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六 (6)

1. 雞胸龜背

雞胸由咳嗽肺脹故漸胸膈突起一曰肝火乘於肺膈也用,寬氣化痰丸,。

杏仁,百合,天門冬,桑白皮,木通,石膏,葶藶子(各五錢),大黃(三分),為末蜜丸黍米大。

龜背由腎虛風入骨髓精血不能流通所致用,松蕊丹,。

松花,防風,枳殼,獨活(各一兩),麻黃,前胡,大黃,桂心(各五錢),為末蜜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粥飲下,外以龜尿點脊中縫即愈(以龜安在荷葉上用鏡照之其尿自出或以豬發戳鼻內其尿立出)。

白話文:

雞胸是因為咳嗽導致肺部膨脹,所以胸口逐漸突出,另一種說法是肝火侵犯到肺部和橫膈膜所導致的。可以使用寬氣化痰丸來治療。

藥方組成:杏仁、百合、天門冬、桑白皮、木通、石膏、葶藶子各五錢,大黃三分,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做成小米大小的藥丸。

龜背是因為腎虛,風邪侵入骨髓,導致精血不能順利運行所造成的。可以使用松蕊丹來治療。

藥方組成:松花、防風、枳殼、獨活各一兩,麻黃、前胡、大黃、桂心各五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做成小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粥水送服。另外,用烏龜的尿塗抹在背部的脊椎縫隙中,就能治好(將烏龜放在荷葉上,用鏡子照射,它的尿液就會自然流出,或是用豬毛戳它的鼻子,它的尿液也會馬上流出)。

2. 闢小兒驚風論治

喻嘉言曰:小兒初生,以及童幼,肌肉筋骨臟腑血脈俱未充長,則陰不足,陽實有餘,不比七尺之軀陰陽交盛也。惟陰不足陽有餘,故身內易於生熱;熱盛則生痰、生風、生驚,亦所時有。熱痰風驚四字,難呼節去二字曰驚風(如遇怪異形聲,驟然跌僕,皆生驚怖,其候面青、糞青,多煩多哭,神識昏迷、撞鐘放釵,全然不聞)。

後人不解,遂以其頭搖手勁也,而曰抽掣;以其卒口噤,腳攣急,目邪心亂也,而曰搐搦;以其脊強背反也,而曰角弓反張。不知小兒之腠理未蜜,易於感冒風寒。風寒中人,必先入太陽經。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入腦,還出別下項,夾脊抵腰中。

是以病則筋脈牽強,因筋脈牽強,生出抽掣等不通各名,而用金石藥鎮墜,外邪深入臟腑難痊。間有體堅症輕而愈者,遂以為奇方可傳,誤矣。又方書有云:小兒八歲以前無傷寒,以助驚風之說。不思小兒不耐傷寒,初傳太陽經,早已身強多汗,筋脈牽動,人事昏沉,勢已極於本經,藥又亂投,不能待其傳經解散。耳豈可言小兒無傷寒也!況小兒易於外感,易於發熱,傷寒為更多。世所稱為驚風者即是也。小兒傷寒,要在三日內即愈為貴;若待其經盡而解,必不能耐矣。又剛痙無汗,柔痙有汗。小兒剛痙少,柔痙多人見,其汗出不止,神昏不醒,遂名之曰慢驚風,而用參耆朮附藥,閉其腠理,熱邪不得外越,亦為大害。所以凡治小兒之熱,但當攻其出表,不當固其入里。仲景原有桂枝法,若舍而不用,從事東垣內傷為治,又誤矣。(傷寒論曰: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

吳又可曰:小兒時疫,入所難窺,擔誤者多,又其神氣怯弱,筋骨柔脆,一染時疫,延挨失治,即便二目上吊、驚搐發痙、十指鉤曲,甚則角弓反張,故多誤認為慢驚風也。

以上可見小兒傷寒,當解肌而從輕劑;時疫用藥與大人彷彿。若誤治,必變痙也。

白話文:

喻嘉言說:小孩子剛出生,以及童年幼小時,肌肉、筋骨、內臟、血管都還沒發育完全,所以陰氣不足,陽氣卻過盛,不像成年人陰陽調和。正因為陰不足陽有餘,身體內容易產生熱;熱盛就會產生痰、生風、驚嚇,這都是常見的。所謂熱、痰、風、驚四個字,很難只說成「驚風」二字。(如果遇到怪異的聲響,突然跌倒,都會產生驚嚇,症狀是臉色發青、大便發青、容易煩躁哭鬧、神智不清、手腳亂動,完全聽不見聲音)。

後人不了解,就因為看到小孩頭搖手抖,就說是「抽搐」;看到小孩突然緊閉嘴巴、腳抽筋、眼睛斜視、心神慌亂,就說是「搐搦」;看到小孩背部僵硬反弓,就說是「角弓反張」。他們不知道小孩的皮膚紋理還很疏鬆,容易感受風寒。風寒侵入人體,一定先從太陽經開始。太陽經的脈絡從眼內角開始,向上到額頭與頭頂交會進入腦部,然後再出來向下到後頸部,沿著脊椎兩側到腰部。

所以生病時就會筋脈牽扯僵硬,因為筋脈牽扯僵硬,才產生抽搐等各種不同的名稱,而使用金石藥來鎮壓,這樣會讓外邪深入內臟而難以痊癒。有時身體強壯、病情輕微而痊癒的,就認為是神奇的藥方可以流傳,這是錯誤的。還有醫書說:小孩子八歲以前不會有傷寒,只會有驚風的說法。他們沒想到小孩子承受不了傷寒,初期在太陽經時,就已經身體僵硬、多汗、筋脈牽動、神智不清,病情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又亂用藥,沒有等待它透過傳經而自行痊癒。怎麼可以說小孩子不會有傷寒呢!何況小孩子容易感受外邪,容易發熱,傷寒更多。世俗所說的驚風就是傷寒。小孩子傷寒,要在三天內就治癒為最佳;如果等到經絡傳變結束才痊癒,一定承受不了。又說剛痙沒有汗,柔痙有汗。小孩子剛痙比較少,柔痙比較常見,他們汗流不止、神志不清,就稱之為慢驚風,而使用人參、黃耆、白朮、附子等藥,封閉皮膚紋理,使熱邪無法散發到體外,也是很大的危害。所以治療小孩子的發熱,只應讓熱從體表散發出去,不應該讓它留在體內。張仲景原有桂枝湯的治法,如果捨棄不用,反而採用李東垣的內傷治法,又是錯誤的。(《傷寒論》說:太陽病,頸背僵硬,微微出汗怕風的,要用桂枝加葛根湯。)

吳又可說:小孩子的時疫,很難觀察,延誤病情的情況很多。加上他們神氣虛弱、筋骨柔軟脆弱,一旦感染時疫,延誤治療,就會出現眼睛上吊、驚嚇抽搐、手腳抽筋彎曲,嚴重的話甚至背部反弓,所以很多人都誤認為是慢驚風。

以上可以看出小孩子的傷寒,應當用輕劑來疏通肌肉,讓外邪散發;時疫的用藥則跟大人相似。如果錯誤治療,一定會轉變成痙攣。

3. 小兒熱病痘疹謬治辨

徐靈胎曰:小兒之疾,熱與痰二端而已。蓋純陽之體,日抱懷中,衣服加暖,又襁褓之類,皆用火烘。內外俱熱,熱則生風,風火相煽,乳食不歇,則必生痰。痰得火煉,則堅如膠漆,而乳仍不斷,則新舊之痰日積,必至脹悶啼哭。又強之食乳以止其啼,從此胸高氣塞,目瞪手搐,即指為驚風,其實非驚,乃飽脹欲死耳。此時告其父母,令減衣停乳,則必大慍,謂虛羸若此,反令其凍餒,無不唾罵。醫者亦不明此理,非用剛燥之藥,即用參耆滋補,至痰結氣凝之後,則無可救療。余見極多,教之適其寒溫,停其乳食,以清米飲養其胃氣,稍用消痰順氣之藥調之,能聽從者,十愈八九。其有不明此理,反目為狂言者,百無一生。至於痘科,尤屬怪誕。痘為小兒之所必不免,非惡疾也。

當天氣溫和之時,死者絕少。若大寒大暑,其元氣虛而稠密者,間有不治。其始欲透發,其後欲漿滿,皆頓精血為之。乃未發以前,即用大黃石膏數兩,以遏其生發之機,而敗其元氣。又方中多用蚯蚓蠐螬之類,增其毒而倒其胃。此等惡物,即令醫者自服之,亦必胃絕腸裂而死,況孩提乎。凡用此等藥者,必預決此兒死於何日,十不失一。其父母翻盛稱其眼力不爽,孰知其即死於彼所用之藥也。或有元氣充實,幸而不死者,遂以為非此等大藥不能挽回,而人人傳布奉為神方矣。更可異者,強壯之年,醫者黃芩麥芽俱不敢用,以為克伐。孩提之子,則石膏大黃成兩成斤,毫不顧慮,忍心害理至此而極。無奈呼天搶地以告人,而人不信也。又有造為螳螂子之說者,割開頤內,取出血痰。此法起於明末海濱妖婦騙財之法,惟蘇松二處盛行,割死者甚眾。蓋小兒有痰火者,吃乳數日,必有一二日頤腫厭食,名曰妒乳,用薄荷朴硝為末塗口內一二次即愈,即不治亦愈。至所割出之痰塊,或大或小,人因信之,不知頤內空虛之處,

人人有此。割去復生,並非病也。不然,何以普天下之小兒,從未有患螳螂子而死者?獨蘇松有此病耶?此亦一害,故並及之。

白話文:

徐靈胎說:小兒的疾病,主要就是熱和痰這兩種問題。因為小兒體質屬於純陽,整天被抱在懷裡,穿得很暖,又用襁褓包著,加上用火烘烤,導致體內外都很熱。熱就會產生風,風和火互相助長,加上一直不停地餵奶,就一定會產生痰。痰被火煉過後,就會變得像膠水一樣堅硬,而奶又一直餵,新舊的痰就會一天天累積,最後導致脹氣、煩悶啼哭。這時如果強行餵奶來止住啼哭,反而會使胸部鼓起、氣悶塞住、眼睛發直、手腳抽搐,這時就會被認為是驚風,但其實並不是驚風,而是因為吃太飽脹得快要死了。這時如果告訴父母,要減少穿衣、停止餵奶,他們一定會非常生氣,認為孩子已經這麼虛弱了,反而要讓他們挨餓受凍,一定會破口大罵。醫生也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是用很強燥的藥,就是用人參、黃耆等滋補的藥,等到痰凝結成塊、氣機阻塞之後,就沒辦法救治了。我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如果教他們讓孩子適應寒冷的溫度,停止餵奶,用清淡的米湯來養胃氣,稍微用一些消痰、順氣的藥來調理,能夠聽從的,十個有八九個都會好。那些不明白這個道理,反而認為我在胡言亂語的,一百個裡面沒有一個能活下來。

至於痘疹科,更是荒誕不經。痘疹是小兒必然會經歷的疾病,並不是什麼惡疾。在天氣溫和的時候,死的人很少。如果是在非常寒冷或炎熱的時候,那些元氣虛弱、身體虛弱的孩子,偶爾會有無法治癒的情況。痘疹開始的時候需要透發出來,之後需要漿液充滿,這都是耗費精血的過程。但醫生卻在痘疹還沒發出來的時候,就用大量的大黃、石膏等寒涼的藥物,來抑制它的生發,損害孩子的元氣。又在藥方中大量使用蚯蚓、蠐螬等有毒性的東西,增加毒性傷害孩子的脾胃。這些噁心的東西,就算讓醫生自己吃,也會導致腸胃壞死而死,更何況是幼小的孩子呢?凡是用這些藥物的醫生,一定可以預先斷定這個孩子會在什麼時候死亡,十個裡面不會有一個失誤。孩子的父母反而稱讚醫生眼光精準,殊不知孩子就是死在他所用的藥物上。也有元氣充實、僥倖沒有死的孩子,就認為不是這些猛藥就沒辦法挽回,於是大家就傳播開來,把這些藥方當作神方來用。更奇怪的是,壯年的人,醫生連黃芩、麥芽這些藥都不敢用,認為會太過克伐。而對待幼小的孩子,卻用成兩成斤的石膏、大黃,一點也不顧慮,殘忍到極點。無奈呼天搶地想要告訴大家,但沒有人相信。

還有人編造出「螳螂子」的說法,割開孩子的腮幫子裡面,取出血痰。這種方法是從明朝末年海邊的妖婦騙錢的伎倆開始的,只有在蘇州、松江一帶盛行,被割死的孩子非常多。小兒有痰火的,吃奶幾天後,一定會有一兩天腮幫子腫脹、厭食,這叫做「妒乳」,用薄荷、朴硝磨成粉塗在口內一兩次就會好,就算不治療也會自己好。至於那些被割出來的痰塊,有大有小,人們就因此相信了,不知道腮幫子裡面本來就是空空的,每個人都有。割掉後又會長出來,並不是生病。不然的話,為什麼天下的孩子從來沒有得螳螂子死掉的?只有蘇州、松江一帶才有這種病呢?這也是一種禍害,所以一併提及。