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五 (11)
卷五 (11)
1. 中蠱
(有補遺)
五蠱毒注,中惡不能食
中脘,照海
凡人飲食後忽然腹中不快。或煩躁如狂。心腹攪痛欲吐不吐。驀然僕暈。面目青黑。四肢逆冷。涎唾沉水或嚼生豆而不知腥。或嚼生礬不澀者。是中蠱也。
白話文:
(有補遺)
中了五種蠱毒,會導致身體不適,無法進食。
治療時可取穴中脘穴和照海穴。
凡是有人在飲食後,突然感到腹部不舒服,或者煩躁得像發狂,心腹絞痛想吐卻吐不出來,突然昏倒,臉色發青發黑,四肢冰冷,口水沉入水中,或者咀嚼生豆卻感覺不到腥味,或者咀嚼生明礬卻不覺得澀味,這就是中了蠱毒。
2. 積聚門
(有補遺)
脅下積氣
期門,章門,尺澤(治肺積),行間(治肝積)
伏梁,環臍而痛
中脘
賁豚氣,從少腹起。氣上衝胸腹痛
腎俞,章門,氣海,關元,中極
痞塊,氣壅塞為痞。凡人飲食無節。以致陽明胃氣一有所逆。則陰寒之氣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則胃絡所出之道以漸留滯。結成痞塊。必在腸胃之外。膈膜之間。故宜用灸以拔其結絡之根。
上脘,中脘,通谷,期門,(灸積塊在上者),腎俞,天樞,章門,氣海,關元,中極,(灸積塊在下者),脾俞,梁門,(灸諸痞塊)。
凡灸宜先上而後下。皆先灸七壯。或十四壯以後漸次增加。多灸為妙。以上諸穴擇宜用之。然有不可按穴者。如痞之最堅處。或頭或尾。或突或動處。但察其脈絡所由者。皆當灸之。火力所到。則其堅聚之氣。自然以漸解散。第灸痞之法。非一次便能必效須擇其要處。至再至三。連次陸續灸之。無有不愈者。
一治痞須灸痞根。在脊骨十三椎下當中點記。兩旁各開三寸半。以指揣摸覺微有動脈。此即痞根也。多灸左邊。或左右俱灸。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皆效,長桑君針積塊癥瘕法。先於塊中針之。甚者又於塊頭一針。塊尾一針。訖以艾灸之立應(塊頭二七壯。塊中三七壯塊尾七壯)。
白話文:
(補遺)
脅下積氣
-
期門穴、章門穴、尺澤穴(治療肺部積聚)、行間穴(治療肝臟積聚)。
-
伏梁穴一帶,疼痛環繞肚臍。
-
中脘穴。
-
賁豚氣,從下腹部開始,氣向上衝到胸部,導致腹痛。
-
腎俞穴、章門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
痞塊
氣滯不通就形成痞塊。一般來說,人飲食沒有節制,導致陽明胃氣一旦有不順,陰寒之氣就會趁機入侵,脾胃來不及消化,胃絡的通道就會逐漸堵塞,形成痞塊。痞塊一定在腸胃之外、膈膜之間。所以適合用艾灸來拔除其結塊的根源。
- 上脘穴、中脘穴、通谷穴、期門穴(艾灸痞塊在上腹部的部位);腎俞穴、天樞穴、章門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艾灸痞塊在下腹部的部位);脾俞穴、梁門穴(艾灸各種痞塊)。
一般艾灸應該先灸上部穴位再灸下部穴位。開始都先灸七壯或十四壯,之後逐漸增加艾灸次數,多灸效果更好。以上這些穴位可以選擇適合的來用。但有些地方不能完全按照穴位來灸,例如痞塊最堅硬的地方,或是頭部、尾部、突出處、會動的地方。只要觀察到其脈絡走向,都應該進行艾灸。火力到達之處,堅硬凝結的氣自然會逐漸散開。只是艾灸痞塊的方法,不是一次就能見效,必須選擇重點部位,重複多次、連續不斷地灸,沒有治不好的。
治療痞塊的特殊方法
治療痞塊必須灸痞根。在脊椎第十三節下方正中的位置做記號,然後在兩側各開三寸半,用手指觸摸感覺到有微微跳動的動脈,這個位置就是痞根。要多灸左邊的痞根,或者左右兩邊都灸,或者左邊有病就灸右邊,右邊有病就灸左邊,都有效果。長桑君的針刺治療積塊癥瘕的方法是,先在積塊中間針刺,嚴重的再在積塊頭部和尾部各刺一針,然後用艾灸,效果很快(積塊頭部灸十四壯,積塊中間灸二十一壯,積塊尾部灸七壯)。
3. 黃疸
(有補遺)
黃疸發浮
百勞,膏肓俞,腕骨,中脘,三里,陰陵泉(治酒疸),丹田(治色疸)
遍身面目俱黃。小便黃赤或不利。
脾俞,然谷,湧泉,(並以上各穴選用)
脾疸,口甘病
脾俞,陰陵泉
膽疸,口苦病
膽俞,日月,陽陵泉
白話文:
黃疸發於體表
可以選用以下穴位來治療:百勞穴、膏肓俞穴、腕骨穴、中脘穴、足三里穴、陰陵泉穴(特別適用於治療因飲酒引起的黃疸)、丹田穴(特別適用於治療因縱慾引起的黃疸)。
症狀表現為全身、臉部都呈現黃色,小便呈現黃色或紅色,或者小便不順暢。
還可以選用以下穴位來輔助治療:脾俞穴、然谷穴、湧泉穴(以上穴位可選用)。
如果是脾臟引起的黃疸,患者會覺得口中發甜。
可以選用以下穴位來治療:脾俞穴、陰陵泉穴。
如果是膽引起的黃疸,患者會覺得口中發苦。
可以選用以下穴位來治療:膽俞穴、日月穴、陽陵泉穴。
4. 腫脹門
(有補遺)
水腫,陽水先腫上體肩背手膊手三陽經。陰水先腫下體腰腹脛胕足三陰經。腫屬脾。脹屬肝。腫則陽氣猶行。如單脹而不腫者名蠱脹。為木橫剋土難治。腫脹朝寬暮急為血虛。暮寬朝急為氣血兩虛。腫脹由心腹而散四肢者吉。由四肢而入心腹者危。男自下而上。女自上而下者。皆難治。
胃俞,腎俞,神闕,水分,(以上宜灸),水溝,足三里,解谿,公孫,陰陵泉,復溜中封,曲泉,(以上隨宜灸刺)
單腹脹
脾俞,水分,公孫,復溜,行間
血鼓
脾俞,腎俞,足三里,復溜,行間
白話文:
(有補遺)
水腫,陽水會先從上半身腫起,像是肩膀、背部、手臂,這與手三陽經脈有關;陰水會先從下半身腫起,像是腰部、腹部、小腿、腳踝、足部,這與足三陰經脈有關。腫脹通常與脾有關,而脹滿則與肝有關。腫脹表示陽氣還在運行,如果只有脹滿而沒有腫,就叫做蠱脹,這是因為肝木太強而剋制脾土,比較難治療。如果腫脹是早上比較鬆緩、傍晚比較嚴重,這是因為血虛;如果腫脹是傍晚比較鬆緩、早上比較嚴重,這是因為氣血兩虛。腫脹從心腹向四肢擴散是好現象,但如果從四肢向心腹蔓延就比較危險。男性腫脹如果從下往上發展,女性腫脹如果從上往下發展,都比較難治療。
治療水腫可以考慮針灸以下穴位: 胃俞穴、腎俞穴、神闕穴、水分穴(以上穴位適合用艾灸),水溝穴、足三里穴、解谿穴、公孫穴、陰陵泉穴、復溜穴、中封穴、曲泉穴(以上穴位可視情況選用艾灸或針刺)。
單純腹脹:可以選用脾俞穴、水分穴、公孫穴、復溜穴、行間穴。
血鼓(腹部因積血而脹大):可以選用脾俞穴、腎俞穴、足三里穴、復溜穴、行間穴。
5. 瀉痢
胃泄色黃。飲食不化。胃俞。
脾泄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
脾俞
大腸泄色白。食已窘迫。腸鳴切痛。
大腸俞
小腸泄。溲澀。便膿血。少腹痛。
小腸俞
大瘕泄。腹痛。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瘕結也)
天樞,水分,(以上名為五泄)
腎泄五更溏泄久而不愈。
氣海,關元
洞泄不止,腎俞,中脘
中氣虛寒腹痛瀉痢,天樞,神闕
水泄有渴引飲者。是熱在膈上。水多入。則下膈入胃中。胃中本無熱。不勝其水。名曰水恣。故使米穀一時下。此證當灸大椎二五壯立已。如用藥宜車前子擂。丸白朮茯苓之類。及五苓散。可選用之。又諸瀉痢入胃。名曰溢飲。渴能飲水。水下復瀉而又渴此無藥症。當灸大椎。
白話文:
胃部引起的腹瀉,大便顏色黃,食物無法消化。可以針灸或按壓胃俞穴。
脾臟引起的腹瀉,腹部脹滿,排泄時像注水一樣。吃東西就想嘔吐。可以針灸或按壓脾俞穴。
大腸引起的腹瀉,大便顏色白,吃完東西就感到腹部緊迫,腸鳴聲明顯且腹痛劇烈。可以針灸或按壓大腸俞穴。
小腸引起的腹瀉,小便不順暢,大便帶有膿血,下腹部疼痛。可以針灸或按壓小腸俞穴。
大瘕(腫塊)引起的腹瀉,腹痛,有便意卻無法順利排便,頻繁跑廁所卻拉不出來,排便時陰莖疼痛(是因為瘕結)。可以針灸或按壓天樞穴、水分穴。(以上五種狀況被稱為五泄)
腎臟引起的腹瀉,在清晨五更時腹瀉,大便稀溏且久治不癒。可以針灸或按壓氣海穴、關元穴。
腹瀉不止,可以針灸或按壓腎俞穴、中脘穴。
中氣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可以針灸或按壓天樞穴、神闕穴。
因為喝太多水而引起的腹瀉,而且口渴想喝水,是因為熱邪在上膈的緣故。喝的水太多,會下到胃部。胃本身沒有熱,承受不了這麼多水,導致水恣意妄行,使得米穀類食物很快就排泄出去。這種情況應該灸大椎穴二、五壯,很快就會好。如果用藥,可以選用車前子磨成粉,做成藥丸與白朮、茯苓等一起服用,也可以選用五苓散。另外,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瀉,如果進入到胃裡,就被稱為溢飲,會出現口渴想喝水,喝了水之後又腹瀉,然後又口渴的狀況,這種情況用藥無效,應該灸大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