腹沿穴位上下來回滑動。
- 注意事項:
- 按壓時應注意力度,避免過度用力造成疼痛。
- 孕婦及經期女性應避免按壓此穴。
- 按壓後若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按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